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兄,这样理解“抱团成长”可以吗?
(2021012)
文章发出后,网友“龙兄”留言:请空时再介绍一下如何才能有抱团成长的机会。首先感谢龙兄的信任!今天就说一说我这方面的一些看法,供您参考。所谓“跟团”,就是跟随已有的比较成型的团队,按照团队的要求去做。如今各种教师成长团队非常多,而且基本上都没有门槛,想要加入是非常容易的。比如我曾多次提到的“新教育”,还有我2015年加入的“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原名“李镇西研究会”)等等。为了加强自己的专业阅读,前不久我还加入了一个“微信读书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面,可以免费阅读网络书籍——解决了经费问题;必须每日打卡——解决了督促问题;每本书阅读结束后还颁发“阅读证书”——解决了激励问题;而且还有阅读心得征稿,入选后可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解决了文章发表问题。在刚刚结束的新教育理事会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昆明)上,河南十佳班主任秦望老师受邀进行了班主任成长方面的分享。在他讲座PPT的第一页便是他“8+1班主任工作室”的二维码,而且注明“欢迎加入”。他们以“扎根本土,注重实践,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为特色,通过共同阅读、专业写作、集体探究、资源分享、成果展示、现场观摩、聆听窗外等形式,探索出了一条校本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全国很有影响。这次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年会上,秦望老师还获聘研究会副会长一职。现如今,网络信息十分发达,只要注意浏览收集,便可以在获得教师成长方面的许多信息,结识许多自己需要的人,甚至是某方面的“大咖”,很容易便会进入“上进的环境”,这个就不再多说了。需要注意的是,团队再强大,如果教师不跟上,也不会实现“抱团成长”。以秦望老师的工作室为例,他曾经主持过一个专题的研究,开始的时候有上千人参与,但到课题结束的时候,仅有百人左右能够跟上。“天上不会掉馅饼”,“团队”也不是“保险公司”,如果自己跟不上,即便是神仙也无法帮忙!要想“跟上”就必须付出,时间哪里来?只要想成长,时间并不是问题!以我为例,我们爱心与教育研究会践行李镇西老师的“五个一”,需要每天在研究会微信群里打卡。白天事情多,干扰多,没时间阅读写作,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为了完成当天的任务,我常常熬到夜里十一点多,有一天甚至熬到了凌晨两点半。另外再说明一点,就是所选择团队一定要适合自己,而且不宜过多,不再赘述。所谓“组团”,就是自己邀上几个、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队,自己制定目标、规则、制度,自己培养自己。“组团”的案例也比较多,在我们当地,既有跨区域、跨学校的民间团队,如“幸福教育联盟”“农村教师成长俱乐部”等,也有本校教师自发组织或官方组织起来的教师专业成长团队。第一是必须有业务能力、规划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养相对较强的领军人物——这一点对于一个新团队来说可能是个挑战。第二是必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自愿参与。他们参与的目的是“内需”而不是“逼迫”。第三是不断学习其他团队的管理和运作方法,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建自己的团队。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很难,但我们不妨想一想,哪一个团队不是这样创建起来的?2012年蒋自立老师创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当时名称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所”)时,仅有十几个人参加,而且都是草根教师。现如今,当年的“草根”已全都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师,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会员已达到了数千人之多。
时间再往前推。据说蒋自立、丁如许、李镇西三位老师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曾组织过“三人行”团队,三个人第一次聚会“讲学”时,现场只有十几个听众(没有查到资料,有待于进一步求证)。
现如今,三位老师都成了教育界的名师大腕。
2014年11月,《班主任之友》举办创刊30周年“三十年三十人”颁奖典礼暨2014中国班主任高峰论坛,三位老师均名列其中。
2016年朱永新老师主编了《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收录了七位全国知名班主任的管理智慧,三位老师又全部在列。
龙兄,以上便是我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