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研究
老种翡翠的结构缜密而细腻,结晶颗粒细小,色纯而均,水头足,光泽感强,比如玻璃种翡翠和冰种翡翠,种越老,价格越高。
清代翡翠的雕刻风格独具特色,它的种类和题材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品最为盛行。翡翠陈设品大致分为两类,第 一类按青铜器为原型,制作而成的仿古形式器皿。第 二类是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此外,它还包括使用的文房用品、玉器皿等。
翡翠器中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嘉庆时期渐增,多有山子、生肖、朝珠、搬指,晚清慈禧时期多有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
成为市场的“宠儿”后,翡翠需求的直线上升和缅甸翡翠的产量下降,都导致了翡翠价格在逐年上涨,优质的翡翠更是可遇不可求。由于现代技术的介入,翡翠也有了ABC类之分,而普通的购买者,很难将其很好地区分出来,于是有经验的收藏家便把目光转向了“老翡翠”。需要注意的是,翡翠老坑和新坑并不是表示成矿年代久远,也并不是老坑就一定比新坑年代久远,而只是在地理环境和产出形态上的差别,会有老坑和新坑的区别。
老翡翠的鉴定方法之看是否起胶:老种翡翠有时候会给人视觉上一种很透的同时又觉得肉质里似乎包含着胶状物,胶状物均匀分布,溶于肉。给人很踏实,很有内涵的一种感觉,新种的不会。
无绺不遮花说法本身没有错,但那只是在翡翠热度起来以后,大约在清中晚期民间市井作坊中诞生的一种说法。由于那时翡翠价格日益高昂,对于社会中下层的消费者,使用的多是有瑕疵的边角剩料,为了掩盖缺点不足,尽量卖出好价钱,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做法和说法,并且一直流行到了今天。因此,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消费对象的一种做法和说法。在翡翠流行初期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而在翡翠高端消费者那里,也基本找不到存在的土壤。我们见过一部分以花遮绺的,也见过一些有绺不遮花的,还见过许多雕花无绺的。以花遮绺的确实都是有毛病的残次料,雕花无绺的基本都是顶 级满绿的高 档料。现如今把这个说法不加分别地扣在所有老翡翠的头上,目的其实是否定雕花无绺的存在,那么这些高 档料的老翡翠就可以通过操作,以赝品的价格被有心人收入囊中了。
古语云:“家有黄金万两,不如凝翠一方”,翡翠有着极高的珍罕性和收藏价值,一直备受人们青睐,而清代翡翠手镯作为一种古董,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所以在收藏市场上就更为紧俏。在清代,人们极为重视工艺,有时甚至不惜浪费材料,也要达到工好的目的,所以清代翡翠手镯往往有着极为讲究的雕工,形制古朴,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比例协调,秀丽典雅,且寓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