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原文69

​十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原文69

【郑论】 按病有当发汗者,有当下者,但要有发汗之实据,可下之病情,此统以发汗、下后,病仍不解,不解是何病情不解,以致烦(燥)〔躁〕,殊令人难以猜详。

【阐释】 据历代注家之注释:发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则发汗是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液,阴阳俱虚,水火不济,故出现烦躁。又从治方上看,茯苓四逆汤是用四逆汤以回阳,加人参茯苓以复阴。《名医别录》上说:“茯苓能益阴气,补神气。”从这里亦可看出茯苓滋阴生津的作用,并不只是利水一端。本条在证状上的叙述比较简略,故郑氏说:“此统以发汗下后,病仍不解,不解是何病情不解,以致烦躁,殊令人难以猜详。”提出质疑,可以启发后学之多加思考。

茯苓四逆汤方(校补)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本方主要以姜、附回阳救逆,人参茯苓益气生阴,并有治烦躁,止惊悸作用;炙甘草补中益气。此方效力较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三方为缓,但应用范围较三方为广,并有利水去湿之功。

凡四肢厥逆,面容晦黯无神,脉沉微欲绝,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口中津液多等,表现为肾寒、脾湿、正虚、阴弱证候,均可使用。

(0)

相关推荐

  •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五)_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五)(2008-03-21 12:11:21) 转载▼标签: 健康第二节 太阴病类证一.理中汤证1.理中汤主证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

  • 陈慎吾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212.厥阴消渴证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讲义] 见<伤寒论>334节. 213.虚劳脉浮迟 [原文]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 ...

  • 茯苓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69)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 ...

  • 赵永山伤寒讲义・大柴胡汤

    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本条方证与第63条相同,唯诱因不同.经方之治在于观其脉证,审其如何逆于应有之"元真通畅"而施治.故原始 ...

  • 六十九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这条论述误汗,或误下后,阳虚烦躁的证治. "发汗",言外之意有表证."若下之",是或者下之," ...

  • 《群星闪耀》之二十四“孔子”(下)/ 作者:石岗 /播读:静华(第1407期)

    本篇精彩: 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大同世界",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人,也爱天下每一个人.老年人有人养,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

  • 第四十四节 肖形下穴歌

    在风水界流传着关于呼形喝象的说法,尤其很多古代名墓都有一个漂亮的肖形名字,如猛虎出岫.老牛出栏.鲤鱼吐珠.狸猫捉鼠等.所以产生了肖形下穴的理论. 呼形喝象的作用:山川河流皆是天地自然造化而成,也可以说 ...

  • 吴汉卿,十四经筋 脊柱相关病九大诊疗区”。

    吴汉卿,教授.主任医师,水针刀技术与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发明人,太极龙关针法第五代传承人,提出了"人体软组织立体三角平衡原理学说",总结创新了"十四经筋-肌筋膜动力区带与阴阳 ...

  • 【每日诗话】周冠钧|零落读诗一十四篇(下)

    8.诗贵有脉络,有法度,叙事.写景.言情.感怀,安排谨然,风神自佳.至于善用比兴,也当自整体观之,不可唐突. 欧翁有诗<招许主客>: 欲将何物招嘉客,惟有新秋一味凉. 更扫广庭宽百亩,少容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外台》黄芩汤

    黄芩汤方能益气,参姜桂夏枣成剂: 干呕痛利脉细数,温中清热善降逆. 组成: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半夏.大枣. 功效:益气温中,降逆清热. 主治:干呕,下利溏薄清稀,腹中疼痛,肛门灼热,舌质淡,苔黄腻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诃梨勒散

    诃梨勒散举中气,固摄功专脱肛痢: 或兼矢气又遗尿,药味精当法颇奇. 组成:诃梨勒. 功效:升举中气,固脱止利. 主治:中气下陷泻利证.症见久痢脱肛,或兼矢气,或遗尿,四肢困乏,倦怠,或健忘,精神低沉,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紫参汤

    紫参汤中入甘草,清热止痛下利保: 里急后重胸腹痛,方到擒来无烦恼. 组成:紫参.甘草. 功效:清热止利止痛. 主治:大肠热毒下利证.症见下利,里急后重,利下脓血便,肛门灼热,腹痛,或胸痛,舌红,苔黄,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附草姜,大温救逆并回阳: 真寒假热利清谷,脉微肢厥速速尝. 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阳气衰亡.阴寒内盛证.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面色赤,额间汗出若有热,不恶寒,脉 ...

  • 『金匮要略』(十六)呕吐哕下利病方→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除热烦,善消利后不得眠: 心濡脉数苔黄腻,苦痛轻解展笑颜. 组成: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热扰胸膈证.症见心中烦,甚则心中懊恼,卧起不安,或胸中室闷,舌红,苔黄,脉数. 临床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