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科学与美学的极限兼容—上海天文馆

【场馆概述】

上海天文馆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滴水湖畔,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场馆共有4层建筑,其中地上3层,地下1层,是上海市政府十三五期间建设的一座重要大型科普场馆,也是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

【设计理念】

上海天文馆标志设计基于“连接人和宇宙”的设计理念,结合建筑设计形态特色,体现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标志中的三个圆形,取自上海天文馆建筑外观顶部的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三个主体部分,既体现上海天文馆的专属性,也象征三生万物的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标志的形态犹如优美的音乐符号,寓意宇宙如音乐一般美妙;颜色为星空蓝,代表科技和宇宙,具有神秘和稳重的内涵。

【展区明晰】

上海天文馆主展区分为“家园”、“宇宙”、“征程”三个紧密相联的大型展区。

“家园”展区从我们久违了的星空开始,以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光学天象仪带你步入璀璨的星空,于星空的惊叹之后紧接让观众再度惊叹于巨大的太阳、地球和月球,带领观众漫步太阳系,穿越银河系;“宇宙”展区则在世界上首创从时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个角度全景式地呈现宇宙的奇妙现象,探索天体演化及运行的法则;“征程”展区以史诗般的手笔展现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历程,以及对未来天文发展和航天探索的美好憧憬,启发观众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此外,根据建筑特点,天文馆还在其他区域分散式地安排了“中华问天”、“行星乐园”儿童活动区、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和一处临展厅,以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各种求知需求。

上海天文馆致力于营造沉浸式体验,天文馆的功能和建筑实体完全融合存在,建筑本身兼具教学意义。在馆中,游客可以与各种天文现象直接互动,并通过对比例、形态以及光线的细致处理,提升人们对于太阳和地球轨道运动这一基本关系的认知。

“这是一座最大限度兼顾科学与美学的天文馆”

展馆内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LED建筑成像,高清光学星空、重力井科学实验、逼真探月体验、直径70米震撼宇宙、720度全包围球幕影院、走进太阳望远镜、视错觉空间、科幻儿童区、多功能球幕剧场等多种国际领先技术的运用,更加把天文的故事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Step 1 圆洞天窗
圆洞天窗位于天文馆主入口处,阳光穿过圆洞时会在地面形成光斑,且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光斑也会随之移动到地面的入口广场和反射池,以记录时间的流逝。
夏至正午时分,光斑则会与天文馆入口广场地面上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成为节气标志。整个圆洞天窗好似一个日晷,无时无刻都在捕捉光影,记录时间。
Step 2 天象厅
天象厅球体是球幕影院的所在地,其球体建筑有一半悬浮于地面之上,且借助于最小化可视支撑,游客能够轻松体验到失重或反重力状态的感觉。
球体形态的设计参考了宇宙的原始形状,正如通过辨别太阳或月亮的位置可以获得方向感一样,天象厅球体也可以作为游客永久的方向参照物。特别是夏至前后,光影与地面标记的重合成为一种节气的标志。整个建筑成为连接人和宇宙的纽带,成为具有开创性的博物馆体验。
▲ 球幕影院下的夏至日光环
当游客环绕建筑行走时,球体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仿佛正从其他星球逐渐靠近这一新的星球,且置身于球体下方时,还会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球幕影院会定时播放一些20分钟左右的影片,寓教于乐,看影片的同时,学习宇宙相关的知识,感受球幕影院的震撼
Step 3 倒转穹顶
倒转穹顶采用了一个巨大的倒置玻璃张拉结构,它位于天文馆中庭顶部,游客可以置身其中,静观天空,思考宇宙。
此外,倒转穹顶的下方还设有720度螺旋形坡道,从主建筑自然地向外延伸出去,象征着星系的旋臂,并将游客的目光逐渐吸引至建筑的顶端。
作为参观之旅的高潮部分,倒转穹顶能够“屏蔽”城市的喧嚣和周围的一切,将游客的注意力集中在包罗万象的天空上,享受与宇宙的真实邂逅。
Step 4 走进展项

一、博科摆

进入展馆,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演示装置——傅科摆。
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每一次银球摆动,都会在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150年前法国的物理学家傅科就是用这个经典的单摆实验证明了我们脚下的地球,是自西向东发生自转的。
二、“家园”
从傅科摆左手边进入“家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半球形投影,演示着地球46亿的地质变迁,而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千百年以来,都像今天一样,从未停止仰望星空。

在整个区域的上方,是黑丝绒般的天幕、浩瀚的繁星,和形状各异的各种人造天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宇宙景象。

图片:日月地

紧挨着地球,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月球,一如我们已经认知的那样朴素,静谧。它由3D打印技术按真实的地月大小等比缩小而得,将最真实的视觉体验打造的惟妙惟肖。

在月球法人模型旁边有很多艺术装置和可以互动的触摸屏体,屏体上的内容是日月地三球运行的因果、原理等主题。

图片:天象厅
“家园”银河画卷
“家园”飞越银河系
看完日月地的诞生、演化和发展,接着就进入太阳系了。
从太阳系这里开始,很多传说中的名字都一一具象在眼前。其中一半以上的内容都设计了互动环节,妙趣横生。
前面,我们看到了半个圆球形的地球、一个完整球形的月亮,那么太阳呢?走近一看,太阳居然是平面的,这是怎么回事?
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策划主管陈颖表示,在设计了地月系统后,布展团队发现如果再把太阳设计成球体,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于是在多轮头脑风暴后,太阳以6米×6米LED巨屏的方式得以展现。
这一小小的变化不仅打破了“天文馆里的太阳必然是圆的”的传统,更让整个展品妙趣横生:高亮度的LED屏代表太阳是自发光的恒星,屏幕前还加了一条热风口,人们在欣赏时仿佛能感受到温热的太阳风。
图片:行星数据墙
在太阳展品旁,有一面巨大的互动式“行星数据墙”,人们在欢快地“点点点”的同时或许并不知道,这是国内可交互面积最大的OLED曲面屏。事实上,曲面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把它换成同样大小的平面屏,难度系数会降低很多,但是在一座弧线无处不在的天文馆中,突然“横插”一块直板屏幕显得不够美,于是才有了难度更高的设计方案。
“弧线是上海天文馆的'特色表情’,我们希望把这一风格融入布展的每一处,让观众感受宇宙流畅的美感。
三、“宇宙”
什么是宇宙?
时间与空间浑然一体、包罗万象。
物质与能量徜徉其中,变化万千。

“宇宙”展厅从时空、光、元素、引力和生命五个角度,展现现代天文学最核心的概念,也从不同的侧面来科普了宇宙的运行规律,介绍了当代宇宙学的最前沿知识。

在这里,上海天文馆运用主题式环境氛围巧妙地对空间做了视觉分隔,如悬挂超窄无断点三维线型灯打造的时空网格、由三维双曲面水磨石天地墙构建的引力区。
“宇宙”星际穿越
“宇宙”大年历
“宇宙”引力、时空弯曲与黑洞
“宇宙”假如剧场

四、“征程”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走入这个展区,可以全景式地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漫征途。从古人的思考到近代天文学革命,再到当今的天文科学成就和研究计划。
征程展区展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嫦娥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天宫号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等,其中天和号核心舱以1:1模型完全还原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可以超近距离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环境。

在“征程”展区内,观众体验完VR月球漫步后直说太逼真了,“就感觉在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走路,也有很深的坑,我有点恐高不敢跳,和想象中在月球上行走还是有所不同的,通过互动有了真实的感受。”

展品方面,上海天文馆已征集了约70件精品陨石,其中包括品相精良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还有著名的中国随州陨石、俄罗斯阿林陨石等世界著名陨石。

开放首日,由嫦娥五号带回的珍贵月壤样品在 “征程”展区内备受瞩目。这一编号为007的“天外来物”被封装在水晶球中,吸引了观众近距离观看。虽然看上去只是小小的一撮灰尘,但它意义非凡:“代表了人类离月球最近的时刻”。
图片:月壤样品
这一切都源于上海天文馆从筹建设计开始就定下的设计理念:“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Step 5 价值体现

上海天文馆是一座值得“深挖”的博物馆。如果说走马观花式的观看让人感到惊喜,那么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则能让人无尽回味,如同“闯入藕花深处”,不时会“惊起一滩鸥鹭”。
上海天文馆是一所具有人文情怀的天文馆。展品上的盲文就是上海天文馆“埋”下的一枚“彩蛋”——在不少展品的文字介绍边缘突出了一块,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凸起,这也是全国首座配有盲文介绍的天文馆。据悉,首款为盲人定制的天文学课程也正在紧张的筹备中。
图片:展品上的盲文
上海天文馆还是国内少有的兼具科研和教学功能的天文馆。这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太阳望远镜,当一缕阳光从天而降,光学仪器会将太阳光分成不同路光,于是,有人可以观看彩虹,有人可以描绘太阳黑子,有人可以进行光谱观测……还有一路光在经过最先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后,可获得高分辨的太阳影像,观测太阳表面的细节成为可能。另有一台直径一米的天文望远镜,可用肉眼观测到月球环形山、木星大红斑、金星的盈亏、火星的极冠等。
上海天文馆具有教育、研究、收藏、展示等基本功能,以“塑造全面的宇宙观”为愿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将充分应用各种最为先进的展陈技术和丰富的陨石、文物、航天用品的藏品资源,通过精彩的展示体验和丰富的教育活动,帮助观众完整、清晰、准确地建立起对宇宙的总体认识,鼓励人们感受星空、分享发现、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