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互联网巨头们的时候到了吗?
高手死于抄底,连投机分子的鼻祖,大名鼎鼎的李佛摩尔最后也死于抄底失败,我们跟大佬之间的差别在于,人家钱多,抄底失败无所谓,最多算是个获利回吐,而你,一旦押错了,未必能承受得了后果。
这几天,我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秀自己抄底企鹅,前几天恒生科技股一波暴涨,大家都喜笑颜开,我忍不住要泼一盆冷水了。
事实上,这一波所谓的“科技股”的互联网巨头们的暴跌,跟业绩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跌是因为管理层现在改变风格、转换思路了,就像我七月份的付费文里说的,从以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标。
很明显,在共同富裕的主题下,你用技术和资本的手段形成垄断,遏制了更多后来者共同富裕之路,就要成为重点被监管的对象。
互联网巨头们往往非常漂亮的财务报表,背后都是一部被迫依附在生态链上的受众们,被征收高额垄断税的血泪史。
而那些所谓投资大佬们的天才投资,说白了,就是资本在监管不到的地方,无序扩张的擦边球玩法。
以前,很多商业模式是没有发生过的,打着新经济的名义是可以先干了再说的,但到了今时今日,过度垄断化、资本化的恶果已将开始传导到实体经济上,读者里如果有从事实体经济的,不妨自己看看,是不是这几年赚钱越来越难了,越难越无法分享到国家GDP在增长带给自己的机会,反倒是时时刻刻的感受到各种生产、生活成本上涨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那么?经济发展的成果都到哪里去了呢?
上面这则新闻出来以后,我看了很不是滋味,平台如此赚钱,就问你,依附在平台上开店,真的还能赚到钱吗?倘若没有自带流量, 那么你得花多少钱买流量,做业绩?最后成本都落在哪里?
要知道这些净利润是扣除掉种种开支以后的净利润,知道某巴的开支有多大吗?
最后承担成本的都是厂家、物流行业、零售商和消费者,是的,都是我们平日里目所能及的那些普通中国老百姓。
但这些钱,150亿美金却要拿去回购股份,为华尔街的繁荣添砖加瓦。
最后被过分资本化的大型平台们都免不上走这样一条路,那么你觉得最后是谁受损失了呢?
假如每年都有这么大笔豪爽的回购股份的资本开支,到底是谁会乐得合不拢嘴呢?
所以最后是谁来为华尔街扶持的资本大佬们的好业绩来买单了?
不得不说,某巴真的一直在那啥的边缘里瞎折腾,这个玩法如果是在美利坚,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一家依靠中国市场的中国企业,玩这种反哺模式,在今时今日,中小企业艰难维持的现状下,是不是有点太那个啥了。
只能反过来告诉管理层,如果不采取手段遏制大型平台们肆无忌惮的收垄断税,那么以后这种讨好资本的“回购”将会成为行业内的常规玩法,如果平台们都玩这一手,多少实体经济勒紧裤带,都不够这么失血的。
我们国家一直都将资本市场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当平台们开始玩反其道而行之的游戏时,就说明政策来得还不够,所以它们忘了初心。
这就意味着,后继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政策出台,来唤醒它们对于监管的正确认识,在接连不断的被敲打以后,可能有一天会醒悟过来,有些钱不该那么赚的,有些钱不该那么花的。
当社会上大量的钱被少数垄断型中间商都赚走了,你跟我谈什么共同富裕,谁能富裕,心里没数吗?
所以对于巨头们,现在所谓很可怕的政策,并没有到位,后继还会有一波波的政策来袭,最终目的就一样,给实体经济减压,给平台经济降温。
8月3日出台了算法推荐的治理要求,快手的阴跌就开始接暴跌了,算下来股价从最高的417.8港元到今天收盘的89.1港元,跌去了接近八成吧,但这真的到头了吗?
且还有新的管理要求没出来呢。
别存什么侥幸心理,也别看着什么市盈率被砸下来了,就以为太便宜,超跌了,或者有些钱本就不该赚那么多。
比如说某团们的扣点,商家四成的收入就这样进了平台手中,但我国每年餐饮税才交多少?知道为啥KTV之前都跑去附送自助餐吗?人家那不是为了吸引客户,而是走餐饮只用交5%的营业税,这是国家对老百姓在吃方面的优惠,也是鼓励餐饮这种小微企业的发展,但现在,它们都给某团们缴40%的税了,然后还有市场人士说这是合理的!
你就问问任何一个开餐厅的小老板,到底合理不?信息、流量垄断之下,即便不合理,人家也不敢说不,这算什么呢?
如果一件事让绝大部分被迫交钱的人都觉得不合理,那么管理层肯定会设法出台一些政策让它变得合理一点,这个逻辑没有错吧。
所以你问,啥时候才能抄底?啥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还可以接受的时候,你再去问抄底的事吧。
再次重申,别跟大使作对,老老实实的研究真正的实体经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