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停格!盘点画家笔下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大师的迷人瞬间

自远古以来,音乐便一直是绘画的忠实题材。从庞贝和罗马的湿壁画,到现代西方油画,音乐或具象为乐器、乐谱等物质性元素,或抽象为色彩符号等非物质性元素,在绘画艺术家的笔下大放异彩,让我们了解到各个时代真实的音乐活动及其象征意义和体现的深层信仰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音乐女神》,1895年,布面油画与涂金青铜,
27.5厘米×35.5厘米
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
而那些音乐家们,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音乐元素,被诸多画家定格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他们或是在街上奏乐的游吟艺人,或是为宫廷服务的宫廷乐队,或是为宗教服务的教堂唱经班,或是专业的作曲家、演奏家……他们因所处的时代及身份、地位、演奏方式等的不同而在绘画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些最为人熟知的作曲家、演奏家出发,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被画家描绘的,又为什么被这样描绘。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从业者在演奏以外,也具备曲作者与乐长(训练和指挥管弦乐队)的能力。塞巴斯蒂安·德·布罗萨尔(Sébastien de Brossard)在《音乐词典》(Dictionnaire de musique)中同时强调了作曲家的技能和创造力,说他们 “创造美妙的歌曲或悦耳的和声”。
作曲家一旦拥有一定的名望后,为了自己的画像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就会做出选择:他们在画像中或奏乐(他们最喜爱的乐器会在画像中占据醒目的位置),或作曲,或一边奏乐,一边作曲,除非他们满足于以字迹清晰(因此出处可考)的乐谱散页或标题醒目的成册乐谱的形式向观者展示自己的作品。然而,就像在文人的肖像中那样,最常见的醒目的标志物是蘸水笔,因此,乐器可以退居中景,甚至完全消失。
克劳迪奥·梅鲁洛
克劳迪奥·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年)的肖像就是一例。
安尼巴莱·卡拉奇
《克劳迪奥·梅鲁洛的假定肖像 》,1587年
布面油画,92.5厘米×68.5厘米
那不勒斯,国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馆
这位著名管风琴家起初在威尼斯从业,自1586年起在帕尔马为拉努乔·法尔内(RanuccioFarnese)公爵效力。画中的他只是坐在工作台边,身边摆着几本书。他的写作似乎被我们的窥探打断了。
我们能在一本书的切口上看到 “V. E.”的字样[可能是埃拉斯莫·维奥蒂(Erasmo Viotti)的姓名首字母。在画家绘制这幅肖像的那一年里,这名印刷商在帕尔马出版了彼得罗·蓬蒂奥(Pietro Pontio)的《音乐的论证》(Ragionamento di musica)]。而画上标注的日期正是安尼巴莱·卡拉奇来到帕尔马仿作科雷乔(Le Corrège)在圣若望堂中的湿壁画的那一年。
约翰·克里斯蒂安·菲舍尔
蘸水笔也会和寻找灵感的姿势一同出现,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在1780年前后为双簧管家兼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菲舍尔(Johann Christian Fischer,1733—1800年)绘制的肖像就是一例。

托马斯·庚斯博罗

《约翰·克里斯蒂安·菲舍尔》,约1780年

布面油画,229厘米×150.8厘米

温莎(Windsor)城堡,皇家藏品

音乐家靠着一架方形钢琴站着,一边抬头思考,一边用蘸水笔记录。这架钢琴的制造者让-约瑟夫·梅兰(John Joseph Merlin,我们能清楚地辨读出他的名牌)来自列日 (Liège),自1760年起定居伦敦。画面中这个工作间里装腔作势地堆着一些大部头的对开本乐谱。巨大的帷幔和房间的相对杂乱形成了对比。钢琴的琴盖上摆着一支双簧管、一个簧片盒、一个墨水瓶和一本摊在架子上的乐谱。椅子上搁着一把带琴弓的小提琴。这是菲舍尔私下演奏的乐器。
这幅肖像见证了庚斯博罗与画家、演员和音乐家之间的友谊。他本人就擅长并热爱维奥尔琴。他也曾为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和卡尔·弗里德里希·阿贝尔 (Karl Friedrich Abel)这两位作曲家兼维奥尔琴大师画过像。
莫扎特
约瑟夫·朗热
《未完成的莫扎特肖像》,1789年
布面油画,34.3厘米×29.5厘米
萨尔茨堡, 国际莫扎特基金会
1789年初,约瑟夫·朗热 (Joseph Lange,1751—1831年)在维也纳绘制了这幅《未完成的莫扎特肖像 》(Portrait inachevé de W. Mozart)。在这幅名作中, 画家不借任何外物就表现了作曲家的灵感。
1789年4月16日,身在德累斯顿的莫扎特在信中向妻子康丝坦兹(Constanze) 询问肖像的进展。这封信说明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靠写生而是凭记忆远程创作的。
约瑟夫·朗热出生于维尔茨堡(Wurtzbourg),学过肖像画和戏剧。他在1779年和阿洛伊西亚·韦伯(Aloysia Weber)结婚,夫妇俩成为莫扎特的朋友。

这幅肖像试图展现音乐家工作的私密性。朗热在自传中解释过,莫扎特只有在专心作曲时才最真实。画中初具轮廓的键盘乐器可能是莫扎特自1782年起弹奏的安东·瓦尔特 (Anton Walter)制造的钢琴。莫扎特的极度专注似乎在画面里熠熠生辉,使这件作品成了他流传至今的最动人的肖像。

帕格尼尼
有别于这些用克制、风度和内在性来描绘作曲家的准则,早在演奏家兴起的19世纪30年代,描绘演奏家的绘画和版画规范就让我们看到,他们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自由
演奏家(往往被冠以 “浪漫主义”)的形象与独奏音乐会同时出现,而独奏音乐会从王公贵族的沙龙逐渐来到了乐器制造商的厅堂和开始为大众建造的音乐厅。在小范围的音乐会中,阉人歌手一度风头无两,接着,独奏乐手取代了歌手,在 “什锦”节目中演奏精彩的乐曲。时过境迁,独奏会异军突起,其全部曲目都由一位音乐家演奏。
欧仁·德拉克洛瓦
《帕格尼尼》,1831年,木板上的纸板油画,
44.7厘米×30.1厘米
华盛顿, 菲利普美术馆
帕格尼尼(Paganini)在1831—1832年间巴黎首次巡回演出以后,以非凡的演奏才能成了以李斯特(Liszt) 为首的一众演奏家争相效仿的典范,树立了音乐家的一种新形象。
在德拉克洛瓦为其绘制的这幅作品中,没有还原音乐家的任何面部特征,“仅仅在黑暗中突出了其……不成比例的面孔和双手。身体重心落在一条腿上的站姿、紧身的燕尾服、皮鞋的光油使这个被夜色笼罩的黑影更显怪异。吸引德拉克洛瓦注意的是什么?不是因为声音的振动而显得模糊不清的小提琴,而是超凡脱俗的演奏姿势。
李斯特
亨利·莱曼
《匈牙利作曲家兼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年)的肖像》
1839年,布面油画,113厘米×87厘米
巴黎,卡纳瓦雷博物馆
李斯特的才华与帕格尼尼不相上下。1837—1838年,他开始在意大利和维也纳巡回演出,真正开启了他以独奏会为生的巡回音乐家时期。1839年,亨利·莱曼 (HenriLehmann,1814—1882年)为李斯特绘制了一幅优美的油画肖像,当时,李斯特和与其同居的玛丽·达古 (Marie d’Agoult)在卢卡(Lucques)的马西米利亚纳别墅小住。莱曼在罗马完成了创作,并题词“友人致友人”,把作品献给了李斯特。
画面中,李斯特双手抱胸,在我们眼前同时展示了他那造型分明的手 (作品和演奏者之间力量关系的象征)与庄严而近乎神秘的俊秀的脸庞。这幅肖像以其呈现的心理深度和散发的象征力量而动人心弦,是李斯特的其他任何肖像都无法企及的
肖邦
欧仁·德拉克洛瓦
《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的肖像》,约1838年
布面油画,未完成的弗雷德里克·肖邦与乔治·桑的双人肖像的残存部分,
46厘米×38厘米 巴黎, 卢浮宫博物馆
1833年12月15日,肖邦(Chopin)第一次在普莱耶尔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的几个月以后,埃克托·柏辽兹在《革新者》(Le Rénovateur)中撰文指出:“肖邦是个气质截然不同的天才。我认为必须在沙龙而非剧场中近距离聆听他的演奏,并抛开所有成见……才能全面地评价他。作为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肖邦是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家。他和我认识的其他任何音乐家都毫无相似之处。”
这幅由欧仁·德拉克洛瓦所作、由钢琴家安托万·马蒙泰尔(Antoine Marmontel)之子赠予卢浮宫博物馆的肖像记录了肖邦作为创作者的心理深度。这幅油画本来描绘了在钢琴上即兴演奏的肖邦和站在一旁的乔治·桑(George Sand),但在画家去世后被人裁开了。在这里,德拉克洛瓦为我们还原的正是即兴演奏者炽热的目光
雷格尔
弗朗茨·内尔肯
《工作中的马克斯·雷格尔》,1913年
布面油画,38厘米×46厘米
波恩(Bonn),马克斯·雷格尔研究所
除了以上那些深入内心的视角以外,作曲家伏案创作的形象也总是打动他们的画家好友。弗朗茨·内尔肯(Franz Nölken,1884——1918 年)以少见的慷慨为我们提供了例证。他在1908年加入桥社,并在1913年与马克斯·雷格尔(Max Reger)结下了友谊。当时,他们都在波罗的海边的科沃布热格(Kolberg,今波兰境内)小住,而音乐家正在创作作品130《芭蕾组曲》(Ballet-Suite)。
内尔肯在多张相片、十二幅素描和五幅油画中表现了桌边的雷格尔。作曲家沐浴着柔和的夏日阳光,身体几乎趴在了乐谱上。紧张的身躯体现了他的专注。白中带灰的大块平涂与暖色的面孔和手形成了对比。内尔肯这幅在绘画上极富现代性的肖像证明, 创作中的作曲家作为作曲家肖像的经典主题之一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传承到了20世纪。
时至今日,以这些音乐大师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作为音乐主题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成为我们了解这些大师及其所处时代音乐活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这也是这本《看见音乐:西方经典绘画中的音乐主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本书将视线集中在16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梳理其中的音乐主题及其象征意义。让我们在欣赏绘画的同时,了解历史上那些真实的音乐活动,及发生在音乐家们身上的真实、有趣的故事,领略触手可及的绘画与音乐之美

 01.

350幅西方音乐主题绘画

500年来的音乐主题艺术史

这350幅作品集中展现了16到20世纪500年以来西方音乐题材绘画的变迁与发展,在弗洛朗斯·热特罗的带领下我们将看到展现音乐神话、彰显音乐神圣力量的宗教绘画作品。如同在琳琅的艺术长廊间游走,她将娓娓道来乐器静物画背后象征的美德与人文主义,揭示画面图像蕴含着何样的音乐社交魅力,以及现代主义作品中独特的音乐精神的表达。

02.

用阅读的方式“聆听”音乐

一书两看,解锁看画新“姿势”

本书从特定主题让人们全方位了解音乐如何激活了人类的寓言、重要神话、历史和宗教,音乐如何在视觉艺术品中发出声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音乐及表演者的传奇历史。

对于喜欢绘画、音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条深入认知西方绘画与音乐文化的的途径,也是对西方艺术与文化的营养补充。乐迷的福音,艺术爱好者的盛宴。

 03.

一条逻辑线,百位艺术家,多个艺术画派

打通艺术史的“任督二脉”

趟平博物馆的宝典利器

书中富有动见的文字搭配着精美罕见的图片,从音乐的神话起源开始讲起,在这里我们将穿梭于艺术的时空,跨越古典、浪漫、印象、综合、象征主义等诸多画派;聆听提香、扬凡艾克、卡拉瓦乔、巴齐耶、蒙德里安、毕加索等百位艺术大师,讲述其创作背景与作品的含义的絮语。在独特的行文主题“看见音乐”下,这本书收录了世界多个博物馆、经典画展及散落在各个收藏家手中的藏画,编织起了视角新颖的艺术史观。

这本书将让我们栩栩如生地“看到”每个时代真实的音乐活动及其象征意义,同时通过有趣的逸闻轻松记住这些画作。

诗歌和音乐之神阿波罗在缪斯女神的簇拥下弹奏着里拉琴;传奇诗人俄尔普斯闯入地狱拯救爱人奏唱着动人的悲歌;占星神话中的维纳斯接受年少的管风琴师的致敬......

 04.

知名学者,音乐图像学专业研究者权威呈现

本书的作者弗洛朗斯·热特罗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乐器学与音乐图像学”的专家,现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

作为法国知名美术史学家兼音乐学家的她创办了年刊《音乐·图像·乐器》,也曾策划组织过多场非凡的展览,其中就包括瞩目世界的“16—20世纪美术作品中的音乐主题”、“听见战争”等。因卓越的艺术成就与贡献,她曾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与文学指挥官勋章。

她以音乐为纲,在浩如烟海的西方绘画作品中为我们梳理出了一条“音乐绘画艺术史”的脉络,精选350幅西方音乐主题画作,荟萃成为这本书——《看见音乐:西方经典绘画中的音乐主题》。

[法] Citadelles&Mazenod出版社
2019年10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