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每天读国学 08-11 19:07
中国作为一个衣冠古国,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服饰一向密不可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特点,人们的穿着也有不同的特点。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的时代,随着王朝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穿着发生了与汉朝不同的改变,在遗俗汉朝服装的同时在穿着特点上又有着不一样的特点。
一、“魏晋风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思想界呈现出儒道佛三家相互对抗又相互融合的情景。“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流行服饰。以宽衣大袖为时尚。魏晋的名士们多着内光着身子,外着宽大外衣,或外衣内穿着一件类似于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南北朝邓县画像砖
二、冠帽特色
魏晋时期的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和小“平上帻”或称“小冠”。其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在这种冠帻上加上笼巾,即成“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因为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三、男女穿着
男子
魏晋时期男子穿着以长衫为尚。衫与袍区别在于衫为宽大敞袖,而袍有祛。《释名·释衣服》称:“衫,衣无袖端也。”指的就是袍与衫的区别所在。“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朝服饰。底层劳动者虽也是以宽衣敞袖为尚,只是下地干活时,仍是短衣长裤,下缠裹腿。同时还流行裤褶,晋朝崔豹《古今注》云:“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裤褶之名起于汉末,但此时的裤褶之制已非汉末的式样,其形制比以往汉式上衣窄小,长至膝部;裤管宽松,长至足部。《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这种服饰汉魏之际主要是在军队中穿着。该服经南北几次交流融和形成,魏晋之后,被广泛用于民间,也成为了汉族的普通常服和便服。
女子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以衫,袄,襦,裙,深衣等为日常所服。同时在妇女中也流行一种杂裾垂髾服,男子不穿的深衣在妇女中流行并有所发展。将下摆裁剪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称髾。围裳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走起路来,随风飘舞,故有“华带飞髾”的形容。同时还流行一种名为“帔”的衣物。其始于晋代,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简文帝“散诞披红帔,生情约新黄”一诗描写了女子披戴后的形象。
四、民族融合所带来的服饰变化
魏晋南北朝之际,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以及北方人民的大量南下,中原和南方的服饰都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深刻影响,当时除裤褶之外,广泛穿着的还有裲裆,也是从北方传来。
所谓裲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背部挡住心胸部。其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裲裆虽为男子服饰,但妇女也可以穿着,只是妇女在初起多穿在外衣的里边当做内衣穿,以后又穿在交领衫袄外,这种穿法在今天的女子服饰中仍可见到,是裲裆穿法在今天服饰中的延续和残留,只不过今天穿的不是裲裆,而是坎肩的形制。
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互相取长补短,以图其新,不仅兼有广、狭两种形式,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上衣紧身、窄袖,下裳宽大博广,被东晋学者干宝在《晋记》中称其为“上俭下丰”。另外,如北齐妇女戴用的幂、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至后代。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融合,社会大动乱的时代,其服饰文化与思想文化一样也起着承上启下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得到一些至今也保留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