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想立第二个皇帝,各路军阀的反应所暗藏的玄机

袁绍想立第二个皇帝,这件事发生在董卓进京把持朝政之后,“反董运动”时期。为什么袁绍会有这种奇思妙想呢?

立第二个皇帝前因后果

董卓进京,毒杀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乘机把持朝政。袁绍、袁术等何进的旧势力纷纷出走逃离洛阳,到东州组织“反董运动”。其中袁绍声望最大,担任了盟主。期间袁绍还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为其所拒绝。袁绍这人也鬼得很,是拉上冀州牧韩馥一起去劝说刘虞的。那问题来了,袁绍为什么会想立刘虞做第二个皇帝呢?

原因有三个:

第一,袁绍想师出有名,自己立一个傀儡皇帝,这样好更好地对抗董卓把持的中央朝廷。而刘虞生性淳厚,没什么野心,袁绍觉得自己可以控制得了他。

第二,刘虞这人,是汉室宗亲,名望很高,而且安抚乌桓贡献很大,在北方影响力最大,袁绍最想利用他的号召力,乘机拉拢忠于汉室的势力。

第三,袁绍一直觊觎刘虞的地盘,尤其是他幽州境内的乌桓势力。刘虞把乌桓安抚得很好,甚至能一句话让胡人将叛军首领的人头快递过来,可以说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袁绍此番“讨好”刘虞,也正是有利用乌桓势力的打算。

不过立第二个皇帝,这也是有风险的,毕竟可能落下怂恿人篡位的口实。所以袁绍拉冀州牧韩馥,是为了分担风险。不仅如此,袁绍还想拉袁术、曹操等人,结果被拒绝了。更好玩的是,幽州牧刘虞本人也果断拒绝了,并且严正声明,他只认汉献帝为天下唯一的皇帝。袁绍可以说是碰了一鼻子灰。

各路军阀的反应说明的问题

首先先说说这件事的影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反董同盟”出现了分裂,一大堆野心家登场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分裂出两派,一派是袁绍、韩馥等人黄河流域偏北的军阀势力,一派是曹操、袁术等人黄河偏南地带的军阀势力。当然了一些较小或者较弱的军阀,比如陶谦、张杨、张邈、鲍信、刘岱、孔侑、孙坚、孔融、王匡、公孙瓒之流,主要是依附这这为首的几个人展开的。

而且虽然分成两派,各自的考量却不尽相同。

比如韩馥同意袁绍立第二个皇帝的主意,他主要是没什么主见,很容易做了袁绍的帮手。之后的事情也证明了韩馥的懦弱,被袁绍轻而易举地挤走了。

袁术反对,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本身对皇位是有野心的,而且他也很不服气他这个血缘上的亲哥哥、法律上的堂兄袁绍,自然不希望他占便宜。

曹操反对,跟孙坚反对的理由差不多,出发点是以汉室为主(至少当时是这个观点),如果立了两个皇帝,天下可能更乱。即便之后消灭了董卓,但汉献帝刘协跟刘虞之后该如何抉择,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争夺。当然了他们也意识到了袁绍的野心,自然不会同意袁绍去再立一个傀儡皇帝。

其他的小军阀,同意的,多数是依附袁绍的势力;反对的,大多是惧怕袁绍壮大,或者反对的真的存在大量忠于汉室的忠臣。

袁绍的这个想法,其实也从侧面反应出了袁绍今后的战略部署。袁绍不利用别人,偏偏利用刘虞,根本原因是想吞并幽州,占据险要的地盘,跟南方乃至中央朝廷抗衡,进一步夺取天下。而且他把注意力放在乌桓问题上,早就想利用乌桓势力了。之后不管是袁绍,还是他的儿子们,都极力地利用了乌桓的势力帮助自己争夺地盘。

袁绍打公孙瓒,也是借助乌桓势力,打着为刘虞报仇的名号。之后跟曹操争夺北方,乌桓势力也一直在协助袁绍。袁绍官渡之战战败后,袁尚、袁熙也借助乌桓势力,扰乱曹操的后方。对于袁绍的这个打算,我不置可否,但这种利用外族势力帮自己打天下的行为,确实是对自己很有利。不过缺点就是,让乌桓人形成了统一的组织,尤其是首领的领导能力越来越强,为后世的胡人入华问题造成一定影响。

袁术这一派的反对意见,说明了袁术的自己的问题。袁术野心不比袁绍小,虽然在这件事上体现不是很明显,但从他打荆州、徐州等一系列事件都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安分的。

曹操在这个事件上,其实也受袁绍影响很大。一方面曹操本人以及他的好友鲍信、张邈等人都认识到了袁绍的野心,反董消极,迟早会成为第二个董卓,所以便萌生出脱离袁绍的想法。另外一方面,曹操也看到了袁绍的注意力在占据山川险要上,却忽视了人的因素,有些愚蠢。所以甚至曹操在给袁绍的反对理由就有提到一点,说曹操他自己会任人唯贤,引导天下的人才归附他,帮助他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不管曹操是否出于真心,但在道德层面上,就比袁绍站得高。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人才,曹操也远远多于其他势力的原因。

所以在袁绍立第二个皇帝这件事上,各路军阀的反应,可以隐约看出他们之后的运势。只要不早死的话,反对的总会更有出息一些,反对坚决一点,也往往眼光会放的更远一些,成就霸业的概率更大一些。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做人还是做事,最好把持好底线,尤其是那些可能将你拉入道德至低点的事情,谨慎一点,能不做尽量不做。

(0)

相关推荐

  • 吕布为何最终没成事

    在三国里,谁第一谋士,谁第一皇帝,每个人的意见大概都有不同.但对于第一勇将几乎没有人有异议,就是吕布吕奉先.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英战吕布可谓深入人心,但抛开三国演义不谈.就真实的三国而言,吕布最终为 ...

  • 历史上最窝囊的军阀,手下谋杀他,他发现后却只知道哭

    历史上的军阀形形色色,有霸气外露的,有韬光养晦的,有英勇果断的,有窝囊废柴的. 但即使是再窝囊的军阀,如果发现手下人谋杀自己或者谋反,也是会杀无赦的. 不过,三国时期还真有一个军阀,比这还要窝囊.他就 ...

  • 精读系列第十三篇:东汉衰三国起之曹孙

    一.天下乱.军阀起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十四岁的刘辩继位,皇权的孱弱激化了东汉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之间的矛盾.外戚代表何进为壮大己方势力,同豪族士大夫合作,筹划消灭宦官.同时为震慑豪族,特招揽董卓 ...

  • 与曹操素无交情的董昭,为何会帮助曹操迎接汉献帝?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曹操作为中国北方最后的胜利者,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谈到曹操发迹的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那便是曹操将汉献帝迎往许昌,并因此获得了政治主动权. 而 ...

  • 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对后世有何影响,官渡在今天的哪里

    官渡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役,他的形成是由于北方军阀争夺中原的控制权而引发的,在公元189年董卓作乱的时候,中原及北方还有十几个军阀,等到官渡之战前,中原及北方只有袁绍和曹操两大军阀,战争就是 ...

  • 李渊打下长安后为何拥立杨侑为皇帝?因为他不想篡位

    公元617年底,经过长达半年的奋战,李渊终于带着全家老小攻下了长安.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李渊不仅没有称帝,还拥立杨广的儿子代王杨侑为皇帝. 为什么这样做?难道李渊冒着被族灭的风险,只是为了帮隋朝换一 ...

  • 幽州牧刘虞何许人也,袁绍为何定要拥立他做皇帝?

    幽州牧刘虞,为人信义,施政宽仁,爱抚百姓,甚得人望,是当时天下首屈一指的名士,也是威望最高的汉室宗亲.他在汉灵帝时就官拜太尉,其后又被加封大司马.太傅,都是三公级别的高官,位至人臣之极. 袁绍身为士族 ...

  • 汉朝历史人物——蜀汉后主刘禅(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

  • 汉朝历史人物——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是东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薛莹<汉纪>对他极力称赞,说他"及临万几,约身率礼,恭奉遗业,一以贯之,虽夏启,周成继体持统无以加焉".华峤<后汉书>一方面 ...

  • 三国历史人物——魏明帝曹叡(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qu ...

  • 三国历史人物——孙亮(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

    孙亮字子明,孙权的小儿子.孙权年岁已高,而孙亮是最小的儿子,故此对他特别疼爱.孙亮的姐姐全公主,曾经诬陷太子孙和及其母亲(大懿皇后),心中一直不安,因此想依赖孙权爱孙亮的心意,最终将他立为太子.因此多 ...

  • 晋朝历史人物——晋惠帝司马衷(西晋第二位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59年-307年),别名司马正度,是西晋第二位皇帝.晋司马衷当政后非常信任他的皇后贾南风.因此贾氏专权,甚至假造晋司马衷的诏书.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司马衷在洛 ...

  • 晋朝历史人物——慕容儁慕容俊(十六国时期前燕第二位皇帝)

    慕容儁(319年-360年),一名慕容俊,字宣英,小字贺赖跋,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 ,十六国时期前燕第二位皇帝.慕容儁即位时名义上仍为东晋的燕王,然而于352年正式 ...

  • 胡亥(秦朝第二位皇帝)

    胡亥 - 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 (一说嬴姓秦氏或赵姓秦氏 ),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