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钱的问题,周围的人都不在乎,这样的团队我真的待够了”
不在乎的,也将不被在乎。
1 在不在乎,装不出来
对工作,你可以不在乎,但是一定有人在乎。就算你演技再好,在不在乎,是装不出来的。
一个在麦肯锡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公司决定在某地地铁投放广告,签约后却发现现场效果比远程图差很多。老员工坦言自己天性犹豫,因为档期已定,如果修改,未必可行。可是这时候一个90后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改!我去说!可以商量的!来得及!”
广告投放,没人敢预先断言哪个位置就一定好或者不好,况且决定和签约的都是几层之上的领导,这时候即便不改,也谈不上工作失误。
事实上这个90后并没打算在这间公司长期发展,他早就说过自己过两年要继续深造,可是真正做事的人,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所以90后的做法是,坚信修改的必要性、并且马上行动。
在许多人看来给自己找麻烦的事情,却是一些人的坚持与执着,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后来,老员工把这件事写进了推荐信里,而90后拿下了伯克利、LBS等诸多名校的offer。
的确,没有硬性指标的工作,选择做的更好一点,往往是做事的人,自己和自己的较量。面对工作的诸多细节,选择“麻烦自己多一点”还是“得过且过”,真的很能反映一个人的态度,在不在乎,根本就装不出来。
说一个我哥的故事吧。
有一次,兄弟部门的领导和我哥部门领导协商后,决定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由于我哥领导出差,兄弟部门的领导就把大家叫过去,介绍了一下项目背景,准备分配工作。
大概是本着尊重意愿的原则,这位兄弟部门的领导把任务分成几个分量差不多的小块之后,请大家自行认领,于是奇葩的一幕出现了。
由于时间冲突,两位领导安排了我哥其他工作,所以这个“自行认领”的部分,他是不需要参与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兄弟部门领导问了5次“你们谁领第一个?”之后,也没有任何一个同事说话。
我哥当时惊讶极了,心想这是怎么了,大家干嘛都不说话,领个任务而已,干嘛不领啊?!又过了两分钟,我哥部门一同事悠悠地说“这事我们领导知道吗?”赤裸裸地反问。
我哥说,这是他刚工作那会最难忘的一次会议,因为场面实在太尴尬了。其实这件事周会的时候就说过了,不知道这位同事是没注意听还是怎么回事,而且即便事先没注意,这会领导介绍了这么久也该清楚了。
“你如果有疑问,我现在给你总监打电话,我们现场求证一下”,兄弟部门的领导说,双方陷入僵持。
后来沉默太久,兄弟部门的领导分配了任务,这件事情才算结束。同事们之所以不出声,主要是因为不想承担责任,不想做更多的事,而且即便得罪了其他部门,也表现出各种不在乎。
再后来,兄弟部门有什么项目都会尽量绕开我哥那个部门,领导还觉得奇怪,可是一直都没有人告诉他,自己部门曾经这样对待过人家的领导。
在那个团队待了2年后,我哥就离开了。我记得他当时说,“他们一个个无所谓的,我看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他们不在乎,可是我在乎。”
不在乎,这三个字,杀伤力巨大。
不在乎同事眼里的靠谱程度,不在乎领导心里的认可程度,不在乎工作成果的优秀程度。毕业时候的意气风发,几年后的人云亦云,当初万事“肯定有办法的”态度,变成了“都行,也不错”的虚伪敷衍。
老油条们这样,于是日复一日你也学会了,潜规则是做得多也未必拿的多,所以你也开始尝试变着花样地偷懒、耍小聪明。
可是这样真的会带来轻松自在吗?真正让人空虚和恍惚的,难道不是时间过去却毫无长进、垂垂老矣却一事无成吗?
反观自己,对待工作,当初那份执着和坚持还在吗?你还在在乎吗?
2 你无所谓的样子,真的让我火大
工作前三年,大家说的更多的离职理由是,学不到东西、钱太少、打杂打够了。后来又过了三年,再听到的理由更多的是,钱太少、事太多、办公室政治。
最近一次,朋友是这么说的:“真不是钱的问题,这样的团队我真的待够了。”
事情是这样。我的这个朋友最近负责了一场论坛,她从头跟到尾,虽说是努力了,可是到现场的人数比她预计的要少,她觉得挺失败的。
当初邀请嘉宾的时候真的费了不少力,而且嘉宾的演讲内容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现场只是座位基本满了,这并不能让她满意,她觉得很对不起远道而来的嘉宾。
事实上,同期举行的还有几场论坛,那几场简直没法说,演讲嘉宾面对的几乎都是相当冷清的观众席,而最让她反感的是,相关的负责同事,一个个表现出麻木不仁的样子,毫不关心台上嘉宾的感受,也丝毫没有歉疚的意思。
“难怪都说我那场成功呢,和他们比当然成功了,我要是嘉宾,下次肯定不来了。你想想啊,准备得那么好,下面就几个人,要是你,永远都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了吧?就这种情况,他们都不想办法动起来,我看着都尴尬,恨不得找群演,他们还'无所谓啊、很正常啊’的样子,受不了。”
职场上是这样的,有些人工作久了,本事没长进,老油条的赖皮样却越来越多,踢不动、叫不动,装聋作哑、得过且过、草草了事就是他们的日常,就像我朋友的那些同事,她说一起推进项目的时候,真是觉得心累。
团队?工作几年后,我们开始不再把自己看作单一个体,不再把从自我出发的单线原因当做做出某个决定的理由。团队、文化和价值观,我们越来越在乎这些,也是因为这样,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是否努力”并不会影响团队,尤其那个团队里的人个个懒散、人人麻木。
明明你心里谋划了各种方案,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你周围就是“差不多得了”的样子,对你的积极上进还表现出一种时刻准备翻白眼的表情,你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团队习以为常的懒散,你也完全无法认同周围人理直气壮的“不在乎”,而且特别怕自己哪一天被温水煮青蛙。
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 Hawkins分析了各类情感的能量等级,而“冷淡”稳坐最负面、伤身情感前三之列。
我特别认同这项成果,因为当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冷淡麻木的时候,行尸走肉的感觉才真的让我觉得空虚和困乏。比起想问题想到头疼,漠不关心,是我最讨厌自己的样子。
同样的,我理解朋友的想法,团队里充斥着各种“不在乎”,她当然觉得难受。
作为可以并肩作战的队友,大家被分到一个部门,为一致的目标努力,能共事的基础是能力基本相当。结果,我想做得更好,你却应付差事,你不在乎的样子真的让我火大,这让我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怀疑评价机制。
但无论如何,我只想说,对工作不够敬畏的人,职场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回应你。
3 牛人们的共同点就是比你更在乎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实在的一条朋友圈:“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别人的荣光,却忽略了别人为之付出的努力。”
因为某个采访任务,我和环球资源的销售P做了一次对接,打算去走访她的一个客户。正逢展会之际,加了微信后,就看到了这条朋友圈。
大致总结如下:
1.电子展展会的最后一天,其他公司忙着撤展的时候,参展商R公司仍旧以专业的态度接待每一个客户,员工精神饱满、展位环境整洁。相比之下,个别急于撤展,把企业画册、样品像垃圾一样满地扔的公司,R更注重团队和企业形象。这或许就是R 公司这两年发展迅速的原因。
2. 一些行业(比如手机配件行业)竞争激烈、门槛低、商品价值低,但仍然有公司可以做到上市,不找借口、不设限、向优秀团队学习,才能打造品牌,真正的品牌靠团队的执行力。
3.想与优秀同行,或许获取优质客户,自己必须优秀。怎么做呢?
首先,作为团队leader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带动团队,主动出击、而非坐以待毙。比如当展会最后一天下午,许多人放弃寻找合作的时候,我仍然拿回了5张名片,其中一张是潜在大客户;
第二,团队员工要努力给老板、客户和自己更多的期待值,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
第三,找到自己的优势,时刻反思是否已经100%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