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磨炼容颜在,万古浮尘岁月披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创作品

鹧鸪天 赞绿定绞胎盏

疑似常胎巩县坯。推敲摩揣定窑稀。

青山植被自然理,绿水波光耀眼衣。

绞胎骨,翠琉璃。揉拉双色巧身泥。

千年磨炼容颜在,万古浮尘岁月披。

据史料记载: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中断原因暂无定论)。其制作方法是利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 陶瓷泥料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其器形坯胎上有类似“木纹或行云流水”式的花纹图案,犹如大理石一样,形成自然的粗细不等长短各异的自然条纹,制作时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必须考虑几种泥的膨胀系数一致,以保证干燥和炼制中不变形、不开裂。详见《中国陶瓷史》、《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粗略区分一下,大体上唐代绞胎器物的产地以北方地区居多,但也不能说南方就没有,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北方的唐代常见的巩县窑和耀州窑,定窑是近十年才发现的,到了宋代河南地区又增加了鲁山窑、当阳峪窑等,唐代绞胎器多以褐色、白色相间拧绞成纹理,胎骨多呈暖色调,饰以透明釉、黄釉、三彩釉以及绿釉,而宋代的绞胎器胎骨多以深灰褐、白等胎土绞合拧绞成器,胎色以偏灰的冷色调为主,再饰以黄釉、绿釉、透明釉等,但各个窑口的具体情况、各个物件的确属窑口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河北省定窑产品过去没有人知道生产过绞胎作品,通过近十多年来的考古挖掘、以及出土的不断发现,唐代定窑已经有绞胎作品问世,很可能是受到近邻河南巩县窑的影响,因为定窑很多产品都能看到与巩县窑的密切关系,2009年从曲阳定窑遗址出土的唐代定窑玉璧底绞胎残碗片就证实了这一点,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上册,定州也出土了五代定窑绞胎残器,

图1:2009年定窑遗址出土问题定窑绞胎玉璧底盏残盏底

定州地区也曾出土过一件十世纪定窑绞胎盒盖子,胎骨制作的相当的精薄,饰透明釉,灰褐色与白色的胎骨相互拧绞与曲阳出土的晚唐定窑绞胎有所不同,时代的变迁,绞胎的胎色也随之变化,是人为的?还是受到了当时审美取向左右?应该是属于后一种,因为不只一个地区这样变化,而是整个时代的各个窑口都为之而变。

图2:十多年前定州地区出土的十世纪定窑绞胎盒盖残片

我们有幸发现了这件十世纪定窑绿釉绞胎碗,从它的胎骨来看还带有晚唐遗韵,胎色是由褐色与浅灰白色两种绞合而成,符合了唐代绞胎暖色调的风格,与五代、北宋的的冷色调不同,胎釉烧结的程度也非常好,扣之有浑圆之声,且与唐代巩县窑作品有所不同,釉面虽有细小开片纹,却与巩县窑的鱼子纹开片不同。

图3:十世纪定窑绿釉绞胎碗

有人会说,“绿定”尚无发现完整器,你为什么说它是定窑的呢?没有发现“绿定”完整器,那是官方考古没有发现,但这不能否认世间就没有,1957年河北曲阳官方第一次考查,在曲阳拾到了一块绿釉残片(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厅墙上展示),之后就再也没有再发现,包括定窑的几次官方考古挖掘,当然低温胎绿釉和缸胎绿釉器物都有发现,按《中国陶瓷史》上说“绿定”史无记载,但是我们却在北宋著名诗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的《劝金船·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词中就有一句“绿定见花影”的描述,这是近两年才发现的,唯一一处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绿定证据。

其实绿釉在中国的陶瓷上早就有应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曲阳定窑遗址考古挖掘也出土了一片晚唐定窑绿釉玉璧底盏的盏底,这就更有足够证据“绿定”的存在,而且还不是北宋才有的哦。在浅灰白色胎骨上施了一层白色化妆土后,再饰绿釉,这样绿色会更鲜亮些。

图4:2009年定窑遗址出土的问题定窑绿釉玉璧底残盏底

这件十世纪定窑绿釉绞胎碗的造型也有晚唐定窑墩式碗的遗韵,我们对比一下晚唐定窑双色釉玉璧底墩式碗就可以看出,这件绿釉绞胎碗只是比那晚唐双色釉墩式碗略微矮了一些,因为定窑墩式碗的造型是由高庄向偏矮发展的,玉璧底我们知道流行于八、九世纪,所以这件绿釉绞胎碗的年代应该是偏晚一些的,所以我们将它定为十世纪。

图5:晚唐定窑双色釉玉璧底墩式大碗

前面我们列举了几个实物例子,足以证明定窑自晚唐就已经生产绞胎作品,也同样有绿釉作品,这些出土的残片就是最能有说服力依据。我们再仔细看看这定窑绿釉与巩县窑、耀州窑、鲁山窑的区别,首先定窑胎骨要比同时期其它窑的硬度要高,施的釉也非常纯净,玻璃之高很强,其它窑口的开片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定窑的却不易发现,绞胎的纹理也都相对规范,所以形成的花纹大体一致,花纹没有太大的差距。

图6:十世纪定窑绿釉绞胎碗里

从这种碗的口边磨损的釉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胎骨的真实质地,相对比较规矩的绞胎纹理自然形成,犹如层层梯田、植被的山坡,即整齐而又不统一,形成自然错落的纹理,非人工所能雕琢,釉面的开片纹很难找到,因为它很细小,非用放大镜不能看到,这就说明它的胎釉结合的相当的好,虽然是低温第二次入炉烘烤,在相对稳定的定窑胎骨上胎釉膨胀系数大体吻合。

图7:十世纪定窑绞胎绿釉局部

圈足的处理也与晚唐、五代定窑的工艺相符合,我们看到这件定窑绿釉绞胎碗的圈足也几乎是平切式足背,这在晚唐、五代的定窑圆器类也是相符合的,我们知道晚唐、五代定窑白釉圆器的圈足有一些是底足满釉,足背平切,这就需要施釉时的高超技术,要恰到好处,不能在烧造中使釉垂流而与窑具粘连。

图8:十世纪定窑绞胎绿釉底

但是我们如果把圈足的局部放大后,便会发现经过岁月的使用和自然风化,胎骨的自然氧化、磨损以及胎骨中的自然气孔是一览无余的,这些信息给我们提供了足有力的参数,这些参数足以用来判断它的新老和年代。

图9:十世纪定窑绞胎绿釉足底局部

相对比较其它窑口的绞胎作品就会发现,硬度大的釉面一般都会比较亮,硬度低的釉面就比较暗,缺少光泽,就像一般翡翠与玉一样,硬度高的翠(7度)就比普通的玉光亮很多(普通玉6度),釉面也一样道理,强度高的,自然釉面就更加光亮,就像定窑产品釉面强度高,也就不容易被腐蚀。比如唐代巩县窑的胎骨、釉质强度不是很高,所以釉面的细碎鱼子纹密布,釉面也更容易被侵蚀、脱落。

图10:唐代巩县窑三彩釉绞胎枕

这件唐代巩县窑三彩釉绞胎枕就很明显,釉面的绿釉失去了很多,由于胎骨的强度不够,釉也很难与胎骨有更强的结合度,所以附着力差,即容易脱落,也容易被磨损掉,所以保存时间长了就不能像高密度的胎骨一样“旧器如新”。

图11: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唐代巩县窑绿釉绞胎碗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这件唐代巩县窑绿釉绞胎碗保存的算是比较好的,胎骨厚实,釉面施的也相对比较厚,只是在口沿部分有少许磨损。

图13:大英博物馆藏唐代巩县窑黄釉绞胎碗

巩县窑的绞胎作品以黄釉比较多一些,一般釉厚者颜色鲜艳,也容易少被损伤,釉薄者极易脱落。

图14:江苏扬州博物馆藏有的巩县窑黄釉绞胎碗

唐代巩县窑绞胎作品与其它地区的绞胎作品不同,我们大体上可以区分一下各地区绞胎纹理的风格,其实就是各窑口窑工的拧绞方法的不同。

图15:陕西西安历史博物馆从唐代耀州窑绞胎盒

以前我们知道的绞胎都是巩县窑产品,但是在陕西出土的当地绞胎作品改变了我们旧有观点,耀州窑的绞胎作品与巩县窑绞胎作品比较接近,但是窑工们的拧绞方式还是有所区别的。

图16: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当阳峪窑绞胎罐

我们注意到,唐代的绞胎主要以褐白两种胎土拧绞,到了宋代使用的胎土多是灰褐色与白胎相拧绞,呈相对冷色调,胎骨也渐薄,瓷质也渐坚。

图17: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宋代鲁山窑绿釉绞胎碗

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这件宋代鲁山窑绿釉绞胎碗的风格比较明显,它是在绞胎的口沿部分加了个白胎口,形成所谓的“白复伦”口,这种做法当然不止有鲁山窑有,宋代当阳峪窑也有这类作品,只是各自风格不同。

图18: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宋代鲁山窑绞胎碗

存世唐宋绞胎作品极为有限,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也是屈指可数的,绞胎不仅有琢、圆器,还有雕塑,陕西省博物馆藏的耀州窑绞胎骑射俑就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作品,尽管唐宋绞胎作品极为有限,而定窑绞胎是少之更少,定窑绿釉绞胎更是稀罕物。

#绞胎##定窑##绿釉##巩县窑##耀州窑#


每周二 、每周五原创作品/网络作品转载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