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本值得一读的社会学作品
一、《乡土中国》
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作品,当年的费孝通还只是个学生仔过渡到学者状态的一个初学者。他硬是找到了农村作为自己社会学调查的主题对象,一搞,就是一辈子。这个不太厚的小书虽说是学术论文,却一不小心成了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经典。同样的,推荐费老其他几本社会学作品,如《江村经济》
二、《溪村家族-社会史、仪式和地方自治》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经典作品。从一个乡村里的家族看中国队氏族社会。
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温州人项飙作为一个温州人,仔细观察了温州人这个群体。而恰巧在北京就有这么一个“浙江村”的聚居群体。他们以小区为单位,地缘为情感根源,形成了特殊的地缘文化。
在曾经商业基础形成集聚人群的会馆文化和其后继任的商会文化之外,以地方互助为代表的地缘文化是在今天“远亲近邻”式微下难得的一种回光返照式的中国居住样本。项飚灵感的抓住了这一点,并把它以社会学田调方式形成这本学术报告展现给大家。
实际上,北京的浙江村并不是一个孤例,在今天的杭州城,虹吸了浙江温州等下一级城市人口时同样有着明显的地方聚集效应。甚至在最初抱团被开发商怂恿购买楼盘时就已经见微知著。甚至可以从方言和口音中就能敏感区别。这种现象即使是放大到国际级别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甚至跨学科可追溯到语言和人口迁徙等等学科研究。曾经在意大利温州人较多的集聚地,华人圈甚至有当地交警可以不懂普通话,多少却能懂几句温州话的段子流行。另一方面,人口的多年流动效应,让一个城市的地方帮效应也特别明显。这种扎根于中国人深层的文化源流凸显了团结互助的民族特性。
因此这本书的代表性就更为突出了。以点到面,以小见大。从北京这个帝都的浙江人聚居为浙江村,可以放大到当今世界人口迁徙和聚居的中国特性。
四、《事死如生》
中国人对死亡的恐惧就和对生的向往一样满盈。因此视死如生一直是国人的生活主题,白事甚至在和红事一起成为生活核心。而乡村依然保留了淳朴的甚至古朴的对生死态度一以贯之的影响。作者正是看到了这点才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五、《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这是前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的考察笔记,时间在1906-1916。刚好是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之间。做为一名探险家,他按照俄罗斯皇家地理协会的安排,在这十年间对远东地区做了充分考察。
书本分两个部分。其一,十年科考总结;其二,乌苏里边疆的中国人情况。
六、《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这是一部反映深圳龙岗区人才市场的社会调查纪实。它聚焦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以生动的语言和朴素的社会学调查研究来窥视一代年轻人在深圳求职的具体情形,当中的点滴可以作为中国就业情形调查的一个社会整体缩影。
七、《村落里的单身汉》
单身问题一直延续,甚至成为社会问题。而在城市发酵之前,农村一直是他的一个缩影和端倪。
八、《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2016年第一版出版后反响很好,2018年再版。社会学书籍尤其是偏学术的书籍往往绝版最快,受众群体也最窄,很难见到再版的情况。一般这类书籍再版要么是学术内容很权威,或者需要更新。不然就一定是认可度很高,行文又通俗。程猛这本书主要是捏住了时政热点并追踪形成了论而有道又有依有据的论文。
九、《农村独生子女与性别平等:基于江苏、四川两省的实证研究》
独生子女问题也是国内的一个社会热点,今天一直在四十年改革开放中政策伴随他们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