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一)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一)

尹锋

中医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哲学之上的,哲学是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学说,是人们对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发展而形成,是对物质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既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和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古人用以解释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思想。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医学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寻求保健和治疗方法,就必须借助哲学、借助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方法,从而构建起相应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借助其哲学思想,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病理现象,归纳出关于人体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是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这些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医学的每一层面,只有深刻地领会这些哲学内容,才能有效地学习并掌握中医学理论。其精气学说是主导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有丰富的内涵,因其融入中医学理论之中,渗透到中医学领域的各个层面,并由此产生了中医学中“气”的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内容。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古代先贤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成为中医药学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成书于秦汉的《黄帝内经》,就是凭借着包括阴阳学说在内的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因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地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充实,借用大量的医学实例,详细地阐发阴阳的相互交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关系,使抽象的哲学阴阳概念得到了深化和细化。医学中的阴阳虽然源于哲学,但已不完全等同于哲学的阴阳,而是具有丰富的医学内涵。

阴阳学说源于古代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宇宙万物的长期观察。阴阳的最初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在万事万物中太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最大,人类与太阳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们将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将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涵义的表述。

西周时期《诗经》所用的“阳”、“阴”二字,就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西周末期已经将阴和阳抽象为两种对立的物质或势力,并用以解释地震的形成。据《国语·周语》载: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泾河、渭河、洛河流域)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周大夫伯阳父解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即阳气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压迫阳气而不能蒸腾,于是就发生了地震。又据《星经》云:“或则天裂,或则地动。皆气有余,阳不足也。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皆下盛强。”“汉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伯喈对曰:“地动阴盛”。京氏曰:“地动,阴高者为下,下者为阳。”《地镜》曰:“地动千里,是谓阴盛阳衰。”古人对阴阳的深刻认识由此可见一斑。

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是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此时的哲学家,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也认识到这两个方面是不断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还认识到阴阳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宇宙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动力。这一时期的先哲,广泛地运用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可见阴阳学说是古人以观察太阳活动为背景形成的。从日光相背之原始涵义,经过广泛联系逐渐抽象出阴阳的概念及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到用于认识宇宙万物,这一学说完整地、系统地表述,应当归功于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中医学的阴阳,是常识概念、哲学概念和医学概念三者的综合,是事物的属性概念,而不是事物的本体概念。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与功能活动中又可分出阴阳。且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阳互根互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胜伤阴等,使阴阳辩证成为中医各种辩证方法的总纲,通过对人体全身的阴阳虚实分析判断病因及病症。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