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庾亮偏激王导忌刻暗斗不休,却都以他为接班人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15篇
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六月,司马衍以王导为丞相,取消司徒的官职,并入丞相府,王导的权力有所增强。
王导性情宽容仁厚,用人不拘小节,所委任的将领如赵胤、贾宁等,大多不守法令,大臣们深以为虑。
这一年,司马衍已经十七岁,王导却始终没有让他亲政的意思。对此,坐镇武昌的庾亮深为不满。
陶侃死后,庾亮接替了他的位置,再加上他帝舅的特殊身份,能够对王导形成制约的也只有庾亮了。
为此,庾亮给太尉郗鉴写信道:“君主已入盛年,早就应当亲政。而王导不仅不还政,还以太师太傅自居,豢养无赖之士,您和我都身负先帝重托,这样的大奸不除,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想要一起发兵废黜王导,郗鉴坚决不同意。
南蛮校尉陶称是陶侃的儿子,把庾亮的谋议告知了王导,有人劝王导加以防备,王导道:“我和庾亮休戚与共,像这种庸俗的传言,不应出自智者之口。即使如你所说,我就头带方巾,归隐还乡,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又给陶称写信,认为:“庾公是帝舅,你应当好好侍奉。”
不管是不是出自真心,王导的风度没得说,不愧是老江湖。
征西参军孙盛私下对庾亮道:“王公经常有辞绝政事、优游于尘世之外的愿望,怎么会干俗人的事呢!这一定是奸佞邪恶之徒想离间内廷与百官的关系而已。”庾亮这才作罢。
此时庾亮虽然驻守于武昌,却遥遥控制朝廷大权,权势显赫,又拥有强大的军队,趋炎附势的人大多归附于门下。
王导心中不平,每当遇到西风扬起尘埃,便举起扇子遮蔽,然后缓缓道:“庾亮的尘土沾污人啊!”
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三月,庾亮想要收复失地,上表奏请任命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司州刺史,镇守襄阳。
又上表奏请任命其弟临川太守庾怿为监梁州、雍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镇守魏兴;任西阳太守庾翼为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守江陵,都假节。又请求分出豫州,用来授予征虏将军毛宝。
庾亮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建立军功来扩大声望,盖过王导。
司马衍不便拒绝,以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率精兵万人戍邾城,以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入沔中。
陶称一向对庾亮不服,率二百人沿江而下,拜见庾亮,申诉北伐的不可行。庾亮素来厌恶陶称轻浮狡狯,数落他前后罪行,将其拘捕斩首。
陶称是陶侃的儿子,庾亮就这么说一不二的杀了,可见他性格之急躁偏激,和王导简直是两路人,难怪尿不到一个壶里。
后来因为魏兴地处边远,地势险恶,庾亮命庾怿移屯半洲,改任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赶赴汉中,又派参军李松攻打成汉的巴郡、江阳。
四月,李松执获成汉的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押送至建康。李寿以李奕为镇东将军,替代李闳镇守巴郡,严阵以待。
小有斩获,庾亮信心大增,上书道:“蜀地的汉国很弱,而北方胡虏仍然强大,我想率十万大军移徙镇守石头,派遣各军罗列分布在长江、沔水一带,作为北伐后赵的准备。”
呵呵,成汉满足不了庾亮的胃口,他还想和石虎较量一番。
司马衍把上书下交朝廷评论,丞相王导请求允准,太尉郗鉴则认为:“物资财用不足,不能大举行动。”
王导为什么会赞同庾亮的计划呢?这正是他鸡贼的地方。王导明知道庾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怂恿他出兵,无非是想看他出丑。
大哥,你不喜欢庾亮,但也不能罔故将士性命这么玩儿他啊,其他大臣急了,一致激烈反对,太常蔡谟甚至上了一道洋洋洒洒上千言的书,历陈不可对后赵用兵,石虎是什么人?岂能随便招惹!
司马衍还算有点理智,没有由着庾亮的性子,也没有被王导带偏,否决了庾亮的建议,下诏不让他转移镇守之地。
由此可见王导的性格,外表温和,内心忌刻,睚眦必报。幸亏有一个郗鉴在他们之间协调,长期斗下去真不知道会出什么事儿。
是年七月十八,王导因病去世,司马衍下诏丧葬礼仪比照博陆侯霍光和安平献王司马孚的旧例,参用天子礼节,可谓极尽哀荣。
史书评价,王导清简寡欲,善于顺因事势获取成功,治理国家虽然每日用度没什么宽裕,但每年的费用却有节余;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君王,长期担任相职,自己却仓无储粮,衣不加帛。
总而言之,王导是个复杂的人,你很难用一个词去定义他。
不过,相比庾亮那种没什么能耐却喜欢乱作为的人,王导更可以作为社稷之臣。毕竟,他是个聪明人,也有自己的底线。
之前,王导和庾亮曾不约而同的向司马衍举荐丹杨尹何充,请求作为自己的副职,并且道:“我死以后,希望提拔何充到内廷供职,那么国家就无可忧虑了。”因此授予何充吏部尚书。
王导去世后,司马衍征召庾亮担任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固辞不受,更乐意镇守在外。
七月十九,司马衍以何充为护军将军,录尚书事;庾亮的弟弟会稽内史庾冰任中书监、扬州刺史,参录尚书事。
何充何许人也,为何能得到庾亮和王导的一致认可呢?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他既是庾亮的妹夫,又是王导的姨外甥,他的母亲是王导妻子曹淑的姐姐,王导是看着他长大的。
无论王导和庾亮谁先死,对方都不会反对由何充代替自己的位置,也不用担心他于己不利。因为何充不仅地位超然,家世显赫,人品也非常靠得住,风韵深沉高雅,以文章德行著称,公认的正人君子。
仅举一例。何充出仕后,先任王敦的属官,后转任主簿。
王敦之兄王含当时为庐江太守,贪污腐败,行为不检,王敦曾于座中向众人称道:“家兄在郡为官,肯定清廉,庐江人士倍加称赞。”
何充正色道:“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与大将军所言不同。”王敦默然不语。旁人都替何充深感不安,他却泰然自若。
由此,何充得罪了王敦,降职为东海王文学。王敦败亡后,何充开始得到重用,平步青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