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曾令琪/且听黄莺一两声――我读黄英的散文

名家推荐

且听黄莺一两声

――我读黄英的散文

曾令琪(四川成都)

  网上结识黄英,还不到半年,但看到她东奔西跑,并挤出时间,行之于文。每次读到她的散文,我都会为她的勤奋、她的刻苦而高兴。

一、阅读黄英的散文,总会被她的情而打动。

抒情是散文的显著特征。“情”在散文中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情”往往构成作者组织人、事、景、物的重要“脉络”。所以,散文作者要叙真事,绘真境,抒真情;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雁荡看山》中,热情的“私导”为挣小费主动搭讪,“我”嫌她影响我独自观瞻的雅兴,也妨碍“我”对未知世界的探究,于是自前行。这既是写实,也是作者对当今旅游乱象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断肠崖”那一段,通过对金庸名著《神雕侠女》中小龙女与杨过定情之地的漫不经心的一笔叙述,引发出作者对“情”之为物的感慨。篇末关于登山的一段,通过议论,抒发的是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略显直白,也显得太“露”,但因其“情”之真,对一个业余作者而言,这样的结尾也情有可原,未尝不可。

二、阅读黄英的散文,我很佩服她写景的功夫。

《山城之雾》中,黄英从“雾都”这个重庆的别称入话,紧紧抓住重庆春天之雾“温馨而浪漫”、秋天之雾“冷清、凝重而有些强势,颇有几分男人的霸气”的不同特点,展开描写,将重庆春、秋二季雾罩津迷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请看这一段:

淡淡的雾霭像纱巾,舒缓而飘逸地弥散在空中,慢慢地由树梢、由江面升腾而起;时而丝丝扩散,时而片片聚集,柔似羔羊、薄似蝉翼、轻似雪花飘飞、美似炊烟袅袅。时而如轻歌曼舞,缠绕在你的身旁;时而仪态万千,弥漫在群山峻岭之中;时而铺天盖地,时而又消弭无踪。

在作者的笔下,春雾之薄而柔,弥而散,宛如一支天宫之曲、一曲天仙之舞,给人以柔曼之美、灵动之姿,读后让人心生向往。

三、黄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的散文,总有她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立的思考。

《临海古长城遐想》中,临海古长城与北京八达岭长城的相似,临海古长城功能上的“闭关自守”,“明清时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而把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的见解,虽然说不上令人耳目一新,但多多少少,总会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这是毫无疑问的。《山城之雾》的结尾,作者对“雾”变为“霾”的现实,可谓痛心疾首。结尾的感叹,充满着一种无奈。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引人忧思。

同小说相比,散文是一种抒情性较强的文体,一般篇幅不长。但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散文应该、也有可能发出一种声音。无论这种声音是壮而激,或者是婉而伤。黄英的散文,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它们都在通过描写、议论与抒情,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作者以后能在散文的沉着、大气上多下功夫,我相信,她的散文创作必将再上层楼,有所突破。

2016年11月3日,星期四,晨于西都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大型文学期刊《西南作家》杂志主编。写作400余万字,发表、出版360万字作品、16个单行本。四次获得《人民文学》奖,一次冰心文学奖,一次天府文学奖。其中2012年荣获《人民文学》古贝春杯中国散文大赛一等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