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草原走亲戚——三上库伦草原之一

本文作者:李建平


2016年8月18日那一天,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就想起去草原上的大表妹家里玩。我带着女儿,三弟带着瑶瑶,便驱车东出村口,上了铁库线,时值人们大种向日葵,从村子东边的滩地到东坡,公路两边尽是向日葵和马铃薯,正是开花的时候,一块块金色的田地惹人喜爱。

大义发泉东坡及东边的山坡上,我们曾经种过春小麦,记得一次拔麦子的时候,坐着白马拉的地排车,要走过东邻两个村庄的后面,才到达地里,因为地头特别长,记得拔了一天的麦子,还没有拔到地头的那边。回来的时候很晚了,大概是我穿的衣服少,加之秋凉,居然着凉了肚子疼。回家喝了点热水,吃上赤脚大夫给的小药,在老屋的热炕头上睡一觉,就好多了。

我们向北路过小义发泉村西然后向东北而行,也是以向日葵和土豆为主,过了界畔子和大渠就是属于草原牧区库伦苏木了。

刚出小义发泉就进入牧区,有一个蒙古元素为主题的饭店,高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在我们村后面的小山上就可以看到,现在到了大风车的附近了,在蓝天碧草之间,白色的风机在不停地悠然转动,向电网输送电力。在东边的草原上,还有光伏发电项目。牧民的居住点房子很少,远远地可以看到几群枣红色的马儿在吃草,羊群如白云般在草地上移动。沿路可以遇到许多拉着矿石的大货车运往电石厂。路过丁计河,便有一个嘎查在此地住牧,再向东北走过一段时间,便望到七层山下几座楼房和建筑物,那是库伦苏木政府所在地以及蒙医院。

进入供销社,感觉还是之前的站栏柜的格局,没有变成超市布置,货物简单,顾客也不是太多,毕竟牧区的人口有限,还有许多人到附近的供济堂镇,巴音以及乌素图购物,或者到中旗后旗购物,也有去我们村的。记得一蒙古族老太太,穿着天蓝色的长袍子,赶着勒勒车,打上一玻璃瓶烧酒,一扬脖子,咕嘟咕嘟喝了进去,看得我们大吃一惊。

买成箱的牛奶不愁,蔬菜和时鲜在这里是缺货的。出了供销社,当然有傍着公路的十字大街,有道边树和路灯,路灯别具一格,高大的柱子顶上面除了有一个节能造型灯外,还有一个小小的风力发电机,和一个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两项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街道边上不是少数几个饭店就是加油站,东边也有几座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蒙古包,既是饭店也是旅馆,甚至有一个红色的小亭子,之前我也来过一次,记得当时没有这么多建筑物。

经过苏木政府的大楼门口,向西沿着土大路疾驰,很明显,羊群,牛群,马群多了起来,公路南边是高大的风力发电机,北边是高大的七层山的第一山,有一个水泥厂正在开采矿石。土大路向东可以到达后旗的乌兰哈达、土牧尔台进而进入锡盟,向西经过供济堂镇,穿过朝克温都,到达乌兰花镇,再向南经过可可以力更,翻过大青山蜈蚣坝到达呼和浩特,是一条非常忙碌的大通道,有许多呼市和包头甚至北京的大货车来往。这条公路南侧有我姥姥家,也有姨姨家,还有我即将到达的表妹家。

越野车走了大约十多分钟,便到达了一个比较平坦的草地,向南翻过一道小山梁,便到了表妹家,两个高大的风电机正在屋顶呼呼地旋转,西边是两间土木建筑的小老屋,中间是羊圈棚子屋和石头砌成的羊圐圙,石墙下拴着一条大黑狗,见到客人来了也会汪汪几声。东边是新盖的三间大砖屋。夏天天热,或者来了客人,烧火做饭在老屋,住在大砖屋里,屋内现代化的厨房餐厅卧室客厅一应俱全,冬天估计就住在暖和的老屋里。老屋有院墙,南边还有一个凉房,整个偌大的院子没有院墙,只有网格状的铁丝网围着。

院落西墙外用推土机推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小土梁,西边是一条比较宽的水刷沟,这道小土梁应该是起到夏天防汛、冬天防暴风雪的作用,每户牧民家都有。院落的东边也有一条小小的水刷沟,过了水刷沟就是一道道小山岗,从院落到小山岗有一条蜿蜒的道路翻过山岗去,还有一条人们步行踩出的羊肠小路,登上去就可以一览周围的草原风光,整个院落和门前的菜地变得很小了。

过了院子南边的空地是一口水井,水井里有潜水泵,将自来水直接送到屋里水缸,同时可以抽上来饮羊,水井周围摆放着好几个饮羊和喂羊料的大铁槽,水槽南边是一片小农田,这是贯彻苏木“引农入牧,农牧互补"的发展思路,以水为中心的"水、草、林、料、机"五配套家庭小草库伦,面积大约有五亩左右,种植青贮玉米、籽玉米、红萝卜、马铃薯等农作物,以补充饲料,提高效益。同时种有红豆角、黄瓜、生菜、白菜、水萝卜、南瓜、西红柿等日常蔬菜,方便日常用度。菜地东边是一个彩钢瓦的敞篷,敞篷很大,下面停着一辆越野摩托车,一辆助力汽车,一辆旧的三轮拖拉机,边上盘着一盘灶火。在附近的草丛中,还散养着几只芦花鸡呢。敞篷的东边空地上还有厕所。

此外院落的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便是家里承包的领地了,尤其以西南,南方,东南三个方向为主,都用铁丝网和水泥柱子或者木质柱子穿起来围成草库伦,大约几千亩草原,周围五六里土地,估计方圆有几十里吧。

风力发电场一直延伸到几十里外的地方。电网早已经覆盖于草原之上,屋后早已有了架着电线的高大的电线杆。

因为牧区信号不好,之前出发的时候没有打通表妹的电话。整个院落没有一个人,也不见一只羊,估计家人出去牧羊了,只有旧的风力发电机在屋后呼呼地迅速转动着,早已经不用了。本来第一次来草原深处的表妹家,同时也想带着孩子们来看看草原,激动的心情无法说出,见不到亲人有点着急。

于是向四下里望去,西边坡上好像有一户人家,远处一辆小汽车从南边草地由西到东,驶向了东南的远方不见了。有人声和羊群的声音,于是又上车,向西边走去。走过起伏的草地,翻过一道小山梁,几分钟后,果然看到一户牧民的住所,这是最近的邻居,也有五六里路多,院子里的圐圙里圈着很多羊,一位妇女正在务业羊群。过去一搭话,她却是东北口音,她告诉我们她们可能在雀其庙中桥附近的地方放牧,因为表妹承包了一户牧民的草场,那个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路过的!

待找到目的地,天已经半晌午,干旱的草原上骄阳似火,大桥下面是一片茂盛的枳机草,果然有一群羊,一辆摩托车,走进一看,表妹用头巾包着头,在一口水井旁正在用便携式汽油抽水机把清凉的井水抽到一个石头大水槽中饮羊。原来这个地方是一户蒙古族牧民在此住牧,因为前几年羊价上不去,加之经营不善,把羊卖掉进城务工去了,大表妹就把他家的草场包了下来。傍着一座小山脚下有几间土坯屋,屋前也是石头砌成的羊圐圙,门前是一片宽阔而平坦的草场,东边是一条很深的水刷沟,沟那边也有平坦的草地。每天早早地把羊群赶来吃草,中午就把羊群赶回羊圐圙里,人在羊房子里歇晌,到快天黑的时候再把羊赶回去。这里就是夏季牧场了。

大表妹见到我们有点出乎意外,怪怨我们说应该来之前早早地打一个电话,她也有一个准备。我们说信号不好,没有打通。原来妹夫昨天早就去了乌兰花搭礼,今天下午才回来,表侄子还在首府读书,放假了也没有回来,她一个在这里搭照羊群。一边说着话,大表妹一边发动越野摩托车,把羊群往羊圐圙里边赶,一边让我们先开车回去,给我们留下了钥匙,自己赶羊去了。

我后来才知道,在80年代,就在这一带,爷爷曾经为这里的牧民放过一个夏季的羊。

后来听刘大爷说过附近雀其庙的故事,过去在老家后山顶上就可以看到银白色的雀其庙群。我查了一下高大爷家的旗志才知道,吉楞巴庙位于现铁沙盖镇红旗庙村,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庙名由始建庙宇第一世活佛的称号“吉楞巴”而得。清朝皇帝赐名为“福佑寺”。庙的规模较大。有两个独宫、有两个仓房、五座大殿,还有八座排殿。极盛时期住庙喇嘛2000名。所需费用由清廷国库拨给。光绪年间改奉银为随缺地,土地53333公顷、牛羊一万多,以出租土地和放苏鲁克经济收入养庙。1933年,该庙畜群在吉尔基一带放牧,形成了吉楞巴庙的支庙。

1945年后,国民党残兵败将路经吉楞巴庙,大肆抢劫掠夺财物,放火烧毁了主要殿堂“独宫”,致使喇嘛无法进行佛事活动。1949年,该庙第四世呼图格图劳布生夏达若布带领喇嘛,携带经卷、法器及部分可移动的佛像移徙吉尔基,重新开始了佛事活动。1954年起吉尔基盖起了独宫、配殿、偏房,正式建起了吉尔基庙。并于次年将活佛“吉楞巴”真身塑像由原吉楞巴庙移往吉尔基庙,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焚毁。吉尔基庙也就是雀其庙,现在和红旗庙一样,都成为一座老人们才知道的遗址了。

返回表妹家,上了台阶,通过双层门进入新屋,在这里,不会感觉是在草原牧区,而是在农区或者是在城里。东屋足有两间大,是卧室兼客厅,满面双层门窗,所以光线特别好。屋外的菜地,远近的草场,蓝天白云,一览无余。靠东南边窗户安放茶几沙发,东北靠墙是双人床,中间用电视柜隔开,方桌旁边还有一个光伏设备的室内机。西屋用隔扇一间为二,后边为厨房和洗漱间,前边靠南边窗户为带顺山炕的里屋,厨房里有灶火可以烧火做饭,也有电器设备。中午时分外边的天气好像下了火,屋里却很凉快。

不久听到摩托车响,大表妹已经把车停在了西边老屋前。我们走到老屋,完全是两间土坯屋子,里屋靠窗户大炕,炕上是整齐的铺盖,底下是大红柜子,大锅灶。堂屋是凉房,放着冰箱,洗衣机,粮食和饲料等杂物。老屋虽然很小,却布置成传统样式,冬暖夏凉。她熟练地点着了炭火,拉开电风箱,从冰箱里取出几大块羊骨头肉,添了水往滚了烧。一边说,来到这里,没有别的蔬菜,就是这个手把肉,一边到南边菜地里摘了一根大黄瓜,洗净了切成丝做现调凉菜,还现切了一盘腌咸菜,准备吃饭。因为表妹和妹夫都是汉族,甚至都和我在一起读过几天初中,所以饮食习惯几乎一样。

不一会儿锅开了,羊肉化开了。我们用勺子把漂浮的白沫舀出来倒掉,把骨头翻了几个身,陆续地往炉灶里添加炭块,炉灶通红,铁锅直冒热气,羊肉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们一边等开锅,一边喝着砖茶沏的茶水。

因为是一只大羯羊的肉,所以比较耐熟。期间大表妹又发动越野摩托车出去搭照羊群,半个小时左右,锅里的蒸气越大了,直到听不到滚水的声音,说明锅里的水差不多了,表妹说羊肉可以了,于是把骨头从热锅里捞到一个大盆子里,铺上炕布和案板,把熟肉盆和凉菜盘、咸菜盘子放到上面,除了筷子外,每人发了一把小刀用来切割羊肉,电饭锅里早已经馏好了馒头。

这羊骨头大肉也大,草地上的羊,是以吃杂草为主的,几百头羊,只有冬春季节才可以喂点草料。由于每家都有巨大的草圐圙,早上放出羊去基本上不用管,间或搭照一下羊群,是怕冲出自己的草圐圙网围栏和别人家的羊混群了,再就是怕羊跑到大公路上被过路的收羊车拉去了。中午天热了羊口渴了就会自己回来找水喝,然后进入棚圈歇凉。

羊肉看起来颜色非常正,瘦肉中有许多半透明的果冻状的东西,肥肉不腻。草地羊肉吃起来既香又肥,只是草地人喜欢把羊肉做到七八成熟就出锅,别人吃不惯。大块的肉用蒙古刀割着吃,或者手撕,或者直接下口啃,是一种原汁原味的香。大表妹站在炕沿边,用刀子不停地把大块的羊肉切割下来,放到眼前的空盘子里,让孩子们吃,一边把一块块剔过大肉的骨头递到我们的手中让我们啃骨头,一边和我们拉着家常,无非是分别后的事情,亲人们的近况,我们估计有好多年没有见面了。

忙碌的午饭之后,妹夫回来了。他上初中时曾经到我们义校借读过一段时间,也是同级不同班的同学,现在我印象全无了。因为在草原上风里来雨里去,饱经风霜,妹夫看上去又黑又瘦,有点面老,很爱饮酒,但是精神很好,身体非常棒,行动敏捷,见到我们非常高兴,他本来在乌兰花的事宴上刚刚喝过酒,拿出一箱子啤酒打开让我们喝,非要留下我们来,不住地说不要走了,杀羊,喝酒。虽然主人盛情难却,羊群还在远处山坡之上,我们劝他赶快去搭照羊群去,然后告辞一起离开了表妹家。临走时妹夫还和侄女一起跑到草地里去逮蝴蝶,捉蚂蚱呢!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现在定居于山东。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小娟

校对:图图

(0)

相关推荐

  • 【琴泉·散文】张冷习《丰美草原》

    [作者简介]张冷习,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鄂尔多斯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出版诗集<塞上花园><火的菽>.中篇小说集<川畔人家>.作品散见<诗刊&g ...

  • 草原野趣

    到坝上时,眼前的景色与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没有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眼前是起伏的山,山脚下.山坡上一片片的树林,宽阔的谷底相连,水泡子里波光粼粼. 书上读到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 李河新草原行系列游记丨夜宿蒙古包

    看到蒙古包,就听见了悠扬的蒙古长调.有羊群从山上漫过来,只能用如诗如画来形容.车继续往上走,顺着公路拐了个悠扬的大弯,忽地一下就钻进那团云雾中,穿出那片轻柔的云,真正地进入草原了.眼前一亮,远处的草原 ...

  • 盛夏七月情意浓——三上库伦草原之三

    本文作者:李建平 2018年7月中旬我们自驾车全程高速回到了内蒙古.先在集宁小憩一天,然后路过辉腾锡勒玩了半天,时值天气比较干旱,梁上也缺少雨水,所以牧草不高,鲜花未开,四面八方的游人却没有减少,人们 ...

  • 大家庭、大草原、大风车 ——三上库伦草原之二

    本文作者:李建平 上期阅读: 初入草原走亲戚--三上库伦草原之一 这次暑假有两次聚会的机会,一次是呼市的一个表妹为孩子圆锁儿,另一次便是大表妹为孩子贺大学.这些日子也是大家庭的嫡亲们大团聚的日子,每一 ...

  • 职业规划导航——初入职场,三招帮你在低端岗位做出彩

    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工作,似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从高考错选专业开始,一朝填错,之后就步步错.本科念完,为了学位,"身不由己"又读了硕士,甚至博士,毕业后再次&q ...

  • 歌曲三首 草原的情在深处(樊志光词)来西安吧(田韶华词)走在银滩上(陈苏杨词)

    歌曲三首 草原的情在深处(樊志光词)来西安吧(田韶华词)走在银滩上(陈苏杨词)

  • 童年烙印​(三)——初入校门

    童年烙印   张文秋 (三)初入校门   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遵照老人的遗嘱与徐氏祖母和我那已经成家的二叔张凯.三叔张蜜分了家.他带着我们全家搬回了旧居,然后悄悄挖出祖父埋藏的财宝,慢慢置办田产,修整房 ...

  • 一家11口走亲戚,半路上汽车冲入河中全家人都身亡,包括7名儿童3名妇女

    谁也不知道,意外会什么时候发生.近日,巴基斯坦一个家庭的11名成员乘车出门,他们拜访过亲戚之后回家,没想到汽车失去控制半路上冲入一条河中,全家人都身亡.死者包括7名儿童3名妇女. 据外媒5月16日报道 ...

  • 第三章:初入幼儿园

    ​ 唐唐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能顺利地进入到朵朵老师教学的二班,于是他来到园内草坪上,找到埋伏在草丛里的铁头师父和蚂蚁侦察兵,寻求帮助. 铁头和侦察兵们也是一筹莫展,毫无办法,因为以他们的实力 ...

  • 初入职场,低调处事三原则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 ...

  • 农村年味也淡了,为什么年轻人不爱走亲戚?害怕遇到这三种亲戚

    文/农夫也疯狂 现在已经是腊月了,马上就要迎来春运了.有不少的人早已经买好回家的车票了,但是有一部分人却并不着急回家,甚至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想法.不可否认,近些年即便是在农村里年味也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