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章《动用心眼捕捉素材》刊于《中学时代》“作家教写作”陈振林专栏2021年第6期
“作家讲写作”之四:
动用心眼捕捉素材
陈振林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写文章也要有“米”,这“米”就是素材。我们所写的文章本身就来自我们的生活,那么,在生活中的我们就要会动用心眼捕捉素材。
一是从生活中悟。
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最主动最有效的方式。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所得到的感悟也就不同。于是,所获得的素材也就不相同。素材可能不同,但是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慨可能没有多大差别。写作者如果工作在部队,那所写的文章部队题材可能多一些;如果生活在某公司,那所写的文章职场题材可能多一些;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学校,那所写的文章校园题材可能就多一些了。我是作家,也是一名中学教师,像我的作品《董平柏老师》《黄老师》《诗人雪川》《那是我的一颗心》《一块玻璃值多少钱》《我只想唱歌》《唐善龙》等近200篇小小说就都来自校园。其中,我的文章《黄老师》就是写我自己的语文老师黄光熙,《诗人雪川》就是写我的同事李雪川,《唐善龙》就是写我的学生唐善军、李宜龙。
二是从交谈中听。
生活中的你我,自然少不了交往。一次学习,一次品茶,一次郊游,一次会议,等等类似活动,我们除了用我们的眼睛看,还可以用我们的耳朵听。听别人讲故事,听别人的传奇,你用一点心,就成了自己的作文题材。
我曾写文章《钉子户》,就是写一户不愿搬家的钉子户,不愿意搬家是因为家中的男主人十多年前走失,家人们在原住址等他,希望他能回到自己的家。这个故事,我是一次吃饭时听一个朋友讲的,我就写了出来。
三是从阅读中取。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当你在阅读中读到一些关键信息,“于心有戚戚焉”,你就可以捕捉其“意”。有时,也只是借其“意”,或者是深化拓展其“意”,你可以开始自己的作文了。比如我的文章《男孩清水》,是写一个有着优秀品质和独立人格的中学生,其主旨来自《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清流》。其“意”相近,但情节完全不同。
阅读多了,自己领会书中之“意”就会多起来,也深刻得多。再提笔写自己的文章,也就随心应手了。
文章链接:
唐善龙
陈振林
好久没见到唐善龙了。
他是我第一次带高三年级时的学生。那时刚一分班,就有老师大声地叫:“不知哪个班收留了唐善龙哩。”我应了声:“是我的班。”
“那你倒霉了。”几个老师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个学生,说起来成绩不错,其实他抽烟,喝酒,打架,逃课,真是无所不为……”
我不去理会这些话。学生也还只是学生,我心里想。我又看了看唐善龙的进班名次,第52名。
第二天上午学生进班,果然,唐善龙没来。我去查了查他的家庭联系方式,居然没有电话,只在地址栏留了“民主街”三个字,心想这下家访也不成了。开学一周过去了,就在我们都以为唐善龙已经辍学了的时候,教室门外来了两个人,唐善龙和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拿着半截竹棒,向着我说:“老师,这下我把他请到了学校,竹棒都打断了……”同学们哄堂大笑,唐善龙一言不发,走上了最后的一张座位。
第二天,我找唐善龙谈心,我动用了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苦口婆心说了一箩筐话,可唐善龙像截木桩,总是一言不发。我有点恼火,说:“你是不是男子汉,啊?”
“是!”唐善龙大声叫道。随后,又小声说:“请给我支烟。”我一惊,还是从衣袋里抽出一支烟给了他。他很自然地拿出了打火机点燃。我发现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
“昨晚没有睡觉?”我问。
“嗯。”
“做什么?”
“看小说,看了一整晚。”
“什么小说?”我又问。
“《老人与海》。你看过没有?我这是第五遍了。”他吐着烟圈说。
“知道吗?”他又说,“一个人是不可能被别人打倒的,只有自己被自己打倒。每次看《老人与海》,我就有一股无穷的力量。”他啪地扔了烟头,用脚狠狠地踩了踩。
“我不会再让您操心的。”唐善龙说。然后,一步一步稳稳地回到了座位。我听见,他说了一个“您”字。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给他一支烟,现在也不明白。不过,从那以后,唐善龙再没有抽烟,再没有逃课。打过一次架,是校外的小混混在班上找女生,被他拳脚交加地赶出了校门。
“没想到个子不高的你有这样的身手哩。”望着他受伤的胳膊,我说。
“个子不高,浓缩了精华,浑身是胆哩。”他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笑脸。
高考之前的模拟考试,唐善龙跃成了班上的第六名。高考,他顺利地考取了一类重点大学。
收志愿表时,我惊奇地发现唐善龙填的是一所二类大学。“为什么呢?”我问。
“这所大学数学系不错,我喜欢。”他平淡地说。我又看了看学费,这所二类大学比好多大学都低。我似乎明白了他填报的真正原因。他的父母,是小菜贩。他家中,还有两个读书的妹妹。
好久没有见到唐善龙了。去年过年前,一个陌生的长途座机号传入了我的手机:“老师,您好……”
这小子,在这满世界都有手机的时候,居然还没有买手机呢。
作家的话:
《唐善龙》文中只有唐善龙这一个“学生”,其实这一个学生是由我的两个学生“唐善军”和“李宜龙”组合而成。素材就来自我真实的生活,但进入到我的文章中时,我选取了两人独特之处,合二为一,使之成为一个血肉丰满、极有个性的中学生形象。
陈振林,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得者;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校园文化研究专家,教师培训专家。全国“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原生态”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全国各地进行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讲课)60多场次。50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4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41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7部。系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自留地,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小作坊。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