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夫 | 说月感怀
花洲文学
说月感怀
文|秋夫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宋时民间传颂的歌谣,迄今人们仍然耳熟能详。所以传播弥广传颂弥久,是因为美华的月儿见证了人间的悲欢、世间的炎凉,古今依旧。芸芸众生,大千世界,谁能知道有多少人流离失所?有谁在温柔乡里安福尊荣?在没有大数据的年代,只有高高在上的月亮在静静的观察,知晓民间的悲欢离合。然而,人对月亮尚且不知,又安知月亮之洞察世事?为由神秘且生向往,人们就把自己的想象寄托给了神秘的月亮。
国外的传说我不甚了了,因为没有文化认同感,就觉得没有中国的传说美。中国民间的、文学的关于月亮的传说,同爱情一样,唯美,神秘,高雅,隽永。
传播最早最美的要数月儿弯弯故事。后羿和嫦娥夫妇郎才女貌恩爱有加,可是当大利大害到来时,仍然是各自飞了。不知时数,至今嫦娥还寂寥地在月亮里看白兔捣药。
我们知道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最多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而他至少有三次把情感与月亮相关联,如“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等等。显然,家境落拓的曹雪芹依然是以贵族高贵的视角和情感在写月亮,写得幽怨闲美。
中国四十年以前的人们是悠闲的,物质生活没有现在富裕,可也没有现在人的焦虑和浮躁。那时,人们不攀比不炫富,平静闲适,像月亮一样,有无彩云追逐也坦然漫游长空,有无万众瞻仰,依然清辉撒向人间。
从前,长夜无事,凡有月亮的晚上,人们是必看的,“天上一轮才捧出,地上万姓抬头看。”那时的月亮很美,有时如玉盘大,有时如铜钱小,有时近在眼前,有时远在天边,有时缺如烧饼,有时弯若镰刀,有时明若铜镜,有时晕如泪眼。大小远近,圆缺阴晴,圆满总是短暂的,缺憾却是常有的,人们不免遐思联篇,感慨万端。
贾平凹的月迹先是爬上了帘子,再进入到穿衣镜里,越来越圆,接着变缺消失。于是就到外边去找,原来月亮到处都是,酒盅、露珠、河沟、眼睛里,连爷爷的铁锨刃儿上也有月亮。在贾平凹的笔下月亮是个美,是属于每个人的。
是的,地球人看到的只有一个月亮。不论在天涯海角,看到什么样的月亮,她都是美的,有亲和力,她永远都慈祥地娴静地听你倾诉,与你为伴,任你评说,无论你贫穷富贵。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这首美丽的歌词创作于五十年代,流行了半个多世纪,因为她记录了时代的生活,贴合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那些年代,在有月亮的晚上,孩子们都会在谷堆旁边,捶依石上,消夏的凉席上,听着老人们讲述月亮的故事。
我记得最清的是三奶奶吟唱了不止一百遍的一首歌谣:
月亮走,我也走,
我给月亮赶牲口。
一赶赶到马山口,
吃牛肉,喝烧酒;
买个猴,翻跟斗,
一翻翻到门里头,
看见嫂子花奶头。
马山口是什么地方,我不知道,但那里有牛肉吃有烧酒喝,还有玩猴的,这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贫乏的年代很使人向往,这种渴望都是美丽的月亮招惹的。
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上到月亮上了,月亮就不再神秘了,美的感觉也随之消失了,看月亮的人就少了。人们把情趣寄托在玩游戏或跟游戏一样的人生里。更有甚者,创造出了个三体世界、黑色森林,使美丽的星空变得阴森恐怖,月亮也显得冷漠无情了。古人不懂今人之趣,今人更不知古人之美,是古人的审美为美,还是今人之趣有趣,自诚无定论。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所谓现代的文明走至极端,定会回归自然文明。
图|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