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些常识要了解!

一、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国家卫健委去年发布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工作答问》中指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

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二、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钟南山院士表示,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引起大暴发。我国有强有力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立即隔离,相关接触者也立即隔离观察,第一时间切断传播链。

三、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有何联系?

新冠病毒感染者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并已经出现症状,或者观察一段时间后出现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就会被诊断为确诊病例;感染者没有出现临床表现症状,但肺部CT检查有病变,也可以诊断为确诊病例。

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发展成为确诊病例,因此也要进行集中医学观察,这样可以避免疫情扩散,又可以及时发现、治疗可能的确诊病例。

四、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现?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五、无症状感染者存在哪些风险?

一是传播的隐匿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其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难以预防。

二是症状的主观性。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难以被发现。

三是发现的局限性。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现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感染来源调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对高风险地区人员的主动检测发现的。

五、如何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

2020年4月2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落实筛查报告、隔离和医学管理、密切接触者管控等措施,每日及时对外发布信息。

一是加大筛查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监测。做好疫情跨境输入输出防范,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来源,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二是强化管理救治。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三是加强群防群控。坚持群专结合,加大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指导公众科学防护,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七、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公众要加强自我保护和健康文明意识,强化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防护,养成勤洗手、戴口罩、讲究手卫生、一米线、开窗通风、清洁消毒、分餐制等良好生活习惯。

2、减少群体性活动,不聚集,不聚餐,不聚会。

3、在公共场所自觉接受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如健康扫码、测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健康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如实说明情况。

4、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