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四书五经就能“中状元”?这些清朝科举“真题”,你能答出几道?

大家好,我们的信爷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读者们,关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从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在教育和人才选拔之路比较蜿蜒曲折。比如秦代的战功进爵、汉代的察举制和皇帝征召、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之后就有了科举制。其实这些制度有利有弊,统治者出于的目的不同,选拔人才的侧重点也就会随之产生变化。不过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要数“科举制”了。科举制就像是一个梯子,即便是最下层的贫苦百姓也有一定的可能沿着这个梯子往上爬,实现阶层的跃迁。

“科举制”是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叫殿试。通过考试则为进士,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那时想考个状元,也是相当难的事情。

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前,满洲贵族从来没有实行过科举制度。努尔哈赤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正说明他对明朝读书人的厌恶和痛恨。皇太极即位后,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便开始了重视知识分子。当年就有两百多名读书人通过考试解除了奴隶身份。这是清朝统治者用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开端。有人说,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后来就被称为八股取士,学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会写八股文,人都学傻了。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就是清朝。当时科举规制最完备,实施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

不过这科举考试的试题真的是对外面的世界充耳不闻吗?咱们就能来看一看清朝其中一次科举考试的会试“真题”。第一场史论(其实这场共有5题,篇幅原因小编就选择其中两题,下面几场同样只摘取部分试题):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纵横古今中外事实,观点,论证,所以才叫史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