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书坊刊刻的古本“三国”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金陵万卷楼刊刻《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三国”版画作品中金陵派的代表之作。周曰校万卷楼是金陵一家有名的书肆,除这部《三国志演义》外,还刊刻过《国色天香》、《新刻全像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多部小说。
全书十二卷,二百四十节。绣像采用双面连式,附于书内,绘刻精工,署“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刻工魏少峰,其人生平不详,除此书外,尚刻有《新镌全像通俗演义续三国志传》。
在该刊本前,有一段周曰校的识语:“是书也,刻已数种,悉皆伪舛,茫昧鱼鲁,观者莫辨,予深憾焉。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里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如牖之启明,标之示准。”在这段识语中,周曰校将“节目有全像”,和圈点、音注、释义、考证等联系在一起,可见突出的是绣像对读者阅读图书的引导功能。
万卷楼刊本每节均配有绣像,且图均为双面连式,即两面的绣像合为一图,则绣像计二百四十幅四百八十面。绣像两侧均有十一字的联句,如“关云长独行千里”,联句为“忠义激昂独仗单刀归故主,英雄震撼肯辞千里恋新君”;“诸葛亮七擒孟获”,联句为“一扫蛮烟绝胜燕然重勒石,七擒洞主厮强沧海不扬波”。这些联句对读者理解书中情节以及欣赏绣像来说,均是有益的补充。
绣像充分体现了金陵版画的特点。金陵版画什么特点呢?正如周心慧先生所说的,“以人物为主体,饰物、背景绘刻则很简单。在手法上,擅用黑底阴刻,与阳刻线条结合,看上去层次分明,疏朗醒目。刀刻雄浑、厚重,给人以别具一格的享受,并明显可以看出建安派版画的影响,虽略嫌粗率,却不失简约、大方”。郑振铎先生则认为,早期金陵版画“刻工是奔放有力的,虽稍感粗豪,但究竟比起后期的‘纤弱’来要高明得多”。
纵观这套“三国”版画,的确令人赏心悦目,感受雄浑之美。如“凤仪亭布戏貂蝉”一幅,图中假山、亭榭、衣冠、发饰皆用阴刻,其余均系阳刻,二者结合在一起,颇有韵味。“诸葛亮博望烧屯”一幅,图中坐骑亦用阴刻,相较阳刻坐骑,又是另一番情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金陵版画擅于绘刻宏大的战争场面,常于烟尘滚滚处,绘制二三兵将半身之图,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