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疏密”,值得篆刻初学者牢记的章法原则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读“章法”章节的第二节:疏密。

古印文字,疏密肥瘦均匀者多,——如下面图中的“部曲将印”、“军曲侯印”——其不均匀者如下面图中的“折衝猥千人”——除凿印而外,大都自有其斟酌处。古人所谓“宽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以容针。”学者宜于此等处索之。

(疏密均匀的汉印印例)

这两方印,属汉印中的章法平正均匀者,线条的粗细均匀之外,线条之间的间距也基本相等,四个字在印面中所占的位置也基本均分。这也是汉印章法的基本特征,就是“均分印面”。

(汉印中疏密明显的印例)

这方“折衝猥千人”印,“折衝猥”三字笔画繁密,因此作者刻得细而密,“千人”二字笔画简单,因此作者刻得肥而宽。

古印文字,大都占地相等,如右举“折衝猥千人印”,“折衝猥千”四字,各占全印六之一地位,人字以奇数古独占六之二。然亦有笔画繁者占地多,笔画简者占地少者,当视印文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这段话讲的是汉印一般章法原则,即“均分印面”原则,就是四字印,印面均分为四等份,四字各占四分之一;六字印,则将印面均分为六等份,六字各占六分之一;五字印,则前四字各占六分之一,第五字占最后的的六分之二。如图:

(均分印面的汉印印例)

但是,这只是一般章法原理,古印里还有很多疏密突出的特例,后面会陆续提到。

注意,邓散木先生这第一段话里的那句引用并不准确,或者说是章法原则的大意。准确的原话出自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上》,原话是:“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包世臣像)

这句话是包世臣引用他的老师邓石如的话,因此我们一般把这句话的版权归在邓石如的名下,但不管版权归谁,理解疏密,其核心就是理解“疏处更疏,密处更密”强化对比的疏密原理学会通过疏密调节的手段来实现视觉之美的调节,总之,以疏密原理来指导自己的篆刻创作,是初学者应当牢记的章法原则。

(邓石如疏密突出的印例)

此外,在疏密章节,邓先生还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关外侯印,如图:

(关外侯印)

右“关外侯印”,“关”字笔画烦(繁),占地较多,“外”字笔画简,故占(地)较少。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方因疏密影响占地的印例。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两方:

(因字形疏密影响占地的印例)

这两方印才真正是因为字形繁密而占地更多、因为字形简单而占地更少的印例。依邓石如的疏密理论,汉印中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印例,字形简单的字占地更多,如:

(汉印疏密特例)

其二、晋归义羌王,如图:

(晋归义羌王)

晋归义羌王印为凿印,“晋”字直画极多,故占地几及三之二,“羌王”二字笔画简少,故占地只三之一弱。至其占地之多少,似无法而实有法,可参阅第七节承应例。

这方印,邓先生解说不清楚,晋字实占两字位置,但横向占印面空间,只是略略逼过平均界线。

关于疏密,有两条印坛掌故初学者必须记下:

1、赵之谦的疏密观

赵之谦的疏密观继承自邓石如,但也是他自己锤炼出来的篆刻章法窍门,他在《铜鼓书堂集古印谱》后记里写道:“余所得集古印谱,以《西亭印纂》为最精,又得童山人钰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强恕堂鉴存古印,又郭止亭《汉铜印选》,合计阅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异。盖一聚一散,仍此数颗不坏之宝,万事类然,无足异也。”

(赵之谦像)

所以,我们看到赵之谦的大量名印,疏密突出,比如:

(赵之谦:汉学居)

又比如:

(赵之谦疏密突出的印例)

2、赵叔孺给陈巨来的入门课

陈巨来新拜赵叔孺大师为师之初,赵大师曾指导他:“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汉印中有“太医丞印”一方,“太”、“医”两字笔画悬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适当,看上去要匀称顺眼,多者不觉其多,少者不觉其少,此即所谓章法也。”

(汉印:太医丞印)

赵大师所提到的这方汉印,我们无数次提到过,初学者应当认真领悟这段话,因为陈巨来先生因为这方印,真正踏入了篆刻大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