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胸痹)辨治用药浅谈◇郭维琴
心痛(胸痹)辨治用药浅谈◇
郭维琴
关键词:心痛;证候鉴别;类证鉴别
心痛是指由于心脏受损所引起的病证,以膻中、鸠尾、虚里部位的疼痛,伴憋闷为主要特征。心痛包括真心痛、厥心痛。心痛以“痛”为主症,其主要病机为“脉络不通”。心痛多发生于老年人,或因思虑劳倦,积劳成伤,故以虚为本,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虚、心阳不振、阴血不足,标实为瘀血、痰浊,以及因情志不遂所致肝郁气滞。现就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对心痛类证鉴别、辨证要点及临床用药加以介绍。
一、类证鉴别
心肺同居上焦胸中,肝胆经脉布于胸胁,故三脏受损均可导致心痛、胸痛;心痛发生于鸠尾时,又与胃脘痛的部位相似,说明心痛与肺、肝、胆、脾胃病致痛易于混淆,而心痛与他脏受损致痛又有不同,且真心痛有“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之虑,故临床中应与以下诸痛症详加辨别。
1.厥心痛
病位在心,痛常发生于膻中、虚里、鸠尾,并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疼痛剧烈,痛如刀割,或如锥刺,并伴压榨感,甚至有时因疼痛剧烈而面色苍白,冷汗出,疼痛每次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反复发作。厥心痛常因劳累,或因情志变化而诱发,伴随症为心悸,气短。
2.胃痛
病位在脾胃,痛在胃脘,常易与痛在鸠尾之心痛相混淆,当从以下几方面辨别:胃痛性质呈隐痛,或胀痛,或灼痛,或刺痛:腹部切诊时有触痛,而心痛绝无触痛;胃痛疼痛时间长,为数十分钟或数小时,且疼痛发作常有规律性,或于饭前,或于饭后,也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而心痛只有在过饱餐后诱发,无规律性;胃痛伴随症多为乏力倦怠,食少便溏,嘈杂反酸等。
3.肺痛
即因肺脏疾患而致胸痛者,疼痛或见于左胸,或见于右胸,随病变部位而定,疼痛程度较为缓和,呈刺痛,或钝痛,其痛常因深吸气,或咳嗽而诱发;疼痛持续时间数秒钟;常伴随有恶寒发热,咳嗽等症状。
4.胸胁痛
病位在肝胆,应与下列几种常见证候相鉴别。
(1)肝郁作痛:痛见于两侧,多呈胀痛,或串痛,持续时间长,一日或数日,多由情志不遂而诱发,常伴烦躁易怒,食欲不振等症。
(2)湿热蕴结致痛:痛见于右侧,固定不移,触痛明显。多呈持续性重着疼痛,间歇性剧痛,常因进食肥甘而诱发,伴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黄身黄,重则恶寒发热。
(3)蛔厥疼痛:痛见于右侧,胸胁剧痛呈钻顶样,卒然而作,发作时疼痛部位固定不移,且有明显触痛,痛可持续一日或数日,诱发原因不明,痛作时常伴恶心呕吐,甚则吐蛔,汗出肢冷,腹部绞痛。
二、证候鉴别
根据心痛发生的病理阶段不同,又分为气虚血瘀候,胸阳痹阻候,气滞血瘀候,阴虚血阻候,温热阻遏候5种证候,亦应鉴别分析,方能用药准确,奏取良效。
1.气虚血瘀候
心痛时轻时重,胸闷,常因劳累而诱发。伴随症:乏力气短,心悸自汗,面色白,舌质黯淡,舌胖有齿痕,脉弱无力。
2.胸阳痹阻候
心痛剧,痛如锥刺,或如刀割,胸痛彻背,遇寒加重。常伴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气短心悸,甚则咳喘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苔薄白,或白腻,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3.气滞血瘀候
心痛部位固定不移,多呈刺痛,入夜尤甚,因情志改变而诱发。常伴两胁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时而烦躁欲哭,心悸不寐,苔薄白,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
4.阴虚血阻候
心痛时轻时重,多呈隐痛,伴憋闷,劳则加重。常伴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舌质红,或有瘀斑,苔少或剥脱,脉沉细弦。
5.湿热阻遏候
以胸憋闷为主或伴隐痛,过食肥甘可诱发。常伴脘腹不适,食欲欠佳,重则恶心呕吐,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三、常用药物
1.益气药
益气药可益心气、补脾气、助肺气。治疗心痛时使用益气药,其主要目的是益心气,或通过补脾气,滋生气血之源来益心气,鼓动血脉运行。
(1)人参:用于心痛甚,发作频繁,乏力自汗,精神萎靡,或大汗出,四末不温,脉微欲绝者,此刻可用独参汤,或加麦冬、五味子以益气敛阴固脱,或与附子同用,以益气回阳固脱。
(2)党参、黄芪:用于心痛反复发作,劳则加重,活动后气短,微恶风寒,舌胖有齿痕,脉沉弱者。二药常同用,黄芪有益气固表作用,故心痛伴自汗出时可重用黄芪,而黄芪性偏温燥,如若心痛伴口干,舌质偏红时,不用黄芪改用黄精。黄精甘平,益气养阴。
(3)太子参、黄精:用于心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乏力气短,口干欲饮,夜寐不宁,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薄白,脉沉细小数者。如若心痛伴自汗出时,可加用五味子、煅牡蛎以敛汗固表,若因气虚水湿失运,舌苔腻者,则可重用太子参,而去黄精,以免过于滋腻而助湿。
2.助阳药
可助心阳、温脾肾,用于心痛证的目的是助阳宣痹。
(1)瓜蒌、薤白:即瓜蒌薤白散。用于心痛彻背,感寒加重,胸闷憋气,背部畏寒,食欲欠佳;咳吐痰涎,苔腻舌黯,脉沉细者。若痰多者可加茯苓、半夏:若疼痛较甚者可加丹参、川芎等活血止痛药;若畏寒肢冷者,可加桂枝、乌头等温阳止痛药。
(2)桂枝、乌头:用于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向两臂内侧放射,疼痛难忍,四末不温,乏力自汗,舌黯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弱无力者。如若心痛较轻能忍受,四末欠温时,则可单用桂枝:如若疼痛甚难以忍受,大汗出,全身潮冷,四末厥冷,脉微欲绝者,则加人参、五味子、附子,益气温阳,敛阴固脱。
(3)荜茇、干姜:用于心胃痛,疼痛反复发作,难以忍受,甚则面色苍白,自汗出,脘中不适,呕吐清水或痰涎,四末不温,苔白腻,舌黯或有瘀斑。荜茇性味辛热,走窜力强,以痛甚者重用之;干姜回阳散寒力强,脘中畏寒,呕吐清水或痰涎,四末欠温者重用之;如若面色苍白,大汗出,四末不温,脉细微者,加人参、附子益气回阳固脱。
3.活血化瘀药
心痛主要病理为“脉络不通”,所以使用活血化瘀药甚为重要。
(1)丹参、赤芍:二者常同用,凡有心痛者均可用之,甚至有心痛病史而在短期内疼痛未发,亦可作为维持药使用。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复方丹参片、丹七片,均以此二味药为主要成分。
(2)郁金、片姜黄:用于心痛甚,痛向两臂内放射,或真心痛后,左肩至肘部疼痛难忍或痛连胸胁,苔薄白,舌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者。二药同用行气解郁,通经止痛力强。
(3)桃仁、红花:用于心痛甚如锥刺,发作频繁,伴月经不调,行经腹痛,或面部见蝴蝶斑,苔薄白,舌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者。
(4)三棱、莪术:用于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两臂内痛,屡发不止,舌有瘀斑,或舌质黯,脉涩者。
(5)当归、鸡血藤:用于厥心痛,时轻时重,伴心悸气短,夜寐不宁,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细者。若疼痛较重者,尚应加益气活血药,如党参、川芎等。
(6)延胡索、川芎:用于心痛频繁发作,痛势较重,伴两臂内痛或麻木,手足欠温,背部畏寒,常与薤白、桂枝、乌头等药同用,或郁金、枳壳等药同用,以治疗心胃痛,或心痛伴两胁胀痛等。
4.理气药
气行则血行,理气活血并用,活血通络止痛效果更强。
(1)枳壳、郁金:用于胸闷痛,犹如重物压迫,或伴窒息感,与通阳活血药并用效果更佳。
(2)柴胡、川楝子:用于心痛伴心烦急,胸闷不舒,两胁串痛,常与丹参、赤白芍同用。
(3)陈皮:用于心痛伴脘腹胀满不适或恶心呕吐、食欲欠佳等,常与益气通阳活血药同用。
以上仅是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
(刊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第14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