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闻名中外。所以到了厦门,忽然看到火车站里相关广告,不禁怦然心动,最后选择了厦门铁旅的“土楼一日游”。据说,现存的福建客家土楼超过一万座。我们参观的仅仅是其中影响可能是最大,规模也最为壮观的一个景点中彼此相关联的四座。走进土楼,仰望那4层的土木结构的民居——应该相当于30年或者40年前的很多城市的居民楼高度的土木结构的建筑,感觉上比今天很多动辄数十层的高层建筑更高、更大。道理何在?因为内心不自觉地将建筑土楼的数十年前乃至数百年前的建筑与建筑技术联系起来了:须知,中国古建筑,尤其是非皇家、非塔类的民居极少能够达到这一高度的;而在那个时代,没有今天的起重机、汽车、搅拌机等工程机械,很大程度上是靠手拉肩扛一类的人力,建筑之复杂、之辛劳、之困难,可想而知。再听导游说,住在土楼中的家庭多达60余家,每家都是从上到下一到四层全归自己,可楼梯却是公用,其生活之不便同样是可想而知的:一楼是厨房,二楼是储藏室,三楼四楼是卧室,一天之中上上下下该有多少来回,又该有多麻烦!此外,土楼的窗户很小,整个建筑又是呈环绕式的封闭状态,所以,通风透气存在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来了:此地的客家人为什么辛辛苦苦盖建这样的,其实就生活来说并不方便、更不能说舒适的土楼?这应该与他们宋元时期为避战乱,从河南洛阳迁徙至此的原因有关:既然千里迢迢跑到这交通不便的大山里来了,自然不愿才脱虎口,又遇豺狼——这里虽然远离战场,但土匪之人的袭扰还是让人颇为烦心的,所以,他们要将居住之地建成不易攻破的堡垒。而为了安全,他们是可以牺牲其它的。并且在我们国家不少地方,类似于客家人的这种移民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我就曾听我父母说,他们祖上原居苏州,是太平天国时期,逃难而到江北的。所以,“惹不起,躲得起”可以说是汉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当然,能够证明汉民族“天生胆小”,在可能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逃避,而不是正视,更不是对抗的,与福建客家土楼相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众所周知的万里长城。我们因此能不能说,可能的情况下,把自己封闭起来,只有这样才觉得安全,这应该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或者说是共同的文化心理?我们的老祖宗是这样,那么,在今天,是不是还有人这样想与这样做?在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今天,中国社会依然面临着许多需要跨越的障碍和沟壑。或许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但这并不等于说,举世都没有解决方案或者说可资借鉴的方案。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深度研究的成果,是全人类、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在我们充分研究和吸收乃至实践的同时,其它国家、其它民族也在研究和利用,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说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可能让全世界的人羡慕。因此,对于一切有利民生有利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成果,我们能不能大胆拿来,洋为中用?并且,既然汽车、飞机、电视、电脑、手机我们可以拿来,市场经济也可以拿来,马克思主义可以拿来,那么,其它只要对我们的发展有益的东西又有什么不能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