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肥市价格大盘点,后市如何演绎?

转眼间,2021年已经过去大半,上半年,肥料价格一路飙升,从基层反馈的信息来看,肥料涨价直接影响到了今年农民春耕备肥的积极性,市场强烈呼吁肥料价格回归理性。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提醒部分重点化肥企业有序经营,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或捏造、散布涨价信息。行情至此,8月来到秋季肥发运旺季,一起来看看肥料市场走势将有何变化?

复合肥:观望气氛浓,稳中向下整理

近期,复合肥价格波动不大,由于当前原料价格下滑,复合肥成本有所降低,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复合肥企业多以稳价为主,开工率仍维持低位,复合肥企业整体开工率为36.48%,低于往年同期。尽管复合肥企业报盘多暂稳,但经销商对于高价持谨慎态度,担心后续价格出现下滑,所以备货积极性有所降低,新单成交较少,局部成交灵活商谈,货源相对紧张。

复合肥价格波动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煤炭和天然气等原料价格波动,带动复合肥成本变化;第二,市场开工率情况,这关乎着企业现货库存水平,供应情况直接影响肥料价格;第三,市场需求情况,出口数量增加,会导致国内供需紧张;还有环保限产、国内疫情等也影响着复合肥价格。

价格方面:复合肥作为二次加工产品,虽然原料处于下滑通道,但原料传导需要时间,目前复合肥以挺价为主。45%氯基复合肥整体以小幅上涨,每吨涨了100元左右。(15-15-15)氯基复合肥厂出厂报价在3000-3100元/吨左右;国内部分地区45%氯基高氮/高磷小麦肥(如25-14-6/18-22-5)出厂报价为3050-3200元/吨左右。

后市展望:秋季铺货推进缓慢,下游观望情绪较浓,新单成交总体偏弱,随着秋季种植用肥高峰期到来,秋季果树追肥需求增加,再加上10月份小麦开始大面积播种,预计9月份复合肥厂家开工率会提高。当前各方继续等待进一步引导,湖北、江苏、山东等区域工厂开工较往年有所延迟,东北地区部分复合肥企业仅计息收款或不定价预收,具体价格暂未出台,业内对后市多不看好,短时继续关注原料走势,预计短线复合肥延续稳中向下整理,今年冬储市场或将延后启动。

尿素:跌宕起伏,或将先抑后扬

今年上半年,尿素市场经历了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价格高涨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印度的5次大小颗粒尿素采购招标以及尿素价格高涨后面临的政策调控等事件,尿素市场对每一个事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价格的变化:今年上半年,国内尿素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整体呈上行走势。

尿素价格高涨原因:一是原料煤炭、天然气价格大涨为尿素提供成本支撑。二是全球粮食作物价格上涨带动种植收益提升,化肥需求增速明显改善,叠加供给端由于过去几年全球氮肥、磷肥产能增速较低,以及疫情影响下海外装置开工率不足等,全球化肥供需偏紧。三是由于尿素价格较高,贸易商不敢大量囤货,多选择快进快出,整体社会库存处于低位,所以当需求来临或供应减少的时候,市场反应敏感,容易出现货紧价扬的局面。四是尿素大量出口加剧国内国内供应紧张形势,助推尿素价格上涨。

除了今年,2008年和2011-2012年尿素市场也出现过景气的行情,今年价格上涨和前两轮上涨也有相似的原因。种植收益的提升刺激了作物种植面积和肥料需求的增长,玉米等作物价格的上涨顺利向肥料传导。成本方面2008年无烟煤、天然气及合成氨等氮肥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也是化肥涨价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进入8月后,随着北半球陆续进入农需淡季以及今年印度雨季需求的正常化,国内尿素在淡季出口没有继续出现超预期增长。相应地随着最近一个月尿素出口需求转弱,国内尿素价格也在转弱,幅度大于同期国际价格的跌幅,当前尿素供需格局逐步转向宽松,8月下旬情况还在继续恶化。今年已经有几套新增产能释放,虽然新增产能不一定及时落地,但已经给市场情绪带来弱化压力。

同时,尿素需求的支撑力度也在减弱。国内农业尿素消费的高峰即将结束,8月份印度国际尿素招标因印度当地公司资金问题而有所延迟。在此之前,国内市场原本对本轮印标的到来存在较高预期,同时寄希望于此次印标消息能给国内尿素价格带来止跌企稳的迹象。但随着印标推迟的消息传来,国内尿素市场悲观情绪进一步蔓延,价格的下滑幅度也进入加速阶段。即使后期尿素出口需求旺盛,随着国家保供稳价措施持续见效,国资委及发改委也在持续关注农资商品价格,稳价保供的方针指引下,尿素价格走势预计逐步趋缓,整体或呈区间震荡态势。

今年下半年国内尿素行情或先抑后扬,“抑”受全年刚需淡季,行情需要经过理性回调;“扬”则需要关注四季度情况,四季度尿素供给端面临天然气传统限气周期、环保督察等支撑,需求端存在农业追肥、化肥淡储等支撑,届时尿素基本面或将有所好转,价格也可能会出现止跌企稳甚至回升的趋势。

磷铵:稳价为主,或将迎来旺季

近几年,磷矿石的价格在300-600元/吨之间波动,2018年年末受环保政策高压影响,磷矿石主要产区开始限产,磷矿石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年初开始,磷肥行业需求反弹,呈现“淡季不淡”的行情,磷矿石再次出现供需紧张的局面,带动磷矿石价格快速上行。截至7月底,湖北磷矿石价格相较年初上涨约44%。

上半年,磷酸一铵与磷酸二铵价格均出现大幅上行,上游市场方面硫磺、合成氨的大涨带动成本不断上行,库存低位导致的货紧价扬趋势明显,国际需求的带动使得出口价格再创新高,各种方面利好因素交织推动磷肥价格不断上行,从年初的调涨到春季需求淡季的平淡再到夏季市场的再次冲高,一铵与二铵半年内涨幅均在千元左右。

据统计,年初时湖北地区55粉一铵主流出厂报价在2050元/吨左右,64颗粒二铵主流出厂报价在2420元/吨左右,至6月底时,价格分别涨至3100元/吨以及3400元/吨,涨幅均在千元左右。

年初时一铵稳中小涨,主要受到下游市场的影响,部分复合肥厂家进行春节前备货,需求增加,且成本方面不断上行支撑。年后国际需求不断,国内方面成本不断上行支撑,下游新单陆续补货,厂家待发量持续增加,且库存维持相对低位,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不断上行。

带动价格上行因素:第一,成本大幅上行。长江港颗粒硫磺价格由年初950元/吨涨至1600元/吨,涨幅达68.42%,河南地区冶炼酸价格上涨280/290元/吨,湖北磷矿石也有超100的涨幅,一铵整体成本上涨700/753元/吨,二铵整体成本上涨634/663.4元/吨;第二,市场供应偏紧。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一铵整体开工率维持在55%-66%左右,二铵整体开工率维持在54%-68%左右,年初时开工相对较高,但后期开工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且因去年国内受到疫情的影响,磷铵库存整体低位,市场供应偏紧;第三,国际价格拉动。1-5月磷酸一铵累计出口数量约为131.36万吨,同比增长30.58%,1-5月磷酸二铵累计出口数量约为228.36万吨,同比增长54.44%,出口量较去年相比的增长显示了国际需求旺盛,一铵与二铵出口离岸价均有大幅上行。

下半年展望:夏季备肥市场结束,一铵下游厂家多按需补货,新单交投信息有限,但受到供应偏紧以及前期下游备货影响,目前厂家多有1-2个月的待发量,出货暂无压力,二铵近期国内需求持续清淡,而国际市场方面需求良好,印巴等国家进口拉动下,二铵出口价格上行,带动国内价格,且因目前出口价格的高位,有业者猜测后期国内可能会对二铵征收出口税,或将进一步拉涨二铵价格。短期来看,一铵二铵待发支撑下应以稳价为主,长久一点看,国内秋季备肥市场即将开始,国内需求或将迎来旺季,且成本方面支撑高位,后市金九银十的局面或将进一步拉涨原料价格。11月份冬储市场到来,下游备肥需求或将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磷肥市场下半年或以向好趋势发展,价格上仍有上行空间。

钾肥:弱势暂稳,难有转变

据调查,今年以来,我国钾肥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带动价格大幅提升。今年2月份以后,在全球经济复苏、粮食价格大涨、供应异常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国际钾肥市场涨势凶猛。截至7月底,巴西大颗粒钾肥到货价直线攀升至650美元/吨,给国内市场带来一定支撑。同期,在国内供应减少、库存降到历史低位的背景下,国内氯化钾价格最高时超过4200元/吨,达到10年新高。
钾肥是国内目前唯一不能自给的肥料品种,其价格变化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从全球整体供应来看,全球钾肥长期供大于求的态势已经发生逆转,所以今年全球钾肥市场仍将维持供不应求、价格高位的态势。预测今年的钾肥总供应量将不会减少太多或者是与去年基本持平。
从国内来看,目前青海盐湖氯化钾装置运行正常,氯化钾仍延续前期报价,60%粉、晶第一到站报价3270元/吨。山东省一位复合肥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因前期各地贸易商报价偏高,随着市场逐渐恢复,氯化钾市场价格有所下调。
截止日前,氯化钾市场价格继续走低,进口钾市场悲观情绪相对浓厚,下游工厂采购并不积极,因此市场部分贸易商开始低价抛售,价格持续走低,且仍有部分区域将继续下行。国产钾方面,盐湖股份氯化钾装置运行正常,60%粉、晶第一到站报价3270元/吨。青海当地小厂57%粉出厂价在2850元/吨左右,进口钾方面,港口62%白钾报价4050元/吨,港口60%红钾报价3850元/吨。
国内硫酸钾市场保持弱势暂稳的局面,厂家报价暂时未有明显的调整,价格波动不大,市场流通一般,加工型硫酸钾方面,企业装置开工率较低,货源产出量有限,且出货速度较为缓慢,下游工厂接受度相对一般,市场可流通的货源不足。50%粉曼海姆硫酸钾出厂价在4400元/吨左右。50%粒曼海姆硫酸钾出厂价在4550元/吨左右,实际成交不同区域略有差异,青海水盐体系硫酸钾,50%粉到站价在4100元/吨。
后期来看,我国下半年钾肥整体供应仍将偏紧,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还会维持高位,但过高的价格会抑制需求增长,预计下半年市场将维稳。今后则要重点关注钾肥进口量和大合同进展。预计国内钾肥市场后市仍在下游需求偏淡,市场货源流通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供需矛盾突出,短期难有转变的迹象,钾肥无强有力的利好支撑。

作者:《北方农资》传媒 编辑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