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进草地(一)
那些个淘金者的故事
(一)
“草地头”,是旧社会“金夫子”们对原西康西藏的叫法。
在“金夫子”(淘金者)心目中,那是个到处是金子的地方。
“那个狗日的榻榻(地头),把别人穿过的烂草鞋拣起来放在水盆子里一淘,盆子底底那黄灿灿的金粒儿就会向你笑!”
所以,在四川北边最苦寒被人戏称为“红苕国”的地头,一些个穷慌了的老百姓,就跟那些个“闯关东”“走西口”的人们一样,做梦都想进草地。
所谓“草地头”,那时候人们的概念是,翻过飞越岭,过了长河(大渡河)就算起。
沿着千百年来长河西那条茶马古道而进,首站就是打箭炉(康定)。这里历史上是川边最大的边茶集散中心,销往康巴地区远及西藏甚至国外的尼泊尔、不丹等地的藏茶多在这里转口。
打箭炉古称“炉关”。“西出炉关天尽头”,翻过折多山,才算进入“草地头”的腹心地带。
这里说的草地,当然不是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中的那个“草地”。
折多山以西不远处,一个叫鱼子西的地方,就是个著名的“金窝子”。
其实,打箭炉周边就广产黄金。在雅拉乡离二道桥不远处一个叫灯盏窝的地头,有人就在这里挖金发了财。再往上走,一个叫金盖坪的地方,更是个大金矿。
著名摄影家孙明经先生,1939年来到康定,就曾用镜头纪录了正在开采中的雅拉沟里的金盖坪金矿的情景。
图片下面孙先生的说明是:“西康金矿局第二厂入口(1939年9月)。此厂位于康定郊外锦(金)盖坪,牌匾为金矿局林济青局长题写。由全副武装的军人把守金矿入口,可见黄金生产地位之重要。”
“金矿洞口(1939年9月)。此金矿位于锦盖坪,可见生产条件的简陋。背运矿砂工人手里的一盏小小油灯,是他在黑暗的地下世界的唯一指引。”
孙明经先生还写到:“西康金矿分布极富,可称黄金遍地,犹以雅砻江流域为富。开采金矿多就石英脉所在之冲积层内开矿洞,挖取矿砂。在较新之矿区,将矿砂置吊篮内沿绳索自高处坠至河滨淘洗。法以木板上凿十余道横斜槽沟,板长四尺,宽尺半左右,将掘得之矿砂,徐徐放至板上,乃引水冲洗,粗砂及泥质细砂随水冲流,较重细砂与砂金陷落槽沟,再取此沉滞于槽沟内之砂,用瓢轻摇荡漂,将砂淘去,坠遗瓢底即细如砂或大如豆之砂金也。现全康各地,每年可产金三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