案例举隅丨高血压降不下来,停药就反弹,这7种治疗方法未见复发

导读:高血压病无论是运用中药治疗还是服用西药,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停药就反复,甚至血压增高的现象。作者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若能结合宋柏杉老师善后法,予以巩固治疗,相信在高血压的治疗上会取得更好的临床预期。
高血压“反跳”
高血压“反跳”一般是指高血压病在使用中医清肝泻火、平肝息风、滋阴潜阳等常法常方,或使用西药降压之品治疗后,初用效果明显,渐用微效或无效,甚至出现血压增高、流动较大、持续不降的临床现象。
辨治要点:柴浩然从中医辨证论治着眼,不拘泥于常法常方,针对高血压“反跳”的不同病因病机总结出7种治疗方法。
1、疏肝理气,将顺肝木之性
本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化火上冲所致的高血压病或其“反跳”者,症见头痛头胀,胸胁满闷,时欲太息,烦躁易怒,失眠寐浅,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而数。
此证虽有肝火上冲,初用清肝泻火之法即效,但因肝火乃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所致,屡用清肝泻火之法,苦寒清降,有悖肝的疏泄条达之性,从而使肝气愈郁愈逆,血压波动较大,不时出现“反跳”。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情志不遂,忧思恼怒,或值经前期、更年期、精神过度紧张时更为明显。对此,柴浩然主张以疏肝理气为主,将顺肝木之性,常用逍遥散或四逆散加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治之。
病案举例
原某,女,50岁,1993年3月9日初诊。
6个月前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烘热,出汗,胸闷胁胀,时欲太息,经查血压21.3/16.0kPa(160/120mmHg),诊为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初用更年康、谷维素、心痛定,血压降至14.7/9.3kPa(110/70mmHg),停药后血压升高,复用上药时则须加大剂量方能维持。后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初用血压正常,10 余剂后上症未除,又增胃脘不适,食后顶胀,大便清薄,血压忽高忽低,波动在14.7-21.3/9.3-16.0kPa(110-160/70-120mmHg)。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
辨证:肝郁化火,苦寒伤脾
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泄热。方用逍遥散加味。
处方:当归9g,炒白芍9g,柴胡6g,炒白术9g,茯苓9g,白蒺藜9g,钩藤12g,夏枯草12g,菊花9g,荷叶9g,炙甘草6g。
3剂后上症明显减轻,停服心痛定等,血压16.0/10.7kPa(120/80mmHg)。继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剂,血压稳定在14.7-16.0/9.3-10.7kPa(110-120/70-80mmHg),两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2、行气活血,调理气血郁滞
本法适用于气血郁滞、肝阳偏亢所致的高血压病,或中风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血压波动不稳定者。症见头晕头痛,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唇色紫暗,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弦细涩。
此证由于气血郁滞导致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使肝阳上亢加重。若单纯平肝潜阳,气血逆乱得不到恢复,往往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甚或反跳。对此,柴浩然强调以行气活血为主,调理气血郁滞,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天麻、钩藤、珍珠母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病案举例
崔某,女,39岁,1992年5月20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1988 年发现血压较高,血压波动在21.3-22.7/14.74-16.0kPa(160-170/110-120mmHg),长期服用复方降压片,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近1年来虽未中断降压药,但血压不稳定。症见头晕头痛,部位固定,伴胸闷刺痛,上肢时作麻木,舌质淡青、苔白润,脉弦细涩,血压18.7/13.3kPa(140/100mmHg)。
辨证:气血郁滞,肝阳偏亢。
治宜行气活血,平肝潜阳。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生地15g,当归15g,赤芍药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怀牛膝15g,柴胡9g,炒枳壳9g,桔梗9g,天麻9g,钩藤15g,丹参15g,甘草6g。
上方服用8剂,血压稳定在16.0/12.0kPa(120/90mmHg)。后用上方酌加珍珠母30g,竹茹15g等,前后服用20剂,血压正常,未见复发。
3、降胃安冲,以利肝阳下潜
本法适用于胃气不降、冲气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
见头痛眩晕,胸闷不舒,嗳气频作,食后胃脘痞满顶胀,甚或时觉有气从小腹或胃脘上冲胸咽或头部而症状加剧、血压波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因胃气以下降为顺,冲气以敛藏为常,故肝阳上亢易引动胃气,冲气上逆,从而助长肝阳上亢,故长期服用平肝潜阳之剂,未顾及胃气不降与冲气上逆,往往会出现高血压“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认为,以降胃安冲为主则有利于肝阳的下潜,常用《金匮要略》之奔豚汤加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等平肝潜阳之品,使血压恢复正常。
病案举例
韩某,女,49岁,1992年4月28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两年,血压20.0-21.3/12.7-13.3kPa(150-160/95-100mHg)。经常头晕,烘热时作,胸闷脘痞。因服降压药不适,改用中药平肝潜阳之剂,血压恢复正常,停药后多次反复,用前方效果不佳,两月前又觉有热气从两大腿内侧沿腹部上冲胃脘,作时头晕加重,胸闷,气短,有窒息恐惧感,发作后胃脘痞塞,时时嗳气,舌质红,脉沉弦。
辨证:冲气上逆,肝阳偏亢,胃失和降。
治宜降胃安冲,平肝潜阳。方用奔豚汤加味。
处方:清半夏12g、黄芩6g、炒白芍12g、当归9g、川芎6g、粉葛根15g、桑白皮15g、生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24g、旋覆花9g、甘草6g。6剂。水煎服。
药后冲气上逆未作,血压18.7/12.0kPa(140/90mmHg),继用上方稍事加减10剂,血压正常,未再出现波动。
4、温肝散寒,以利浊阴下降
本法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巅顶头痛,眩晕时作,干呕或多吐涎沫,或口中黏滞多唾,胸膈满闷,胃脘痞塞,吞酸嘈杂,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滑。
形成本证,一是长期服用平肝潜阳、清热镇逆等重坠寒凉之剂,损伤脾胃,内生寒湿痰浊,随肝气上逆;二是素体虚弱,肝气不畅,中焦升降失司,痰浊内生,而随厥阴经上逆;三是久病不愈,年高阳衰,体质从阴化寒,以致阴寒痰浊之邪上逆,阻塞清窍。对此,柴浩然治从温肝散寒,使浊阴之邪下降,常用《伤寒论》之吴茱萸汤或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
病案举例
王某,男,46岁,1991年7月4日初诊。
头痛眩晕,恶心干呕1年余,时轻时重,经查血压24.0/16.0 kPa(180/120mmHg),住院治疗10天,血压降至16.0/10.7kPa(120/80mmHg)。因服心痛定、降压药等不适,停药后血压较前更高。诊时症见巅顶头痛为甚,干呕,吐涎沫,头晕欲睡,胸闷气短,口干但欲热饮,每用凉饮则上症明显加重。
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方用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9g,党参15g,鲜生姜15g,大枣8枚。
3剂后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余症亦有好转。继用上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20剂,血压稳定在16.0/10.7kPa(120/80mmHg),未复发或“反跳”。
5、温化痰饮,斡旋中焦气机
本法适用于脾胃阳虚,痰饮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头晕嗜睡,头重如裹,心悸短气,胸胁胀满,倦怠乏力,舌淡体胖、苔浊腻或滑润,脉沉弦滑。
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脾胃阳虚,痰饮内停,阻滞中焦,使升降失常,清浊相混而上干清窍则致上症。若临床忽视辨证论治,被血压高低印定眼目,不仅血压难降,还会出现“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辨证求因,治从温化痰饮,斡旋中焦气机,常用《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治之。
病案举例
张某,男,39岁,1993年8月27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1年,血压20.0/13.3kPa(150/100mmHg),初服小量降压药血压即能降至正常,后用则需逐渐加量,经常出现“反跳”现象。症见头晕时作,头重嗜睡,心悸易惊,短气乏力,舌质淡青,体胖,苔白润,脉弦滑。
辨证为脾胃阳虚,痰饮内阻,上蒙清窍。
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桂枝6g,白术24g,泽泻12g,天麻6g,珍珠母30g,丹参15g,炙甘草6g。8剂。
药后上症基本消失,已停服降压药,血压20.0/12.7kPa(150/95mmHg)。继用上方稍事化裁15剂,血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停服中药3月后随访,血压正常,亦未出现“反跳”。
6、温阳利水,以助膀胱气化
本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气上凌或浊邪上逆所致高血压“反跳”。症见头晕头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夜尿较多,下肢或全身浮肿,舌淡白,苔白润或小滑,脉沉弱或沉弦迟。
高血压病属于肾阳不足、水气上凌之证临床虽较少见,但如果未切中病情,不仅徒劳无功,还往往出现“反跳”现象。对此,柴浩然大胆使用温阳利水之法,以助膀胱气化,常用《伤寒论》之真武汤加味。
病案举例
郑某,男,59岁,1993年3月22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10年,血压持续在22.7.-25.3/13.3-17.3kPa(160-190/100-130mmHg)之间。屡用复方降压片、降压灵、心痛定、尼群地平等药,始终未能降至正常,还经常出现“反跳”现象。近两年来,头晕较甚,巅顶闷痛,精神萎靡,全身畏寒,手足不温,饮食减少,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夜尿较频。舌质淡白,苔水滑,脉沉迟。
辨证为肾阳不足,浊阴上逆。方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熟附子9g,茯苓30g,炒白术30g,白芍药9g,吴茱萸6g,天麻6g,鲜生姜15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3月26日二诊:头晕、头痛减轻,食欲增加,小便量多,浮肿亦轻,精神明显好转。
上方去吴茱萸,加泽泻9g。6剂后上症基本消失,再用上方稍事化裁10余剂停药,血压稳定在20.0/12.7kPa(150/95mmHg),亦未服降压药。3个月后随访,血压未再“反跳”。
7、解表散寒,疏通太阳经输
本法适用于高血压病兼风寒外感、营卫失和、太阳经输不利而致高血压“反跳“。除高血压病常见症外,又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后头部胀痛较甚,且有紧束感,或颈项僵直疼痛等。
高血压病患者兼夹外感,临床较为多见,若属外感风热,疏散风热之桑叶、菊花、蝉衣、僵蚕之类每兼有清热平肝之功,可与高血压病辨证用药相得益彰。若属外感风寒,皮毛闭塞,太阳经输不利,往往会使血压增高,出现“反跳”。对此,柴浩然认为,只要有风寒表证,即可使用解表散寒之法,表实宜用《伤寒论》之葛根汤,表虚宜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
病案举例
展某。男,49岁,1991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21.3-22.7/12.7-13.3kPa(160-170/90-100mmHg)之间。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降压灵等药,血压降至正常后停药。7天前因夜间受冻后即恶寒发热,后头部胀痛较甚,颈部僵直疼痛似落枕状,全身拘紧疼痛,血压上升至24.0/14.0kPa(180-105mmHg)。服用速效感冒胶囊,注射安痛定,发热虽轻,但余症未减:又用复方降压片,血压不降。
辨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太阳经输不利。
方用葛根汤加味。
处方:粉葛根18g,麻黄9g,桂枝6g,白芍药6g,甘草6g,天麻6g,鲜生姜9g,大枣8枚,1剂,水煎服。
服药后汗出热退,恶寒已解,头痛、身痛、颈部僵痛减轻,血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
10月14日二诊:方用桂枝加葛根汤2剂,外感痊愈,血压正常,未见“反跳”。
柴浩然治疗高血压“反跳”的经验是在运用清肝、平肝、潜阳、息风等常法治疗效果不佳时,根据审证求因而使用变法。常法与变法实为辨证的统一,都是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而采取的具体治法,可谓高血压病的“同病异治”。治疗高血压“反跳”要注重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不被血压的高低与清、平、潜、镇等治法印定眼目。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柴瑞震。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