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发脾气背后隐藏的信号,做善解人意的优秀父母!

前段时间,我带着小米跟工作室的小编们一起吃饭,平日里很喜欢热闹的小米聚餐中却表现得不太“乖巧”,问她发生什么了,小米也只是抱着胳膊摇着头说:“我不开心了。”

许多家长应该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孩子时常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情绪来得突然,根本找不到原因,不光在家,在学校也是如此。比如,因为同桌用了一下他的橡皮,就跟同学吵闹起来;来家里做客的孩子玩一下他的玩具,他就哭闹不止、不依不饶。最头疼的是,发生这样的事情,家长教育都“无从下手”,刚说还没几句,孩子就跟“炸药包”似的爆炸了,根本没有办法沟通。

面对自家小孩阴晴不定的暴脾气,老母亲往往头疼不已。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到底为什么会乱发脾气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孩子一言不合发脾气,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们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再乖巧一些,听话一些,不吵不闹、学习努力。自然而然地,我们就把发脾气的孩子定义为”坏孩子”,同时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跟他玩”。但是,发脾气一定属于孩子的恶劣品行吗?

其实并不是。哭闹、吵闹、有攻击行为等只是肢体行为上的表现,而孩子做出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往往被很多家长自动忽略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家认为,3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区分内在情绪感受和外在情绪表现的能力,所以,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一切无缘无故的“撒泼”行为,都有其原因。深究起来,孩子情绪的形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取决于孩子的生理原因,总结来说就是疲劳、饥饿、身体疾病以及心理原因;外部原因则取决于孩子的社交压力和源于长辈给予的压力。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个体,孩子拥有着自己的思想、感官、情绪,他们心思单纯,受外界影响较小,因此,生理因素是影响孩子日常情绪及行为的最主要原因。

了解了孩子的坏情绪来源之后,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孩子坏情绪的背后又释放着什么信号呢?

二、孩子坏情绪背后都释放着什么信号?

其实,孩子发脾气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婴幼儿来说,很多情绪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描述清楚时,就会选择通过发脾气来告诉对方自己想表达的事情。每一种坏情绪,其实都是孩子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时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1、疲劳和饥饿,会让孩子更容易吵闹

起床气、闹觉等表现,背后的原因是小朋友感到了疲劳。起床气表现着孩子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从而导致了起床就“炸毛”的现象;而闹觉则是孩子应该睡觉的时间,没有得到休息的表现。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感到头疼,但是饭前小朋友却一直吵着吃零食、吃水果。除了馋嘴之外,其实更大的原因是小朋友从生理上感到了饥饿,而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生理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心理原因也是家长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有一次我接小米回家,她进屋就一屁股坐在门口脱鞋脱袜,我进厨房后,边放东西边跟小米说,让她把自己的袜子放在脏衣篮里。小米拎着袜子走进了卫生间,打开门往里看了一眼,拿着袜子又返回客厅放在了椅子上,说:”先放这儿吧!”我问她:“你是不想自己进卫生间吗?”她说:“是的。”我又问:“妈妈陪你一起进去放袜子好吗?”她说:“好。”

我牵着小米的手走进卫生间,看看并没有什么异样。问她:“你为什么自己不愿意进来呢?”她嘟囔着说:“太吵了……”我这才注意到,卫生间的窗户开着,外面有邻居家装修的电锯声,小米感到了害怕。

如果我没有带着小米到卫生间查看情况,也没有及时的询问小米原因,而直接作出斥责她的行为,指责她懒惰,那么很有可能小米感到委屈和难过,进而出现抵抗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配合。

在孩子心智尚未心智成熟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恐惧或者被吓到,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表现出来就是不配合大人的行为,长时间的哭闹、撒泼等等。如果这时候家长没有耐心的询问原因,只看到孩子表现的不乖巧行为而去去斥责孩子,或者在孩子遭受到了更大的刺激之后,没有及时给予孩子安慰,那么,长期以往,孩子很容易缺失安全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和内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3、孩子社交和源于长辈给予的压力,会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变化

有天晚上我辅导小米做作业时,发现给小米新买的一盒彩笔又少了好几根,仔细询问一番后,小米告诉我是同学拿走了她的彩笔,之前还拿过白纸等别的文具。但是一直以来小米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清楚该如何有效的跟同学沟通,最后是由米爸出面联系了对方的家长才最终解决了这个事情。

当孩子遇到了社交问题,往往是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的去解决,他们只能用发脾气的形式来诉说。所以当自家孩子出现跟同龄小朋友吵架,甚至打架的行为,释放出来的信号可能就是被欺负了,感觉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或者在被同学被孤立等。

家长如果没有主动去观察这类现象,耐心询问清楚情况,那么孩子就会把事情一直憋在心里,长此以往,不但会害怕与人沟通相处,甚至还可能做出更偏激的行为所以,家长朋友要在发现情况后的第一时间里进行干预,不要等到孩子因为此类事情受到影响,才想着去改变已经糟糕的局势。

而有效的干预,并不是过度的强势。如果长辈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过度干预,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这也同时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例如,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休息时间全部报满兴趣班,这真的是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确定不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不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时的缺憾?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上来说,家长这样过分干预的行为,并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更有可能让孩子成为“家长竞技场”的牺牲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解读完孩子的情绪密码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1、不要给孩子随意贴标签,要对孩子的情绪抱有同理心

我并不鼓励家长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是否听话或者是否任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不同成长环境和经历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也是独一无二的,塑造的性格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有一次朋友发微信问我,说自己的孩子上课总是不好好听课,坐得不安稳动来动去,在一群坐姿端正的孩子中尤其显眼,老师已经好几次打电话来反应这个情况了,朋友怀疑自家小孩是患上了所谓的“多动症”,询问我要不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听到这个事情后,我也愣了好一会神,因为有多小朋友好像都有这样的情况:上课扭来扭去坐不住,写作业的时候更是无法静下心来,一会又想着喝水,一会又想着上厕所,反正就是没有办法保持一段时间的安静,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的去做一件事情。

我想了一会,告诉她先不要急着带孩子去看医生,在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凳子让人坐得不舒服,还是因为接收到新知识感到兴奋,或者是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的上课风格而无法专心投入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在了解背后的原因之前,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应该第一时间用自己的主观臆断给孩子的言行贴上标签,真正要做的是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孩子表达出来的情绪,耐心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最后,朋友细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家孩子在看喜欢的动画片时,也会出现这样坐不稳、好动的行为,询问孩子课堂感受,了解了孩子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和兴奋,从而明白孩子并不是“多动症”,这样的行为是对于喜欢事物的表现方式。

如果一味地打压孩子的情绪,很多孩子会习惯性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负面情绪隐藏在心里,甚至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敏感自卑,认定自己不值得被爱。长此以往,亲子关系逐渐僵化,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们应对孩子的情绪抱有同理心,学会接纳孩子也是人,也会有情绪的事实。更不要在不了解真实原因的情况下,去批评、贬低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鼓励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作为一个好家长的正确的选择。

2、得到孩子坏情绪背后的信号之后,成为孩子最大的保护伞

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家长,很多时候只有在爸爸妈妈面前,才会表露出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应该针对孩子坏情绪背后释放出来的信号,去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在睡眠问题上,家长应该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在孩子上学以后,睡眠的时间其实被挤压了许多。这个时候,家长朋友就会面临一些选择,在完成作业和睡眠之间,应该选择哪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完成作业和睡眠这两件事情并不冲突。在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发挥自己“超人”的作用,及时提醒和监督孩子做作业,不要让孩子养成拖沓的性格习惯,并且在规定时间内陪伴小孩上床睡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孩子的起床气和闹觉行为其实也不是难题。很多孩子早上往往会有起床气,不愿意起床或者在起床后消极对待事物,家长朋友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提前早起,营造孩子醒来的氛围。

放到我和自己孩子身上也是如此。通常,我会比女儿小米早起一个小时,给她留出充分的时间自然醒,然后放音乐来唤醒小米,给她做醒盹操。每天被甜蜜的母爱围绕叫醒,女儿再大的起床气也没超过一分钟。所以,给孩子营造良好睡醒氛围,比如音乐唤醒、三遍温柔提醒以及醒盹操等,都是有效的降低孩子起床气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心理问题上,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安全感。黄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接洽工作的首要要求就是,离家不能太远,当天一定要能回家。节目上他说,是因为想要在孩子童年的时候,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时间。

有段时间,小米有点喜怒无常,经常会有一套“妈妈我不要喜欢你了,你去找别人做你女儿”的桥段莫名其妙地冒出来。那天,去幼儿园的路上,她又说了这样的话。我就很纳闷:她是从哪里学到的这些?想达到什么效果呢?我觉得有点棘手,但还是用一贯的“用心观察+耐心等待”来应对。后来,我仔细想了想,女儿应该是不太适应最近很忙碌的生活——每天跟着妈妈工作、不能像以前那样单独拿出很多时间来陪她玩。她试图用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希望妈妈能多陪伴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家长的陪伴,对于建立孩子安全感来说更是不可取代。高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从而产生足够的安全感,陪伴也更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有自信的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成为一个自信、坚强的人。而缺失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怀疑自身价值,变得自卑、懦弱,甚至更没有办法去关爱别人,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容易患得患失,消极敏感。

对于社交以及长辈带来的压力,则需要家长进行有效的干预。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了解孩子产生坏情绪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与发生冲突对象之间的关系。要知道,过分要求孩子做一个”好朋友“、”好同学“或是”好孩子“都是一种自私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不让同桌用自己的橡皮,也许是因为同桌总是抢他的橡皮用,孩子表达的攻击性其实是在建立”边界“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让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也许是因为这个小朋友曾经破坏了他的玩具;跟长辈”顶嘴“,也许是因为尝试沟通失败之后,没有解决方法的最后抗议。这种种的原因,都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去探索和解决,在了解孩子的同时,放下道理和成年人的高傲,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

3、引导孩子语言化、概念化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许多时候,孩子有情绪但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表述时,往往会发脾气,而一旦家长没有正确推断出孩子生气的原因,就容易对孩子的情绪认知产生偏差。因而,教会孩子表述自己的情绪尤为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天晚上,我在给小米洗澡的时候,发现她腿上有很大的一块淤青,我立即就严肃了起来,询问小米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米刚开始支支吾吾不肯说,可能是我的语气有点生硬,说完话之后发现有好几秒小米都没有吱声,甚至还有点想哭,我猜着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着急语气太重了,于是赶忙摸摸小米,轻声慢语的告诉她,妈妈严肃只是因为担心她受到伤害,并不是生气了,也不是要对她发脾气。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明白了什么是“担心”,什么是“生气”。同时我还告诉小米不要害怕,妈妈只是想搞清楚身上的伤怎么来的,而并非要批评指责她,这个时候,小米就再次搞清楚了“恐惧”、“害怕”是什么。最后,在耐心的引导之下,小米才说出了是因为跟同学打闹弄伤的。

其实,教会孩子语言化、概念化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在教会孩子怎么寻求帮助。当他们在学校或者其他环境中受到侵扰时,就可以明确表示警告和拒绝,比如“你刚才打到了我,我现在很生气,请给我道歉。”同样,也可以清晰地向家长表述自己的情绪“妈妈,刚才的杯子不是我打碎的,你却批评了我,我很委屈。”

我们没有办法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所以孩子发生的许多事情,家长朋友们并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表达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心理活动。

4、跟孩子建立专属的情绪恢复方法,做孩子情绪的“充电站”

情绪恢复方法,是有效的消化孩子负面情绪的手段。建立情绪恢复方法,不仅能够让孩子在产生负面情绪后,有效的释放负能量,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亲密程度,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应对。这样做,能让孩子收获最大限度安全感的同时,学会直面和分解自己的坏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拥抱或者特定的游戏都是好方法。拥抱是家长给予孩子的亲密感,非常亲密的肢体接触,对于孩子内心安全感的确立作用十分有效。每次小米做作业很烦躁的时候,就会跑过来找我,说:“妈妈可不可以充一会电。“而这个时候,我就会跟她拥抱。这是属于我们特定的充电方法,充电完毕之后,小米情绪恢复了,就会安下心来去做作业。

人的感官非常发达,而拥抱这样的亲密行为,大面积的身体接触,会让大脑收到回馈,从而获得多巴胺奖励,所以拥抱更多时候是获得安全感的一种行为。

家长朋友也可以自己去发掘、建立跟孩子专属的情绪恢复方法,例如骑木马游戏、拍掌游戏等等,都是通过互动来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的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的方法。建立情绪恢复方法,不仅促进了跟孩子的亲子关系,同时还能了解孩子什么时候情绪需要维稳。

5、让孩子学会独处,帮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

光有外界的力量去帮助孩子恢复良好的情绪还不够,家长朋友们并不能够时时刻刻都在孩子身边关照,所以教会孩子一些自己能够做到且有效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十分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孩子产生坏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冷静的去思考自己的情绪,进而处理自己的行为。可以温和的跟孩子商量,比如说让孩子自己发脾气五分钟。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陪伴在场,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确保孩子的安全。但请记住,这五分钟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家长不能够去打扰孩子,干涉孩子的行为,应该不出声,冷眼去观察孩子自己处理情绪。到了时间后,可以询问孩子还需要延长冷静的时间吗。在孩子自己冷静结束之后,再跟孩子讨论产生情绪的原因,或者让孩子自己提出以后遇到这类情况应该怎么解决的方法。

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有较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同时家长的陪伴在场,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冷暴力”和漠视了。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有情绪很正常,但是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用正确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才是对于负面情绪最正确的消化办法。这样,孩子才能在大量的负面情绪倾覆而来的时候,不会被压垮,才能成为掌控自己情绪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拥有坏情绪并不可怕,人有喜怒哀乐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孩子坏情绪背后传递出来的信号,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接收到,并且帮助孩子去面对和处理好坏情绪,解决坏情绪带来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教会孩子如何勇敢前进。

推荐阅读

严肃父亲千篇一律,有趣爸爸万里挑一!

80后:一个家庭一个娃,为什么还那么累?

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