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么学语文?

去年高考后,有位同学给我发信息,说:“老师,感觉现在高考题开启坑人模式了,文字量加大不说,选的材料和问的方式都‘不太正常”。

不得不说,从学生角度看,还真是如此。

比如高考试卷字数增加,以全国高考语文1卷为例,2016年试卷总字数是7063字,2017年是7870字,2018年是8994字,2019年9451字,逐年增长。

而且材料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实用类文本改为非连续性复合文本形式,语言文字运用题把原来单独考的成语、病句、推断补写等题放在一个文段里考。其实题目考查侧重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文学类阅读由原来的重理解,改为重鉴赏,常问“这样处理”“这样写”的好处或效果。题目设置也在发生变化,小切口,重能力,如果“背套路”“套模板”,会适得其反。

我们之所以感觉高考题目“坑人”,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语文学习认识里。如今,高考的命题变了,开始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对我们的要求也变了,只是能“解题”不行,还要能够“解风情”“解决问题”,只会“做题”不行,还要会“做人”“做事情”;国家选拔的筛子换了,要把“盛知识的容器”和“解题机器”筛下去,要把真正具有学科思维能力及核心素养的人筛出来。

有的学生不适应这种变化,只是注重笨方法(刷题),或者只是相信技巧(背答题模板),就会得不到分,所以导致高考语文分数的差距很大,最经典的例子我在前面微课里讲过的,两个同学的各科成绩差不多,但高考语文一科就差了37分(一个91,一个128)。

与此同时,时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语文学习。海量信息,应接不暇;反转新闻,不辨真假;“读图”“听书”“碎片化阅读”成为我们绕不过去的常态。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我们学语文,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从我本人来说,更相信坚持,相信死磕精神,坚持读书、写日记,哪怕是刷题,只要不停地做这些事,最后绝不会学不好。要坚持,每天吃饭,我们终于长成了今天一米七一米八这个样子,你不能说我一天猛吃一顿,希望第二天早上长一大截。学好语文绝不是没有办法,但有的同学太急了。我们常常会夸大一个月努力的效果,但常常会低估一年的点滴收获。不要太相信技巧,关键在于行动,不能说技巧一点用都没有,但技巧一定要建立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还是以吃饭为例,你需要营养,只有自己来吃,只听别人讲很多增加营养的技巧,当然是不会有收获的。

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能够“得其意忘其形”,简单说,语文学习能力的“宗”和“意”无非是两个方面:正确理解别人的意思,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前者表现为“听”和“读”,是输入;后者表现为“说”和“写”,是输出。前者需要敏感度,后者需要熟练度。

(一)敏感度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最关键的往往不是说的内容,而是说的意图——谁说的?什么情况下说的?对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一个“死”字,在生物学科里,要么是脑死亡,要么是心脏死亡,但在语文里就不能这么死心眼儿地理解,也许是“吓死我了”的夸张表达,也许是“你个死人”的甜蜜嗔怪。

同样一句话“明天就星期天了”,丈夫说意思是“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妻子说意思是“你要帮我做家务”,小孩子说意思是“你们要带我到游乐场玩”。所以人们常说“听话要听音”,所谓的“音”,就是意图和目的。大家看非常复杂。

比如鲁提辖打死了郑屠后说“这厮诈死”。我们就要考虑:从场景上看,他是在发现打死了人时说的;从对象上说,他是对周围观众说的,如果周围都是鲁提辖的同伙,他就不这样说了;从意图上说,他是要掩饰一个真相。

衡量“输入”能力的标准就是敏感度。所谓阅读策略,就是正确理解文本意思的能力;所谓语文学习和情商有关,首先表现为能不能正确理解别人语言的意思。这要求我们要能担任“六种身份”。

1做“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能判断词语表意上的不同,能区分“您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茶馆》)中两个“意思”的不同意思。

2做“敏感的诗人”

能品味语言的审美趣味,能区分“火烧锅”和“蓝色的火苗轻舔锅底”的差异。语文学习不能只有识记和理解,还有感受。

3做“优秀的侦探”

能判断语言的深层含义,从“春雨贵如油”里不仅能看出春雨贵、油贵,还能看出春雨少、春雨重要。

4做“老司机”

能预判语言的走向,从“张三呀,人是个好人”预判出后面的内容可能不是表扬张三的。

5做“耐心的淘金者”

能区分一段话中的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干扰信息。班主任找你谈话,能听出来“你最近整体表现还不错”是次要信息,“但是……”才是重要信息。

6“高精度的CT机”

能通过X光片眼,看到一篇文章的骨架、骨髓、关节连接处,整体上把握阅读内容。

有了这个能力,做高考题阅读题就不成问题。我们来看高考卷上一段材料。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第一题材料第一段)

大家可以试一下,看自己能不能迅速判断出来这段话主要讲什么。你可以先看句号,看出这段有两个句子,显然前一句众所周知,是导入,后一句才是正题。后一句中间又有个分号,显然,分号前后的句子地位不对称,前面为次,后面为主。于是我们就能判断了,这段话主要讲“诸子之学绵延至今”。有了这样的习惯,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有个高考作文材料是作家冯骥才说的两句话:“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我们在审这个作文题时,首先要能够判断分号前后的这两句话是不对称的,重点是后一句,前一句是为了引出后一句。就像“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两个俗语的表达侧重点,都在后面半句一样。

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敏感度呢?要靠多阅读。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重视阅读

读书不要想得高大上,就是增加词汇量,一个人拥有的词语量,表明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语言达不到的地方,就是思维的无知。一个杯子,在男人眼里是酒杯,在一个女人眼里可能是插花瓶,在一个孩子眼里可能是玩具,在一个法官眼里,可能是凶器。如果你只有一个杯子的概念,你对世界的理解就是单一的。有了阅读,就有了大量的原始的积累,以后就会越来越轻松。

2有所选择

不能只读轻松文字,还要阅读经典,轻松的文字只是获取信息,而不是提高理解力;不能只读一个作家的,要博采众长;不能只读文学类,还要读点哲学、经济学,换个角度看世界,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3动笔阅读

三种方式:一个是圈划精彩处、疑惑处、共鸣处;一个是列框架,就是尝试给读的书或文,列个提纲;第三个,读完和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或者写读书笔记,作些点评。分享后,阅读才算完成。

4读成系列

比如读鲁迅小说,就把他的三本小说集都读读,把相关年份的杂文、散文也读读,甚至这一时期相关作家的也读读,这样才比较容易有收获。这就是学习的“记地图”理论。打个比方,以前的出租车司机能熟练记住一个城市的路,绝不是把城市分成几个区,然后再分成几条路来背诵,而是先沿一条路,把所有这路上的交叉口记住,然后再沿交叉口转向另一条路,再记交叉口,从而织成一张网,记成体系。读书也是这道理,现在倡导读整本书阅读,任务群阅读,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5大声朗读

现在大家太忽视朗读了。很多作品反复吟诵、朗读,效果才好,语感的形成,审美能力的形成,理解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而且均非一朝一夕之力,反复朗读,方能久久为功。

6经常抄读

对于文言文类,或其他理论性较强的书,可以尝试抄读,学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那种语言进行思考,抄读是走进一种语言思维的很好的方式。

(二)熟练度

衡量“输出”能力的标准就是熟练度。我们要认识到,说话和写作是“技能性活动”,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我们不要太相信所谓的写作技巧,还是要多用笨方法, 常写、多写、坚持写、写完反复修改,直至找到“巅峰体验”。只有写,才会写,没有更好的办法。再优秀的教练也不可能在草坪上把我们教会游泳,只有下水,不下水,谈任何游泳技巧都是可笑的。“下笔万言”定是无数次练习修成的语言的“正果”,“文思泉涌”无非无数次练习铸就的思维的“超链接”。

除了多写外,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提高我们写作的“熟练度”。

1设定写作对象

近年来,高考作文已经由“表达作文”,向“交际作文”转变。表达作文,就是“我要说”,不知谁看,我只管展示自己,实质上是一种“假写作”。交际作文,就是“向谁说”,要有一个明确的写作对象,我们必须考虑到对象的特点、体验等,从而选取最适合他的写作方式。所谓“不熟练”,常常是因为没有设定“假想对象”,导致写作没有针对性,没有“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自然不熟练。我常想,如果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只练书信一种文体,我们一定会写得更熟练,写作水平一定会更高。

2关注写作情境

写作文一定要考虑在什么情况下写作,针对什么情况写作,把写作置于生活这个“参照系”里,打通写作与生活的“任督二脉”。这样,我们才更有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更有随时随地的写作意识,才会更关注生活中的写作现象,使写作活动多样化,才会写得“熟练”。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关注每一个写作情境,在写作中对生活进行思考,才更能培养我们科学思维,使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态度,让我们在写作中“想得更熟练”。另外,关注写作情境,对于我们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的习惯的养成无疑也是非常有益的。

3明确写作任务

那种为文造情、为理拉事,空话假话套话堆砌的“中国式考试化写作”的现象之所以非常普遍,主要是因为写作没有明确的任务,不知道为什么而写, 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如果每次写作文,我们都能够明确写作任务,是劝说,还是评价,是倡导,还是表明立场,写完后,就可以评价自己作文有没有“完成任务”,写作熟练度就会不断提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题已经开始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让爱阅读、爱写作、具有语文素养的同学得高分;拒绝套路,反对模板,让投机取巧者吃亏,让短视者被坑,让“临时抱佛脚”的人感觉不到慈悲。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上,还要回到学语文的本源上,踏实,求真,培养敏感度、熟练度,提高“输入”“输出”能力。

概括说一下,学好高中语文主要有两点:一个是要趁早;另外一个是要重视阅读、整理和记录。语文也是讲信用的学科,不管是哪种方式,你只要多花时间,就一定会慢慢提高。

每天学一点,就一定会有收获。我近几年,每天都录微课,虽然每节课只有10分钟,但现在已经录了将近1000节了,我感觉自己收获巨大,除了语文水平有提高,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都很强烈。

注:本文分两次发表于《语文报·高中版》2019年第22期、23期,与报登内容不完全一致。图片为《语文报》编辑杨森老师拍摄,部分内容受合肥七中语文教师刘孝峰讲座启发,一并感谢。

(0)

相关推荐

  • 【教育读书】“高考作文”是一种内伤的痛

    [教育读书]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崇敏家庭关系学校校长 詹大年     每年高考的语文考试结束,"高考作文"立即成为热点.     第一时间兴奋的"押"正作文题 ...

  • 高考语文,其实就是考阅读与写作

    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其实很简单.所有的考点总结一句话来说,其实就是阅读与写作两部分. 这从高考语文试卷分数分布上就可以看出来.首先,高考总分150分,而大作文就有60分,再加上语言文字应用20分,就 ...

  • 古诗与地理的完美结合,学地理的同时也可以学语文哦

    古诗词与气候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 ...

  • 跟着大师丰子恺学语文,学写作

    #教育头条# 作家丰子恺所作的一篇意味深长.说理隽永的散文.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 ...

  • 跟着大师莫言学语文,学写作

    #教育头条# 莫言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本文最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对景物的描写以及在这种景物中叙述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 ...

  • 跟着大师周作人学语文,学写作

    #教育头条# 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的散文作品. 一 选自<雨天的书>,作于1925年4月. 古人有言:"以鸟鸣春."现在已过了春分,正是鸟声的时节了,但我觉得不大能够听 ...

  • 跟着大师薛渔思学语文,学写作

    #教育头条# 唐传奇名篇,选自<太平广记>卷二八六之<河东记>,作者薛渔思,生平不详. 唐汴州西有板桥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从来.寡(guǎ,丧夫)居,年三十余,无男女,亦无 ...

  • 怎样学语文?听听语文老师的说法,兼书目推荐

    上周,我们的学习群接着讨论了语文学习.先是家长们从自己辅导孩子的情况来聊如何语文学习,后来又加入了语文老师来讨论.在此先感谢珊珊老师,以及两宝妈,还有其他的朋友们. 我稍微整理了一下大家的内容,最最关 ...

  • 学语文就是要“死记硬背”!两位特级教师的观点惊人相似

    都什么年代了?你居然还在提倡"死记硬背"?这是当今教育的大忌呀!而近日,国内语文界两位从教数十年的著名特级教师却不约而同地提出同一个观点:学语文,就是要记!要背! 很多人都说在互联 ...

  • 叶圣陶《怎样学语文》阅读笔记

    叶圣陶是大教育家.大文学家,他写的<怎样学语文>对于家长来说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理解这本书,就能够解决我们语文学习中的大部分困惑,.比如为什么我们学语文不学语法.学英语要学语法:为什么某年 ...

  • 由语文高考题倒推从小应该怎么学语文

    前言 溜爸前言: 咖啡姐的大作又来啦! 应溜爸的邀请,咖啡姐前期写过三篇大作: 成都海归律师鸡娃十条心得(可戳) 成都海归律师再度分享鸡娃心得(可戳) 从小爱读书(可戳) 引起众多读者的葱白和仰视. ...

  • 【教育干货】如果您不会辅导孩子学语文,建...

    建议从以下四点入手: 1.语文是个啥.语文就是个一边输入一边输出的课程,家长的思路要开阔,否则孩子语文越学越吃力.输入不仅仅指在学校上课和回家写作业,平时看书.周末上辅导班.听故事.旅游等等,都是输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