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说心与小肠的关系
让你学会不生病的智慧。
爱心提示:微信版本更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关注我的中医爱好者也不容易找到我。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蓝色字“岐黄学社学友会”——②右上角三个点“. . .”——③选择置顶或设为星标。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中医解说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的经络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络属小肠而络心。因而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1、 结构上: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2、生理关系:
心火温煦小肠,心血滋养小肠
小肠吸收水谷精微,经脾转输以养心之气血。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润,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使水谷在小肠内充分分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和糟粕;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热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证。
在五脏之中,心居于胸中膈上、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形似一团火苗,有心包络保护在外,故而有了“心”这个象形汉字的模样。而“小肠”,乃是六腑之一,它之所以叫“肠”,因为它回转跌宕,盘旋于腹腔之内。它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上与胃相通,下与大肠相连。小肠在体内负责吸收食物之中液态样的物质,并通过心脏推动的血流运送到全身,营养各个角落。
古人认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关系。
表里,如同天与地
何谓“表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大地与大气之间的关系,大地在内、在里,成为了大气的核心;而大气在表、在外,将大地紧密地包裹于其中。
这种表里关系,也是一种阴阳关系。大气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属阳,相对活跃;而大地静而守位,相对静止,一年四季大气运动所带来风雨甘露滋润大地,才能化生万物。
心与小肠的“表里”情,背后有一对牵手经络
如果说五脏六腑是人体最初形成之时,生命在人的胸腹之内不同的方位,埋下的一粒粒功能各异的种子的话,经络,则是这些种子发芽之后,向外、向着体表伸展出来的枝杈与脉络。其中,从心与小肠发出来的经络,相伴着通行于手臂的小指一侧,小肠经手背的一侧,属阳,心经在手掌的一侧,属阴。它们在小指的末端牵上了手,相互沟通,对人体内营养的输布,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
心为君主之官,人的一切思维、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心神的指挥,而这背后,全赖心血的供养。心的功能正常时,人的思考敏捷、神志清晰;一旦心的功能虚弱,则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症,它与现代大脑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可以通过汗液的表现来了解心脏,“汗为心之液”,当心气亏虚之时,收控不住汗液,便会出现动辄冒虚汗的情况。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液
食物经过胃的充分蠕动磨合之后,变成了粘稠的流质物,下一步便来到了小肠。小肠的长度约占全肠的五分之四,5~7米左右,主要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任务。它具有很强的分清泌浊的能力,大分子营养物质经过小肠的分解之后,吸收入人体的血液和淋巴之中,其余的糟粕一分为二:水液部分渗入膀胱,以小便的形成排出体外,残渣部分则下注到大肠之内,变成了粪便的模样
治病要表里双解,不可“关门杀贼”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也是相互影响的。打个比方,心火过旺时,除了口舌生疮、长溃疡之外,还常常伴有小便短赤、排尿时的灼热疼痛甚至是痛如刀割的表现,这是因为“心火移热于小肠”,身体本能地想把心脏多余的热量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在治疗心火旺的时候,就可以顺势利导,用“利小便以清心火”的办法,但不可关门杀贼,以免热邪藏匿在其他部位,成为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