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昌 | 一只大锣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一只大锣

文 | 胡仲昌

每当我听到“咚咚锵、咚咚锵”那种优美、欢快的节奏时,便想起我童年时见过的那只已生满绿锈,右上方有个约4厘米大豁口的大锣。

听奶奶讲,这只大锣是在很多年前,太平天国后期一位捻军将领为了摆脱清军的追杀,便于突围,留给我们胡家的。从此,它就成为我家唯一的“宝贝”,可惜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丢失了。这只大锣是被一位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过的,这位烈士就是我的三伯父——胡传水。

三伯父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花鼓灯,经常同村里小伙伴们一起,在附近的各个村庄打起锣鼓,扭着秧歌,翻起筋斗,表演起花鼓灯。在方圆几十里乡村是个小有名气的小演员。

1938年5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大锣声中,三伯父在台上接二连三地翻筋斗,台下一位刚从台儿庄战役下来的国民党军官对三伯父的表演看的很入迷。看完表演后,他用手拍了一下三伯父的肩膀说:“小子的功夫很不错嘛,不过年纪太小了,要是再大点,我就把你留在咱们部队,表演给弟兄们看,来鼓舞他们的斗志,让他们上前线打小鬼子更带劲。”

就在三伯父刚满16岁那年,老家凤台传来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消息。这一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三伯父同前院的二歪、后院的三扁和四园,突然离家出走。临走时,还把我家那唯一的传家宝——大锣带走了。从此,我奶奶日日想、月月盼,不知落了多少泪。后来,她老人家才听说,他们到宿县那边参加了新四军,在彭雪枫将军所在的部队里当上了宣传员。

果然,三年后的一个夏天,三伯父身穿一身灰色的军装,背着长枪,手拎着那只大锣同村里一起出走的二歪、三扁、四园一起,回到了离别三年后的家乡,这一天奶奶见到身材魁梧的三伯父时,悲喜交集。站在三伯父旁边的一位姓孟的副团长高兴地对奶奶说:“大娘,你儿子小胡参加了我们新四军,专门打小鬼子,替天下穷苦人报仇,他们这班人在我们师里都是骨干演员,小胡还是咱们团的宣传班长呢。”

同年秋的一个晚上,三伯父在下属一个连队演出完毕后,提着那只大锣,同另外7名演员一起,趁着月色,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返回师部。当他们路过一条山涧沟拐弯处,突然,在不远处隐隐约约地发现有近30人推着小车,扛着粮袋,叽哩哇啦地朝鬼子据点方向运粮。三伯父身后的一位同志,话也没有说,立刻端起歪把子机枪同鬼子汉奸交上了火,其他的同志有的举枪射击,有的向敌群扔手榴弹,三伯父也拿起那只大锣,哐、哐、哐地擂了起来,并大声喊着:“新四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我军闻讯也纷纷地赶了过来。不到半个小时,这支由鬼子汉奸组成的运粮队伍就这样地给报销了。这场战斗,在我军某营的大力配合下,除打死鬼子、汉奸15人外,又俘虏日伪军19人,缴获粮食五、六千斤,其它物品若干件,被师里评为集体二等功。三伯父也受到了师首长的嘉奖。

1944年的冬天,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三伯父所在的这个营,为了掩护全师官兵们的安全转移,在一个名叫土圩子的村庄同敌人激战了两天三夜,已弹尽粮绝。这时三伯父发现司号员小刘牺牲在战壕里,当营长命令司号员吹冲锋号发动冲锋时,三伯父立刻来到营长面前说:“报告营长,司号员小刘牺牲了,我来用这只大锣,让战士们冲杀敌人。”营长听到这些,立即给三伯父下了命令,三伯父拎着这只大锣哐哐哐地擂了起来,战士们个个精神振奋,端起枪拿着大刀冲向敌人。正在这个时候,我军援军已到,全歼了这股敌人,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反扫荡的任务。

三伯父这支小分队除了行军打仗,到前线慰问英勇杀敌的将士外,还经常宣传发动当地群众。

1945年9月20日农历八月十五,对于三伯父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同往常一样,整个宿县城洋溢着抗战胜利的气氛。

三伯父所在的那支部队的宣传队,来到当地群众当中,擂着大锣,咚咚呛、咚咚呛,玩起了花鼓灯。队员们有的打起腰鼓,有的扭着秧歌,还有的踩着高跷,唱着那高亢的《军队和老百姓》,庆祝抗战胜利。

中午时分,一支国民党匪军机群,由南朝北朝这座县城飞来。轰隆隆、轰隆隆,朝这座县城投下了炸弹。

老乡们的哭喊声,叫嚷声接连不断,三伯父正要让群众安全转移,一颗炸弹“嗖”的一声朝他这边投来。他眼明手快,喊了一声“快卧倒”,把大锣立刻扣在没有来得及转移的一位带幼儿的妇女身上,自己又奋不顾身的把那位幼儿扑在地上,用自己的身子挡住了横飞的弹片。

妇女幼儿得救了,三伯父却身负重伤,昏了过去。等他醒来以后,只说了一句话:“大嫂,我死后,请你把这只大锣交给我妈。”说罢,就安详地合了眼。牺牲时,他才22岁。

后来,人们才发现这面大锣,为了就这位妇女,被横飞的弹片炸开了一个小豁口。

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转战大别山。就在这年的冬天,我三伯父所属的那支部队来到我村。一位当年同我三伯父在一个营战斗过的姓孟的副团长,把这只带有豁口的大锣交给了我奶奶,并把我三伯父牺牲的情况告诉了奶奶,奶奶听了这个噩耗悲痛万分,经常望着那面大锣呆呆地出神。

1949年1月中旬,淮海战役胜利不久,我们老家解放了。奶奶让我小叔拿着那只大锣同南下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们一起,到县城里玩起花鼓灯,庆祝解放。

1970年12月底的一天,天上飘起细细的雪花,由造反派上去的公社革委会孙主任,同其它几个人来到我家,对奶奶说:“老太太,公社要排练革命样板戏,听说你家有只大锣,借给我们用用。”奶奶回答说:“孙主任,那只大锣是我们胡家几代人的传家宝,不能往外借。”

“你这个死老太婆,敢破坏革命样板戏。”孙主任朝我奶奶身上踹上一脚,带着几个人愤愤地走出了我的家。

过后,由于奶奶得罪了公社的那帮人,他们给我奶奶头上扣上破坏革命样板戏的帽子,整天挂牌游街,罚站。奶奶挨冻受饿,受尽了折磨。

奶奶是1972年12月23日下午去世的,享年79岁,临终前还喊着我三伯父的名字。

就在奶奶去世的当天晚上,那位公社革委会孙主任,因嗜酒过量,连人带车摔在100多米深的山涧沟里。由于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就死了。

后来,那只带有豁口的大锣,还是被公社那帮人借了去,我最后一次见到大锣是在1974年的春天。那一天,学校正在开批林批孔大会,当众多的学生听着我家那只带有豁口的大锣响声时,我才发现那只大锣在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黄某的手里。再后来,那只大锣在那场运动中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胡仲昌,安徽凤台人,大学本科。1962年生,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3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3000多篇。

(0)

相关推荐

  • 我的奶奶 ——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上)

    本文作者:甫斯琴 1 1999年正月初六,九十二岁高龄的奶奶溘然长逝.当时,只有对失去亲人的恸哭,关于她的人生,却未作过多考虑.等到我年入不惑,已然经历了生活带来的苦楚与几番失去亲人的伤痛,就用奶奶驳 ...

  • 【2017-10-09】悦悦公主“回乡记”

    前天兄长发布了第一部美篇作品<小黄车骑行记>,记录了第一次骑行厦门的见闻体会,受其鼓舞,我今天将国庆期间拍摄的照片配上歌曲<常回家看看>,时隔一年发布了我的第二部美篇<悦 ...

  • 张瞎子

    张  瞎  子 唐白甫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老街靠近河沿的桥头有个算命的瞎子,我不便说他的真名,一来我要说的故事带有传奇色彩,经不起推敲,二来我有所避讳,他是我拐弯抹角的亲戚,见着了,我得叫他表爷爷. ...

  • 六石风云之十一

    六石风云之十一 嵩峰山人 盘古开天之时,锣城梯田层层河湖相连,四周无山. 正是: 河湖舟千帆,田中稻花香. 茶中蔗糖甜,餐餐鱼肉香. 谁曾想那孙猴子在南天门看守潘桃园时,第一天上班就用如意金箍棒敲破了 ...

  • 胡仲昌 | 栓子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栓子 文|胡仲昌 这个故事还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说起. 那时,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家后院住着一户从部队转业回来的老干部,姓丁,我们都称呼他丁伯伯,由于多方面的接触,才知 ...

  • 胡仲昌 | 灿烂的晚霞 (上)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灿烂的晚霞 文|胡仲昌 这是三年前发生在淮河南岸小山村的一段故事.         (一) 赵老太太清晨醒来,在神游了一夜的梦境后,仿佛回到了辞别已久的现实的生活中,屋后 ...

  • 胡仲昌 | 灿烂的晚霞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灿烂的晚霞(中) 文|胡仲昌 (五) 月亮地里坐,山村里的夜晚有些清凉,山风吹在身上,让人感到了夜晚还是有些凉意,张老太太说:"进屋吧."到这时,大家 ...

  • 胡仲昌 | 灿烂的晚霞(下)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灿烂的晚霞(下) 文|胡仲昌   09 张老太太平时不爱说话,因患有支气管炎,她在说话时呼吸来不及,总好像空气太少不够用,更不用说氧气对她来说格外的宝贵了.天气晴朗时,她 ...

  • 胡仲昌||八月桂花香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八月桂花香 文|胡仲昌 八月,天气转凉.夜晚,漫步街头.从一处古香古色的茶叶店里飘出了红色抗战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停下脚步,静心聆听,那舒缓的声音流水般地 ...

  • 胡仲昌||微信群主——九凤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微信群主--九凤 文|胡仲昌 手机微信是当前人们最时尚而又不缺少的信息交流平台.九凤,自从当上我们的微信群主之后,心态就渐渐地发生了新的变化. 据她的好友介绍,九凤自小到 ...

  • 胡仲昌 | 父亲的那盏老矿灯

    父亲的那盏老矿灯 文|胡仲昌 我家有一盏上了年代的老矿灯,按照时间的推算,有着40多年的历史了. 在那个时候,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他有一盏老矿灯,这盏老矿灯,照亮了我的童年生活. 儿时,我最爱的娱乐生 ...

  • 胡仲昌 | 教授——汪老太太

    教授--汪老太太 文|胡仲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在大学期间,汪老太太教我们语文课,班里的学生听她的课没有不开小差的,其实上别的课也一样,只不过没有这么明目张胆罢了.在所有的教授中,汪老太太是位最 ...

  • 胡仲昌 | 一棵老柿树

    一棵老柿树 文|胡仲昌 前不久,我和县新四军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前往淮南市潘集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参观.当我来到潘集地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抗日烽火栏目里,看到了当年侵华日军屠杀当地群众时,而想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