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佩玉的工艺!(好资料)
明代玉佩饰多悬挂于人身上或挂于其他器物作为坠饰,既有大量的动物形佩坠,如羊形坠、鹿形坠、鸳鸯坠、鱼形坠,还有各式各样的玉牌饰。
这些玉牌饰有的为方形,有的为圆形或花形,大多体积较小,也可用于嵌饰,图案多取浮雕技法,抛光不精。
玉牌的雕刻主要是减地雕,再配以阴刻线。构图有的繁缛,有的简洁,线条锋棱快利,转角处雕得方硬。牌子边缘有凸起的边线,边线窄而浅,所饰图案为极薄的阴起,带有文人画的意味。
▌明镂空梅花玉饰
玉牌是文人佩带于腰间以显示风雅的饰品。真正的明代传世玉牌数量有限,托言明代陆子刚 的玉牌多是清代仿品。由于至今未有陆子刚玉牌的出土器作为鉴定标准,玉牌的款字特征尚有争论。尽管有几件书款“子刚”的立体器物被作为鉴定标准器,但一 切带有“子刚”款的玉牌还不能确信是真正的陆子刚作品。明代玉牌多为纯净的玉料,基本上找不到瑕疵的痕迹,雕刻较浅,但细节交代很清楚,十分灵动。一般也不采用镂雕的方式制作。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在形制上不分额头与牌身。
明代镂雕玉佩技艺发达,一 种为片状透雕玉佩,有方形、圆形 及其他不规则形状,玉佩上雕有 花鸟、人物、植物、山水等图案。
▌明双鱼玛瑙扇坠
鳜鱼作为佩饰主要流行于元代,造型和纹饰已约定俗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明代鱼的造型或长嘴,或饰斜网式鳞,或身侧有一条稍微弯曲的水线。鱼尾呈扇形。突出的特点表现在阴刻线上,双面雕玉鱼以双彻技法琢鱼嘴,阴刻圆形眼,各部位以单阴线雕刻后再碾琢,线条圆润。尾鳍分叉是明代最常见的特征。少见鳞状纹,多以菱格代之。
尾鳍相对小,背鳍也不发达,鳍上均有阴刻线表示。该双鱼玛瑙扇坠小巧玲珑,制作圆浑,合背上贯天地孔
片状玉料更趋于装饰的味道,特征除了部分与玉牌重合之外,玉质油润内敛,在靓丽中蕴涵着醇厚。其主要雕刻工艺是镂空,纹饰内容主要是寓意吉祥的图案,比玉牌更能迎合世俗的喜爱,与玉牌亦书亦画文人情结的设计风格有着品味修养上的明显不同。片状玉佩在表现雕工的用刀上,由于刀痕明显,流露出粗犷的风格。
▌清羊形白玉坠
羊呈跪卧姿,火炬形胡须,阴刻束丝须纹,阴线杏子形眼眶,叶形打凹 耳朵,阴线唇际纹,短阴线饰角质纹,尾巴粗短,胸肌圆鼓,整体结构协 调,细部雕琢一丝不苟,整器线形典雅,弧面舒展,抛光精美,器表有蜡 质光泽。羊自古就带有神秘色彩,“羊”与“祥”相通,古人有时将“吉祥” 写作“吉羊”,“羊”字又通“阳”,《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 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所以取吉祥高望之意。
这种刀痕的残留特征在阴刻线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成了明代玉雕的显著特征。较常见的还有一种薄片状花片,应属于妇女坠饰品,采用镂雕与打凹的工艺手段,制作精细,块面的区隔对比5~6厘米,宽度在3~4厘米左右,额头是与主题内容无关的装饰,约占玉牌总体长度的1/5,多镂雕或浮雕双龙戏珠、蟠螭纹、卷草纹、云纹 等纹饰,牌身的题材也多是“渔樵耕读”“竹林访贤”等适合于文人身份的图像。
清中期的玉牌装饰设计繁缛,有时侧窄面也雕有纹饰,有“六面工”之称;雕工讲究剔地阳雕,剔地较深,显露出线条上的深厚功力;打磨之处也具蜡样光泽。
清代玉佩仍以镂雕为主,镂雕钻孔多位于拉切之首末两端和造型转角之处,呈U型,孔壁有不规则的螺旋纹。
线条拉切的痕迹为趋于垂直玉器表面所在平面的纵向线痕,拉切痕截面呈不规则的M型,由于工具的相对落后以及拉切时用力不均,镂空处多有台阶状痕迹,拉切痕之间也常有错位叠加现象。这种钻切法 在清代镂空牌饰上极为常见,也是明清镂雕技法的主流。
▌双鱼镂空磬形玉牌
明清镂空玉佩上的错位叠加痕迹是因为手拉丝弓上下拉动的速度慢和方向不稳定所致,因为在做锼空拉丝时常常不自觉地变化了弓行的角度,也就必然在原相对平行的痕迹上留下了错叠相加的痕迹。磨痕因速度慢,痕与痕的过渡显得钝化,也因专用工具锼弓子的正掏和反掏的不同方向作用而产生截面不规则的现象,为保证反面纹样的完整性,必然产生背面有被锼弓子蹩拉留下人为痕迹。
因此一些大块实体玉料的背面常常用顶砣减薄了纹样背面的厚度,使其与锼空密集 线条相结合,以防因大块实体玉料的厚重而致锼空线条折断。
玉牌可作佩饰用,也可作装饰用,更能作欣赏用。佩饰虽小却百姿千态,风情万种,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表达吉祥的寓意。
佩玉赏玉的一个重要心理便是祈求消灾纳福,人们佩挂上这些富 含吉祥文化内涵的玉牌或玉佩会 心情愉悦,神清气爽,增强了自信 心,也提高了对自己行为的自制力,正所谓“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
▌螭龙璧形玉佩
螭,《说文》谓“状若龙之爬虫……或曰,无角若螭。”《广 雅》中也释“无角曰螭龙”。一般认为螭龙头部无角,腹生四足,壮似老虎,也称螭虎。
民间流行的璧不少琢有螭龙纹,战国时的璧出现了螭的造型,两汉更加盛行,汉螭在形态上呈立体或半立体状,正面或俯视正面做匐伏潜行状,四肢如虎,脑后无角或独角,尾为钮丝多分叉,多见于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