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一定要让眼界更严,同时也要放宽

  要达到仿古玉的目的,既要取型又要用色,其色既是指沁色。古代玉器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有二种,一是漆染,明代称「黑漆古」,清代称「老提油」,另一种即是火烧玉。玉在火中烧一定程度会变黑,晚清时期宫廷失火,曾烧毁了大量的器物,被烧玉器中产生的颜色变有白、灰和黑色。而传世古玉有部分是人工刻意仿古烧烤而成。

  古玉几乎都有沁色。考古发现证明:古玉超过一百多年就会产生沁色,所以出土古玉几乎都有沁色,很少例外。当然,受沁的速度还要视玉质本身的质地以及坑内环境而定。玉质好的,受沁就慢;玉质差的,反之。干坑、水坑受沁较慢,湿坑、坑内物品腐烂厉害的,受沁较快也较严重。

  古玉之“神”不可仿的特征:第 一:古玉的“光气”难仿。古玉出土光华自现,盘玩之后光气莹润,宝气难仿。第 二:古玉的“熟旧”难仿。古玉因岁月地理煎熬,致使玉质疏松,观察如水乳充盈。凡未经长期入土之玉,难成此态。第三:古玉的“皮壳”难仿。古玉的皮壳,是经过数千百年寒暑交替、水土侵蚀所形成,不同地域所出土的古玉,定然状态各别。

  收藏古玉不能局限性只懂得古玉,必须对雕塑、瓷器、绘画、竹木牙角、金银铜器等古董项目有识别真伪的基本能力,因为其他类古董的真伪所表现的特征规律与古玉是相通的。辨伪首先要确认真品,只有在实践中掌握真品的实质,才能够具备识伪的能力,才能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文化内涵。更不要采取自我封闭的收藏方式。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玉文化,传承千年,依旧流淌在华夏文化里,博大而精深。

  有一种现象,介于质变和沁变之间,或两者兼而有之,被称为“土斑”。简单地说,土斑是由于玉器和土壤或其它埋藏物长期挤压产生的一种深度粘连,滞于玉器的表面,但又不同于玉器本身的质变。沁变是外界物质完全沁入玉器的肌理,在表面是摸不出来的。而土斑可以摸出来,但清洗时亦无法剥离,因为它们已经成为玉器的保护层,否则会损伤玉器。

  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气、盘烫发热使出土古玉新陈代谢,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会吸收,这样会影响玉的气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