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尿=蛋白尿?——六个问题教你认识蛋白尿
导读
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蛋白尿”这个名词,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说过,蛋白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受到干扰,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与蛋白质,所以会看到尿液中带有泡沫。当爸爸妈妈们看到小朋友尿液中泡泡增多,或者拿着尿检报告的单子,看到尿蛋白阳性的结果时,彷佛看到了“尿毒症”这个可怕的疾病。当然并不是尿液中泡沫增多,或者尿常规蛋白阳性就说明是蛋白尿。本文主要就有关蛋白尿的六个问题进行介绍,让爸爸妈妈们正确对待自己孩子尿液泡沫和尿检结果,辨别蛋白尿真伪,合理就医。
健康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蛋白质含量很少,主要是低分子量蛋白质和少量白蛋白(一般24小时排出量小于150毫克),尿常规的蛋白质定性检查呈阴性反应。当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如尿液检查中出现以下任何一条,即是蛋白尿:
1、尿蛋白定性≥ +;
2、24小时尿蛋白量>150mg;
3、尿蛋白/尿肌酐比>0.2mg/mg;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可见于某些非肾脏疾病。
平时我们说的,如果尿液中有较多的泡泡,是不是就是蛋白尿了?答案是:不一定,有时尿液冲击也会产生泡泡,当尿中较多的泡沫长时间存在,久久不退,那就有很大可能有蛋白尿,建议去医院就诊,完善尿液检查!
蛋白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人体的血液中存在大量各种各样的蛋白,维持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同时也参与构成血液的渗透压,使血液中的水份得以保留在血管中。而肾脏,有一张庞大的滤网,即“肾小球”。全身的血液都在这张滤网中流过。大体积的物质,比如多数蛋白,无法穿过这张网,而小分子的物质则会被滤过,进入尿液。除了机械的网孔大小外,滤网还通着“电”,根据电荷的互斥也保证特定物质不能通过滤网。而个子小的蛋白会逃出“罗网”,进入尿液,丢失了怎么办?不怕。滤网之后,还有“肾小管”,它负责将漏到尿液中的有用的物质重新“捕捉”回血液,包括这些漏网的“小蛋白”。
肾小球的解剖结构
图转自《奈特人体生理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当然,漏网之鱼总难免,健康状态下,人体仍可能有蛋白漏出,但量很少。24小时不超过150mg。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也称直立性蛋白尿:是指在直立位或者脊柱前凸时出现的蛋白尿。由于直立时脊柱前凸,压迫肾静脉导致肾静脉压升高,呈现暂时性的蛋白尿。多见于儿童期和青春期。B超可提示左肾静脉受压或称“胡桃夹现象”。此病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肾脏专科门诊随访晨尿的尿常规。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mg。比如:溢出性蛋白尿:主要是血浆中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增多,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本周蛋白等,经肾小球滤过而未被肾小管重新“捕捉”回血液而引起的。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多种“滤网”坏掉的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和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捕捉”障碍,导致小分子的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可见于小管间质性病变或各种重金属中毒、遗传性疾病等情况。
肾脏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常可伴有水肿、少尿、高血压或血尿等表现。如家长发现以上情况或发现孩子尿中泡沫明显增加或“鱼泡眼”,即出现眼睑或双下肢的浮肿,需及时到医院检查尿液,并配合医生进行其他检查和治疗
泡沫尿是肾脏疾病非常重要的表现,但并不绝对:除了蛋白,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可以引起泡沫尿,并非都是异常,而没有泡沫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蛋白尿。
很多儿童出现蛋白尿时是无症状的,这些无症状蛋白尿的儿童通常是通过尿液筛查或者体检查尿常规时发现的,故建议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或者社区开展的体检进行尿液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应至医院进一步复查尿沉渣及相关检查。
蛋白尿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身体出现了某种异常,如果不能找出病因并加以祛除,异常可能持续存在,继续损伤肾脏,最终影响肾脏功能,甚至发展为尿毒症。蛋白尿不仅仅只是一种信号,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持续存在,对肾脏本身也是一种损伤。在大多数疾病中蛋白尿是否得到控制,直接影响对疾病结局的判断。
如果儿童在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有蛋白尿,首先需复查晨尿(清洁晨尿怎么留取?请看本公众号既往报道“尿液留取注意事项”)的尿常规确认尿蛋白是否为阳性,排除直立性蛋白尿。如明确为蛋白尿,还需要做尿蛋白定量、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肾功能、血清白蛋白、血脂等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蛋白尿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指导。对明确为肾小球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家长需要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必要时做肾穿刺检查,明确诊断和病理,采取针对性治疗,促进孩子早日康复。
首先,“蛋白尿”其实不能称之为“病”,它如同“肚子痛”,“发烧”一样,只是一种症状。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找出蛋白尿背后的“罪魁祸首”。部分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可以治愈,并不会造成肾功能的损害,而且肾脏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微小的肾功能损害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如未能及时的治疗,则肾脏的损害逐渐不可逆,则会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发现蛋白尿,应及早就诊,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尽早治疗,减少肾脏的损伤!而少部分无法治疗的肾脏疾病也可通过控制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肾脏损伤,通过长期的管理,可延缓进入终末期肾病的进度,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蛋白尿并不可怕,需早发现早治疗!
文字 | 戴如凤
编辑 | 缪千帆
审稿 | 陈 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