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不带评价的交流模式到底有多舒服?
生活中,有些人说话总是让你感觉到笑里藏刀、暗箭伤人。
而有的人却总能让感觉沁人心脾,如沐春风一般。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呢?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后者往往都是不带评价的交流模式。
什么是不带评价的交流?
区分在于,你是在描述事件本身,还是在发表对事件的感受。描述事件本身,就属于不带评价的交流。
你很高,是在发表对于看到对方身高后的感受;你身高有一米八五,是在描述事件本身。
你最近总不回我信息,肯定是不爱我了,这是在发表对于不回信息这件事的感受;你回消息的频率从五分钟一次,降低到了半天一次,这是在描述事件本身。
我们又在吵架了,我们果然是三观不合,这是在发表对于吵架这件事的感受;我们的沟通模式不匹配,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不一样。这是在描述事件本身。
评价实则是一种偏向于贴标签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封闭式表达。
比如你给对方贴了一个标签:情绪化,对方只有接受或者拒绝这种标签,没有其他值得探讨的可能性。
你也就失去了,可以挖掘对方为什么会表现出现情绪波动大的机会了。
为什么需要不带评价的交流?
不带评价的交流,体现出你更加尊重对方。因为评价这个行为本身,已经在默认你比对方要“高”了,于是你就可以站在高处向对方指指点点。
和一个习惯性去评价别人的人交流,就感觉对方压根看不到你的实际付出,只是高高在上地高谈阔论。
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情绪化,你怎么不听我的话,等等。这类表达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我要点评一下你。
评价还有一种更为隐性的表达方式,就是赞美。
没错,赞美和批评其实都属于评价式交流。批评会让人感觉到有压力,这个应该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然而有时候赞美,也是会形成一定的压力。
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让一群小孩子去解一道数学题,当他们都完成解答后。
对于一部分孩子,评价他们:“你真聪明,这都解答出来了,好厉害。”
对于另外一部分孩子,描述他们:“刚刚你解题的样子很认真,很努力。”
评价完了之后,再重新给一道更加难的数学题让他们去解答。结果发现:
对于被评价很聪明的孩子,他们对于第二次解题表现得更为拖延,并且在解题过程中,更加容易烦躁和焦虑。
而对于被描述很努力,认真的孩子,在面对更加难的数学题时,他们依然表现出认真努力的状态去应对难题。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在往对他的评价去发展,你评价他是聪明,厉害的,他就会让自己往聪明厉害去发展。
你描述他是努力认真的,他就会往努力认真的状态去发展。
而被评价为聪明厉害的孩子,在遇到更难的数学题时,感觉到了自己的聪明和厉害被挑战,于是就会用拖延,甚至是放弃来维持自己的聪明和厉害。
迫不得已去面对难题时,因为解答不出来,等于感知到了自己并不厉害和聪明,于是焦虑烦躁的无力状态就出现了。
我自己也深有体验,当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获得了一些人的称赞时,我其实会更加害怕再去写文章,因为我害怕再也写不出更好的文章,让这群认可我的人失望。
而当有人跟我说,习惯看我的文章了,希望我保持更新。这个时候,我继续更文的动力会强很多。
看到没有,其实我们每说一句话,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对方。
你天天说对方很懒,不干家务,他就真的越来越懒,越来越不喜欢干家务了。因为你已经评价了,定性了。你都说我懒了,我就懒给你看。
而如果你说,这个桌子是你擦的吗?一尘不染。这个地是你拖的吗?很光滑。对方就会越来越把做家务这件事当成日常事务去做了。
事实就是如此,桌子是对方擦的,而且也是真的很干净。你只是说出了客观事实,并没有任何的夸大成分。对方就会觉得,自己的劳动被真实地看见了,我被理解了。
相比于评价式交流,不带评价的交流,是一种更加开放的交流模式,相比于封闭狭隘的评价,描述事实本身拥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方向。
就像你说,你这个人就是回避型。别人只能承认或者否认,已经没有太多的表达空间了。
而如果你说,你在面对面沟通时,我发现你会习惯性回避话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不带任何评价的描述性语言,可以让对方感觉到更加安全,从容。
反而愿意直面你这个关于回避的话题,愿意和你去探讨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回避行为。
前者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而后者明显可以感知到,自己是被当成一个正常人来对待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不带评价地去交流呢?
最重要的是,学会去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那么怎么去区分事实和观点呢?
事实是描述客观现实发生的过程;
而观点就是一种自带评价属性的表达,是你的大脑根据事实进行推论后,再基于你的主观感受而发表的言论。
有个判断依据是,事实是可以被验证的,而观点则不太能被验证。
举个例子:
今天情人节,他没有送我礼物,肯定是不爱我了。这是观点;
情人节他没有送我礼物,这是事实。
因为没有送礼物,所以不爱我。这个显然是无法被验证出来的,因为对方肯定会有其他爱你的表现。
比如送早餐,平时愿意花时间陪你,愿意给你花钱等等。
而情人节没有送礼物这件事,是客观发生过的,是能够被验证的。
再举个例子:
我很高,这是观点。
姚明比我高,这是事实。
跟姚明比,我是矮子,跟郭敬明比,我是高的。所以我是高的,这个观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是无法被验证的。
而姚明比我高,用尺子一量,就可以非常直观看到了,我的确不如姚明高。这个是可以被验证的。
当我们能够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的时候,只需要在表达时,多描述事实,少表达对于人的观点即可。
比如:
情人节没有送我礼物,你不爱我了(X 这是观点)
情人节你没有送我礼物(√ 这是事实)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