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姓氏的传统家教,有点厉害。

品读裴氏诗词,当是一件雅事

——序《中华裴氏诗词汇编》

黄亚洲

这部诗词汇编林林总总,集了大成,确实不太好编,却又编得如此精到细密,不消说编者是花了大功夫的,编者是极有情怀的。
裴氏,在中国姓氏中是一个有着别样意义的姓。显然,编者的出发点,也在蕴含于其中的深厚的政治与文化内涵。这里面,道理很深。就我本人而言,由于我外婆姓裴,所以我也自认为我的血液中有着裴家的因子,亦可怀敬畏与感恩之心,在这部《中华裴氏诗词汇编》中着墨一二。
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无二裴”。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发源于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源于周秦,显于汉魏,盛于隋唐,延及明清,在上下27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实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尤在魏晋隋唐时期,裴氏领袖中原世族,以其文治武功,出入帝都宫阙,驰骋边疆沙场,尽展一代高门之风采,真是光耀得不得了。
历代的文人硕士与社会名流,争相与裴氏接交。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他们馈诗赠文,借以抒发对裴氏杰出人物的崇敬和褒誉之情,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文学瑰宝和历史佳话。
因此,编纂这些诗词,研究这些诗词,就是探究历史文化现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我们在这里会发现许多的历史精彩。
这部汇编,共收录了从魏晋南北朝至近代名人与裴氏家族人物或酬、或仰、或颂诗作544人,1203首。应该说,从名人数量看,从裴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来看,都可谓空前绝后。
尤其珍贵的是,南朝梁元帝萧绎(1首)、唐朝唐文宗李昂(1首)、宋朝宋真宗赵恒(2首)、明朝明太祖朱元璋(1首)、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20首)等等历代帝王,都有为裴氏家族或人物写下溢美之词。
再诸如唐代的白居易、李白、王维、杜甫、韩愈、孟浩然,宋代梅尧臣、杨万里、王安石、秦观、黄庭坚,元代的耶律楚材、元好问、马致远,明朝的杨慎、董其昌、吴承恩、薛瑄,清朝的康有为、曾国藩、李鸿章、杨深秀等等,也都与裴氏家族人物有交往的诗作。
真个群星璀璨,蔚为大观!
这部汇编,还收录有裴氏家族唐代与日本诗人酬答18首。这些诗词作品,于今读来,依然能体味到情感交流的真挚和跨越时空的文学魅力。
当然,裴氏家族的诗人诗作,也在这部汇编的收录之内,收录有裴氏家族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诗词人物89人,诗作有480余首。代表人物,有唐代的裴度、裴迪、裴说、裴夷直,明代的裴纶、裴应章,清代的裴维侒、裴率度、裴景福。从中,明显可以看出,裴氏家族代有才人,以“推诚为先、强学立身”的文采风流,也贯穿其家族儒学传家的优良传统之中。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灵独白。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或空灵,或思民生疾苦,或抒豪情逸致,品读这些句子,我们品的是浓缩的历史画卷,品的是深厚的文化血脉,品的是恢弘的裴氏家族,品的是优秀的家风力量。
或花间,或灯下,香茗一壶,细细品吧。
确实,这些精美与难得的诗词,给了中国的家族文化以一个全新的境界。
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诗词与国家政治教化密切相连。两千多年前,《诗经》就以风、雅、颂三种体裁评价政治。“风”是沟通上下,“雅”是探讨得失,“颂”是弘扬美德,这些都与国家政治高度相关。书中作品都是所有作者对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或外化,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帝王给臣子写诗,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的,也可谓凤毛麟角。但在这部汇编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南朝梁元帝开始,历朝都有帝王给裴氏人物题写的诗词,可见其家族分量。

唐文宗李昂为四朝元老裴度的题诗《上巳日赐裴度》: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寥寥数语,感情真挚,体现了君臣关怀之情和对时局的哀伤。晚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经常与群臣饮宴酬唱,诗文赠答,成为他自我炫耀、笼络群臣的手段之一。他在《秋日钟山赓裴植韵》中写到:倚苍罗列数奇峰,岩谷云生万态容。或尔有时楼阁见,分明一体广寒宫。清代乾隆皇帝在20首诗中都提及裴氏家族的人物和贡献,他在《燕肃春山图》一诗中写到:“可望春山万景赅,高人策杖共徘徊。恰如摩诘尺鱼寄,招得关中裴迪来。”表达了他对裴迪的仰慕之情。

那位被誉为唐朝“中兴贤相”的裴度,与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交往更非一般。韩愈曾随裴度一起平定淮西,二人唱和之作《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奉和》诗中,高度赞扬了裴度平淮西的功绩:“南伐旋师太华东,天书夜到册元功。将军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在洛阳,裴度与白居易是近邻也是至交。裴度70岁时,被朝廷重新起用,官拜北都留守。白居易作诗给予高度评价:“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休明值尧舜,勋业过萧曹。始擅文三捷,终兼武六韬。动人名赫赫,忧国意忉忉。 荡蔡擒封豕,平齐斩巨鳌。两河收土宇,四海定波涛。”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怀,以及对名相裴度忠贞报国的赞誉,令人动容。
其二,诗词是社会整合互动的特殊纽带。
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骨干,又吸纳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思想流派,形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裴氏家族以“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家风家训来维护家族的发展和繁荣。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从城市到乡间,文人雅士以诗会友、唱和酬答,用文化而非利益为纽带实现社会的整合与互动,促进了家族与社会的人文发展。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为怀念远在益州做官的好友裴录事而写道:“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停酒变霜露,对酒怀故朋”,表达了他诚挚无思友之情。诗仙李白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也满怀深情地写道:“思君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可见他们之间友情的深厚。王维的《赠裴迪》则是这样写:“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王维和裴迪两人志趣相投,潜心山水,成就了一段史上佳话。宋代那位苏东坡,在我们杭州任太守之时,也曾这样写诗赠好友裴维甫:“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輓去舟……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生动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说到这里,也得提一提中外的诗词交流。唐时,日本非常仰慕中国文化,不断遣使来中国学习,于是裴氏家族与日本的一些诗文大家也开始了频繁的交往,其中以裴颋、裴璆父子为代表。他们算是当时的文苑领袖人物。如日本岛田忠臣的《酬裴大使答诗》、菅原道真的《依言字重酬裴大使》、菅原淳茂的《初逢渤海裴大使有感吟》、大江朝纲的《赠笔呈裴大使》等日本名家给裴颋、裴璆父子的赠答诗文,读来都甚觉情深义重。我们要向他们的这种唱和应答致敬,他们共同开创了中日诗文交往之先河。
其三,诗词是人们安顿身心的精神家园。
可以说,历代裴氏诗人,均有比较深厚的史学、文学、哲学功底和丰富的社会政治实践。爱情、友情、家国之情,都能通过笔端诗词予以张扬,既有家国天下的宏阔抒写,也有个人感情的精微表达,篇篇读来,都能感受到他们真切的情怀。
举些例子。南北朝时,裴让之自幼好学,以富于文才、伶俐善辩知名,得时人“能赋诗,裴让之”的美誉。再有,南朝裴子野《答张贞成皋诗》中“匈奴时未灭,连年被甲兵”的壮怀激烈,唐代裴漼《奉和御制旋师喜捷》中“斩虏还遮塞,绥降更筑城。从来攻必克,天策振奇兵”的豪迈气概,明代裴守看到百姓的疾苦而在《开矿叹》中发出“东山矿务几时休,老拙看来尚百忧。洞口哀哀收白骨,街头粲粲醉红楼。……欲奏一章无路达,只余痛哭泪双流”的痛切长叹,读来都很打动人心。
显然,裴氏家族在上下27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名相辅政,大将安邦,为国尽忠,为民竭力,凡此种种,不仅见于历代史家的研究,我们在这些生动的诗词之中,也都真切地感受到了。
所以,这部诗词汇编,真是值得一读的。不仅裴氏族人要读,不是裴氏家族的,也大可一读,不仅了解裴氏文化,更可通过裴氏文化了解历代中国文化,乃至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或花间,或灯下,香茗一壶,细细品吧,味道真是很好的。
顺便提一下,我外婆叫裴净梅,名字也非常的有诗意。记得我小时候,她从温岭老家来杭州住到我家里,经常把我和我的几个妹妹叫到她身边,跟她一起吟诵家乡民谣,吟起来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现在都还记得。
这也是一种诗教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