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告诉你,怎么个活法才快乐?
1
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是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你,怎样才能使生活更幸福、更快乐的书。
需要说明的四点是:
一、稻盛和夫是一个成功的世界级企业家,本书有成功学的味道。名人写一本书,里面就有营销的成分,贩卖成功学是最好的方法。
二、稻盛和夫生在日本、成功在日本,是一个日本人的成长之路。当然与我们也不同。南橘北枳,水土不同人生经验自然也不一样。
三、稻盛和夫是虔诚的佛教徒,书里有大量佛教思想。佛教的向善是普世的,要不然也不能成为世界级的教宗,但里面的因果报应论并不一定人人都接受,所以只代表稻盛和夫个人。
四、下面的内容是我的解读,里面是我个人的理解。有可能与原书有出入,有兴趣的可以读原作。
好,回归主题。
人怎么才能活得快乐?这是人人都想的人生主题,谁都想天天高高兴兴的,可谁都知道,做不到。
人生当中最困扰我们的就是工作、事业,对于底层民众来说就是挣钱,怎么挣钱?
如何对待工作、事业?如何取得事业的成功?如何挣钱?稻盛和夫给出的第一句话叫:
“心不唤物,物不至。”
意思是,如果你心中都没有想要的东西,这东西也就不会来。也就是,你都无所求,又何尝有所得呢?
我看这本书,这句话对我的刺激特大。
可以说,我从2001年开始做生意(广告设计),但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发大财。经常想的是靠我的技术,客户自然会找上门来。我也确实做到了这样。但能发财吗?当然不能,最多解决温饱。可我不在意,因为我根本没想挣很多很多钱,钱自然就不会来了。那么,我心里有没有发大财的冲动呢?
当然有,哪个人都有,因为只有有足够多的钱,才能干你想干的事,特别是做好事儿。
可没有想要很多钱,天上自然不会掉馅饼。
很多人也认为,老杨应该很有钱,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勤奋、很自律的人(自律上喝酒除外)有发财的可能,但没有。也并不是运气不好,我一生中遇到过N个超有钱并能帮我的人,我没有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真没想。
连想都没想,怎么能有。
2
当然,稻盛和夫说的是想事业成功,并不是我说的这么浅白,想发财。
那得怎么想呢?
稻盛和夫说,必须有强烈的愿望,愿望的高度、深度、热度上的不同,决定成功与否。
其实,这些年脑科学界也证明了这一点,确实能梦想成真、心想事成。
心理学上叫吸引力法则,当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想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真的就有可能发生。比如你想做成某个项目、完成某个任务。你对成功的愿望强烈了,你的付出的努力自然就会多,成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光有愿望还不够,要把愿望在头脑里模拟演练。最开始有可能只是单独的幻想,但有可能在不断地模拟演练中每一步就会趋于现实,变得越来越清晰,并对细节都有了认识。这样,成功的机率就变高了。
相反的就是“灾难心相”。他说:“灾难是自己招来的,因为自己的心底有块吸引灾难的磁石。要避免灾难就要先除去这块磁石,而不是对别人说抱怨的话。”
也就是你总想不好的,不好的也会来。其实他这里说的“心底那块吸引灾难的磁石”是欲望,我们后面还会说。
只有对成功保持强烈的愿望,对事业保持燃烧的热情,这样你才能成功。
可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何谈事业,我对工作都不满意,连个如意的工作都没有,怎么办?
稻盛和夫说,喜欢是最大的动力,要爱上现在的工作。
这里面有老板洗脑的意思,不过道理是对的。
可我不喜欢又怎么办呢?
稻盛和夫说,如果不喜欢就全面投入,投入久了,自然喜欢。
这就又回到了全心全意上来了,也就是心诚则灵。
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当你强迫付出的时候也会有收获,当你有所得了自然就喜欢了。
我认为,这招对付职业行,职业是挣钱的手段,不强迫谁都不愿意干,往往都是被工作任务追着跑,可工作完成了,取得成就了,浑身轻松了,也确实非常高兴,十分有成就感。
有一种可能,发现这一行还真适合我,就把职业当事业干了。
但是,还有第二种,就是我虽然在职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付出也不少,但我还是不喜欢,作为职业可以接受,但一直离真正快乐有那么一段距离。这就是因为,你的职业并不是你真喜欢的,不是你的事业,这时候就要分清职业与事业的关系。
职业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可以被强迫;事业是理想的追求,一定是发自内心的。
稻盛和夫认为人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可燃型人,就是让干啥都能干的人;
第二种是不燃型人,就是那种混日子的人;
第三种是自燃型人,总能自己找事做的人。
稻盛和夫认为投入多了就自燃了,也就离成功不远了。老板当然都喜欢第三种。
其实,投入多了才能成功是损失厌恶,投入多了就不想失去,才能死心踏地努力,直到成功。
不过,这种方法在良性的社会环境里,或者是积累性的工作上是有效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放手,另做选择。所以,我们常常碰到的是,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日本相对是一个确定性非常强的国家,天皇就那一家,万世一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实行宪政民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略。所以,我们在日本的电影、小说里往往也都能看到不成功死不休的努力,很励志。但,不适合我们,我们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不确定性,中国不是日本。
3
说远了,稻盛和夫在书中讲的第二个大问题是,如何面对人生的迷茫?
迷茫首先是分清对错,他先给了一个总的原则:“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原则。
也就是以做人的方式做事,做任何事都不能违反良心和道德。他是说,小时候父母、幼儿园老师怎么教你怎么做。
是的,我们小时候父母教我们的都是最基本的对错和行为准则以及最朴素的善恶观,可我们长大了之后,慢慢接触社会,发现社会并不宽容善良的人,我们就把小时候父母教的东西当成了大人骗小孩子的鬼话扔垃圾堆了。
稻盛和夫刚创业的时候,对于如何经营企业一窍不通,所以他就把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作为决策判断的理由,结果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在他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而这个良知引导你判断事情对与错。
在这个总的做人原则上,稻盛和夫提出了另外走出迷茫的三个原则。
一、利他原则。
利他好像是一个口号,我们知道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基因都是自私的。
但美国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威尔逊在《利他之心》一书中讲,自私的结果是利他。不但人有利他性,动物也有,并且所有宗教也都是以利他为基础的,而这些利他之心的背后也是利己的。
关于利他,我们多说两句。
稻盛和夫的《活法》主要讲的是人怎么才能活得快乐,活得快乐的第一原则就是利他,也就是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
后面的内容并不是书里的内容,是我展开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首先说利他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叫渡人如渡己,渡己也是渡人。
那么,这种让别人得到而不是为了自己得到的做法是否违背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现实呢?
不是。
其实,利他是真正的利己,因为利他才能使人保持长久的快乐。
阿城在他的《常识与通识》中说,快乐是大脑分泌多巴胺。比如尼古丁能使多巴胺增多,就很快乐。但大脑皮层的快乐程度也会衰减,这就让吸烟人越吸越多,毒品更是如此。
同理,人的成功也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但个人的成功总是有限的,快乐也会衰减,往往这个时候成功者就会制造个人崇拜,用别人的对自己的崇拜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但谁都知道,这是假的、是拍马屁。
那么如何把别人的快乐转移为自己的快乐呢?
方法只有一个让别人对你感恩。
别人对你感恩同样能使你的大脑分泌多巴胺,对你感恩的人越多,你的快乐也就越持久。
怎么让别人感恩呢?
那就是帮助别人——利他。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干自己家的事不上心,而总是屁颠儿屁颠儿地去帮助别人了,特别是小孩子。因为给自家干是义务,干不好还挨批评,给别人家干活是帮忙,人家都感谢,所以快乐。
其实,中国人所谓的讲面子其中也有这个成分。
只有利他才是真正的快乐源,别无他选。
慢慢地利他就成了一种品质。相反,利己就相当于吸毒,越吸越多,最后死亡,利己就成了人的缺点。
在利他原则后,稻盛和夫还讲了第二个原则——本质原则,里面也涉及到利他,我们下面说。
二、本质原则
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简单地看问题,任何复杂问题都是简单问题的投射。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物质的本质,看不到真相,不是事物太复杂,按中国的话讲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就是自己身在其中,什么在其中呢?
主要是个人利益。如果放掉个人利益,一切问题也就都简单了,也就能客观地对待了,这才能看清本质。不利己,那就是利他。而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利他就利社会、利员工,那就一定成功。
三、抑制欲望,自律即自由。
我们很多时候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得到太少,而是欲望太多。
动物与人不同,他们在本能上懂得节制,狮子可以吃饱了就不捕食。但人不行,从来就不嫌多,贪婪是人的本性。
贪婪也是你心中的那块魔石,招来的是恶。想抑制欲望,就得自律,自律即自由。
自律即自由是康德说的。
康德认为:“自律即自由”,即想要获得高度自由就必须高度自律。
康德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着这个理论。他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去跑步,然后回去写作,晚上也在固定的时间就寝,一如既往,从不拖延,以至于他的邻居把他的行为当做时钟。康德用一生坚持自律的习惯,因此实现了他最初的人生追求。
自律让康德收获了幸福的人生,获得了真正的人生自由。因此,自律可以让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律即自由。
日本的企业家在这方面做得都非常好。
总结一下,如何成功,如何走出迷茫。
一、对成功保持强烈的愿望,对事业保持燃烧的热情,让自己不断演练,提升工作能力。
二、面对人生的迷茫时刻,在我们做选择的时候,不要用利益为标准,而以人生的原则做标准,用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去判断对错。
三、想快乐,就要有利他原则,这样才能使事情变得简单,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事半功倍,有效果解决问题,并能自律,控制欲望。
4
稻盛和夫的《活法》中认为,心态是获得幸福的秘诀,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态度,他总结了获得人生幸福的秘诀。
1、懂得知足,学会感谢。知足常乐,谢谢两字挂在嘴边,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回音壁。
2、相信因果报效,保持善良,运气藏在善良里。
3、每日反省自己,是不是自私自利了,是不是傲慢了,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快。
4、接受不完美,不快乐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在追求完美。
5、要坚持6项精进。
精进是佛教术语,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
稻盛和夫磨练心智的“六项精进”法则:
1、全心全意,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时刻保持谦虚,自己的成功是因为有别人的帮助或运气;
3、吾日三省吾身,未经自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4、活着就要感谢,因为活着是最大的幸福;
5、积善行、思利他,善恶相反;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要理性思考。
对于这些怎么做到呢?
稻盛和夫讲了一句话:不提醒自己,道理就是摆设。
稻盛和夫的《活法》就和大家聊完了,里面有个人私货,所以,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