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松:我是如何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的?

01

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孩子成长的过程分为不同阶段,最初是婴儿期,孩子没办法跟人进行主动交流,这时的治疗是保护、喂养以及情感关注。

3岁到6岁的孩子是学龄前期,主要是依恋问题,涉及父母情感投入及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关注的相互作用,即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对孩子和家长都非常重要,不能处理好学龄前期孩子的依恋问题,孩子的行为、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以后的学习成绩都会受到影响。

6岁到12岁的孩子是学龄期,行为越来越社会化,这时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业和心理的进一步成长。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一样,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个基本思路是我们临床中对儿童和青少年必须要有的策略。

12岁到18岁是青少年阶段,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父母的成长要适合孩子的成长,类似拉锯的动作一样,一边用力,另一边要协助,是一来一往、一进一退、一合一歇的过程。从少年成长为成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不能成长,这个孩子在人格、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就会有很大问题,这时就需要家庭成员做出改变。

02

我们应该怎么做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

我们不能把孩子看成一个异常的、有问题的、有障碍的个体,而应该把孩子的问题看作整个亲子关系的问题。如此看来,家庭治疗在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就是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互动方法、父母怎样关注孩子、孩子怎样反应回馈给家长等。

做儿童青少年工作,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生物学模式,只根据病史做出诊断、检查精神状况、用药以及愈后康复,还需要考虑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气质特质、与人交往模式和高级情感活动发展等。现在有些6岁的孩子还不敢自己睡觉,晚上不敢一个人待着和上厕所等,这些问题都是个体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没有完全正常发展的表现。社会因素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很多孩子出现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严重的强迫障碍,跟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给他的要求以及老师给他的压力有很大关系,属于社会现象。

解决儿童青少年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心理治疗为辅助。药物治疗为基础,并不意味着忽略和削弱心理治疗的作用。例如,儿童青少年中非常常见的多动症,表面看起来是这样的表现: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受影响,但实际上却有生物学基础——多巴胺功能亢进、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下降、五羟色胺功能下降等。基于这样的理论和假设,孩子需要用药物治疗。因此,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药物作为基础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后,孩子的行为、症状和情绪问题都会改善,孩子的自身感受也会随之改善,比如,多动症孩子用了药物以后会集中注意力,减少小动作,能听清老师的讲课,讲课的老师也会感受到这个孩子变得安静,注意力也不那么糟糕了,身体也不再那么好动了。看到这些变化,老师就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在鼓励和表扬的基础上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改变,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改变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而这个认可促使孩子往更稳定、动作更好、注意力更集中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在药物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治疗。

03

如何判断孩子的正常成分和异常成分

另外,我们对孩子进行帮助时,无论是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还是家长,都会遇到一个普遍问题——如何判断孩子的正常成分和异常成分。如果不能判断正常成分,一定会将异常成分夸大;如果搞不清楚孩子的异常成分,那么孩子的正常成分也显示不出来。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语言需要发展、情绪需要丰富、行为需要完善,如此才能慢慢地走向社会。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是很重要的部分,要知道儿童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这个年龄段出现不同,这个不同会不会是一个问题。认识一个儿童的问题,首先要借助儿童发展的知识,查看儿童的正常发展水平,同时还要识别他们的异常行为。

那么,什么是异常?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看到小朋友的橡皮很漂亮,自己却没有,于是把它放在口袋里拿回家,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时孩子的意识还没有分化,不清楚所有权,不知道橡皮是你的还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把别人的东西放在口袋里是否合适;如果是6岁的孩子,意识已经分化,他知道橡皮的所有权,清楚自己是否可以拿回家。由此可见,3岁孩子跟 6岁孩子的行为判断标准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 3岁孩子把橡皮拿回家的行为是偷窃,因为不同年龄阶段行为发展的意义不同。因此,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正常,需要依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标准。

大家在学习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只看一本书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习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即异常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童精神病学,从这些领域可以学到孩子的异常行为标准。例如,4岁的孩子人来疯,家里来客人很开心,喜欢表现自己,说话、唱歌等,这是正常表现;到了6岁,孩子会有害羞感,不会表达自己,更不愿意在陌生人面前勉强表达,这导致孩子不主动迎接客人或见面打招呼,而是躲在房间里面,对 6岁的孩子来说,这也是正常的表现。

还有一些情况可判断行为的正常和异常。比如,孩子发脾气、小动作多、话多、玩网游和手游等,这些行为常被认为是异常,但这真的是所谓的问题、障碍和疾病吗?未必是这样。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玩手机、查看信息、聊天、发消息等,无论是坐公交还是走路,甚至开会间隙都在玩,这跟青少年玩手机和电脑没有区别,只要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这样的行为就是正常的。我们通常会把孩子的问题看得比较严重,认为这是网络成瘾,其实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们要从正常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另外,从异常角度判断哪些行为是正常的,要看《精神病学》等书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