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之游——靖边统万城(图片原创)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陕西又因为一本书(《最后的匈奴》高建群)而出名的一个地方。这是一本奇书,是一本给予怎样的期待都不算过分的书。现当代中国文学怀着久久的渴望,希望有我们自己的经典问世...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为匈奴人的都城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
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 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统万城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凭借其文化特质,统万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统万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位于无定河台地之上。城市的基本格局仍旧保留。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辨,城内主要建筑、道路均已无存,仅遗留下高大的夯土台基。根据航空影像分析,仍可看出城西北角的护城河及城内开渠引水的痕迹。
已发掘的统万城还可以看出内城和二道城的痕迹。二道城有506米长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较好。内城南北长527.1米,东西长608.9米,略成方形。内外城都是用灰青色的白土所筑成,板筑清晰可数,很坚实。城壁遗址的高度,从1.6米至10米不等,宽度从0.07米至0.19米不等。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也很多,共计东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
已发掘的统万城还可以看出内城和二道城的痕迹。二道城有506米长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较好。内城南北长527.1米,东西长608.9米,略成方形。内外城都是用灰青色的白土所筑成,板筑清晰可数,很坚实。城壁遗址的高度,从1.6米至10米不等,宽度从0.07米至0.19米不等。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也很多,共计东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
统万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考古文物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兴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的交融;作为陕西省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万城内珍贵文物众多,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统万城建筑形式独特,用三合土筑城并修筑马面,高大的多层悬挑式角楼,利用马面空间作战备仓库,在建筑筑城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统万城是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它的兴衰反映了当地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城址周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统万城是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民族)、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城市、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统万城是一座历史文化纪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它可以让人们体味它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悲凉,可以满足游客觅奇猎古、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古代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环境变迁、民族史等方面的科研教学考古的旅游胜地。
站在高处,凝望统万城遗址,思绪万千。中华民族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座城代表了一个少数民族匈奴的发展史,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