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之“四味”
篆刻在我国的艺术百花园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源远流长,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鼎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成为专家之毕生求索的艺术事业,从历史上看,篆刻家名列于史册,开始于元代末期,尤其是元代由于花乳石的出现和使用,使篆刻艺术开拓了新天地。金、铜、玉、牙、角等硬质印料退到篆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石料成为篆刻主要材料后,大匠、专家、流派多若繁星,“石宜刀刻,质泽理 疏,纯以书法行乎其简,不碍力,令人忘 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 (吴名世 翰苑印林 序 )这些石料,无疑为篆刻家们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原料。印章虽然不同于诗、书、画,但它具 有诗的韵律,书法的原理,画的经营和巧 思。合者,同溶于一炉;分者,独具意境、风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印章天地虽小,却容万千世界。篆刻家们象对待其他艺术一样,付出毕生精力,给这一块块冷冰冰的石头以永生不泯的艺术生命力。每方寸印,经篆刻家们的匠心 独运,挥洒自如,刀落印成而兴味无穷尽。尤其边款题跋更为讲究。印款文字实则是书法艺术在石章上的再现,执刀如笔,刀笔入石,以显印人书法水准的高下优劣。所以,印人从不甘心放弃任何足以表现其技艺的阵地。为了边识的需要,不得不以刀笔研习真、草、隶、篆之功,免得造成印面与印款不匹配的遗憾。印人无论刻写那种书体字,无不小心从事,刀笔而成文,书艺成体,传情达志,妙趣横生。这些意境的取得,无不是刀的技能、石的天趣、笔的妙理和刻家的修养所在。无论是印文和款识,无不是以刀、石作为篆刻艺术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奏刀,不可不讲就刀法,法驱驾于刀,刀不露法,法在刀笔之中,以显刀笔之意趣,笔者称之为'刀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刀味:刀笔之力,取决于石质的软硬,软者力小而易,硬者力大而难,刀石相交,以刀功之力制服石。石硝的去留,取决于字的笔划的长短、粗细、刚柔、深浅、疏 密。刀锋的正、中、侧、偏,刀法单、复、冲、切等,却要以字的篆法、印石的章法布局需要而定。无论采用什么样篆文和刀法,都以显示出刀味为尚。刀、石双方交战之后的和平统一,两味相济又相通,才能构成它的完整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石味:印石,本是来自自然,它本身的形、色足以显示出自然美的天趣,再加之文润百泽,更是别有丰神笔意。石章,只具有刀味、石味还不能算是 最佳之作,还必须具有笔味。因为刀味、石味是蕴含于篆文之中,就是说,刀石两味是通过篆文表现出来的。而篆文是一种书体,一种笔法,当然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既然是书体,当然要体现、也应当体现出它的篆体笔法的书味。如果离开篆法的书体味而追求刀石之昧,也会失去篆书的含义。
笔味:所谓篆刻中的笔味,就是遵循书法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篆文的间架、结构都要体现书法的美学原理。正如古人说的:“持刀入阵,万夫披靡,一笔千钧者也,一划之势可担千钧,一点之神可壮全貌。”书法和篆刻是一种抽象的绘画,篆刻家以书法之功力融汇于篆刻之美,以达篆刻艺术之境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艺术味:笔写、刀刻、石印是经营构思的创作整体的运用。刻,非但刀技,要刀中见石味,石中见刀味,刀石之间还要包含着浓郁的笔味。笔、刀、石三者合而为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境 界。笔者称艺术味之所谓味者,趣 味也。篆刻石章之味,即:刀味、石味、笔 味、艺术味。四味合为一体,才是篆刻艺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