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盛锡福:一顶帽子的创新之路


如果说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那么对老字号企业来说,创新是它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百年的演进过程中,以皮帽闻名的盛锡福也一直在变化。小小的一顶土耳其帽,似乎可以折射出这个企业的探索态度。

毛皮质量下降成制作新挑战

盛锡福于1911年始创于天津,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设立分销处。在创始人刘锡三注册商标“三帽”时,三帽中包含一顶皮制三块瓦帽,皮帽制作支撑着“盛锡福”的半壁江山。随着时代的变化,盛锡福现在已经有裘皮、毛线、棉质、纸草等材质,土耳其帽、解放帽、时装帽等款式,不过裘皮帽仍然是盛锡福的主要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动物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盛锡福的皮毛供应已经转向家养的貂皮等。据盛锡福主要负责裘皮生产的陈江山师傅介绍,现在盛锡福在河北有固定的皮毛供应基地,而家养动物的皮毛质量要比以前野生的质量差,会出现绒少、白板等各种问题。

毛皮质量的下降给成品帽子的美观程度带来了挑战,那就是在制作圆帽(即土耳其帽)的时候会出现中缝较明显甚至能直接看见皮子的白板现象。陈师傅表示,黑色的不太看得出来,没染过的烟色(即咖啡色)非常明显,顾客一看不太好看也不太喜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出了“转顺“作为解决之道。

“3个月前有一天晚上突然想起来这个主意,然后试了两个都不太成功,到第三个的时候有那个样子了,之后就越做越好。”陈师傅说,“今年做了有30多个,也都卖了”。

改用新方法节约用料

据了解,陈师傅所说的“转顺”就是改变延续了100年的皮毛裁制方式,由之前的横向剪裁改为纵向剪裁,使之前需要两张皮缝合制作一顶帽子改为现在的一张皮就可以做一顶帽子。

据陈师傅介绍,盛锡福一顶皮帽光成型就要经过很多工序,要经过从配皮、挑皮、吹风、刷水、平皮、剌皮、手针齐缝儿再到机器缝的整个过程。他现在主要负责配皮工作,这个工作直接决定着后面的成品质量和工作进度,相当于整个皮帽制作流水线的第一关。

他表示,配皮要求毛的方向要一致、针的长短粗细要一致、毛的颜色和软硬要一致,同时也要秉承节约用料的原则。但是由于现在皮毛质量下降,配皮不太好配了。据测算,他一天能配40顶帽子,少的时候甚至只有20顶,“1000张皮子能配个400顶就不错了”。染色的还好,本色的更难配,“今年我一看这皮毛质量,就跟他们建议都染成黑色”。他表示。

使用“转顺“这种方式后,陈师傅的配皮工作轻松不少。由于一张皮上毛的朝向、厚度、粗细都比较一致,所以能有效避免出现漏着中缝的情况。同时,这也能节约成本、减少皮毛的浪费。他表示,“大皮可以一张做一个,不过小皮还得两张”。

老字号创新制约因素多

除了制作工艺外,盛锡福也在样式上进行了创新。据了解,盛锡福目前制作的皮帽主要以男帽为主,男帽主要有土耳其、解放式、美式三种,土耳其帽是主要产品之一。相比较来说,女帽的样式更多,有蘑菇头、八瓣、菠萝花等。其中菠萝花从头两三年开始做了。

“我师父弄了一个,最初那个底儿是尖的,有顾客反映说这个底儿太难看了,所以我改成了平底儿。”陈师傅表示。对盛锡福这种进行作坊式生产依靠手工的企业来说,创新往往依靠工匠师傅的一个想法或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进行修改,然后试一下,如果制作出来的东西满意了就继续做。

“以前蘑菇头没有帽檐,跟贝雷帽似的,根据顾客反馈我加了一个檐儿,出来的效果还行。”他说,“不过已经过季了,等明年看一看销售情况再决定怎么做。”

陈师傅认为,创新需要跟消费者接触,但是现在由于一直在车间里,没到销售前端接触顾客,听不到他们对产品的直接反馈,所以创新空间不是很大。“我们两个人一年盯着这2000顶,没时间出去。”他表示。

同很多其他老字号企业一样,员工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陈师傅曾到服装学院去招人,有几个人有意愿也来看了,但是看过之后就没音信了,“工资不高活儿又脏,没什么前途,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个工作不感兴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