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煲仔饭,为什么能火遍全中国
当高温遇上腾腾锅气,会产生怎样的奇妙体验?
答案,就藏在夏至的一碗煲仔饭里。
《寻味顺德》
东北的大水饺、上海的小笼包、新疆的烤羊肉、天津的煎饼果子...... 每座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市井美食。它们不仅填饱了游走在街头那些饥肠辘辘的胃,也支撑起五花八门关于城市最深处的记忆。
这份归属感之于广东,最接地气也是最常见的,非煲仔饭莫属。
虽然茶点、海鲜,或是一顿正宗的牛肉火锅往往更能吸引人前往,但煲仔饭却是整个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市井美食,它和明火粥、炒河粉、云吞面一起,组成了广东的朴素四兄弟:「粥粉面饭」。
它们其中的大部分,虽然身价也不过十几元,不过凭借着独有的口感和记忆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反而显得格外友好。
百吃不厌、常常惦记,也是广东人赠予它们最朴实的「桂冠」。
这样一碗平平无奇的饭,一碗加料也加价但还是很划算的饭,让此刻深夜码字的鹅想大口吃它八碗。
煲仔饭,你是谁?
哪怕只是3G冲浪选手,也会知道广东人和福建人的梗,但谁又能想到,其实这一切都跟煲仔饭有关。
煲仔饭中的煲仔,其实是指小砂锅,在广东,一般提到煲,都会cue到砂锅。
那煲仔饭,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小的瓦煲做的饭。但广东的煲仔饭,不光是瓦煲+米饭那么简单,还会加入各种食材。因此,「菜饭同出」的成色也是判断一碗煲仔饭是否正宗的标准之一。
《寻味顺德》
所以《食神》中那道「黯然销魂饭」,即便制饭的锅具和最终成品都神似煲仔饭,但依然被对手怼道:「叉烧饭就是叉烧饭,加多个荷包蛋,最多也不过是二十二块钱一碗。」
《食神》
最早的煲仔饭,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注疏》等书记载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中的第一珍「淳熟」、第二珍「淳母」的做法,和煲仔饭很相似。
之后的一段时间,煲仔饭仿佛身披隐身战衣,消失在了茫茫历史长河中。直到上世纪30年代,它才第一次出现在广州的小饭店里,之后逐渐演变成为岭南地区的特色美食。
80年代的广东街头,最重要的三样小吃是:肠粉、煲仔饭和生滚粥。那时候在街头的大排档,一个厨师可以同时hold住十几个锅。
正宗的煲仔饭被端上桌,打开盖,铺满表面的丰厚食材和四溢的香气往往会一同出现。
锅巴,是煲仔饭的灵魂
一个瓦煲内,包含着米饭的三种境界:
上层米粒浸润着肉汁,浓郁软糯;
中间晶莹剔透,保留着原初的稻香;
底层锅巴焦脆,是煲仔饭最具魅力的元素。
对于广东人来说,饭焦是煲仔饭的灵魂。
《寻味顺德》
同样是饭与菜的交融,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拌饭、盖浇饭,煲仔饭那层金灿灿、泛着油光的锅巴,就像是钢铁侠的战斗装甲,一路包裹着完整的喷香米粒和丰富的菜品,顺利抵达美味食客的餐桌。
香脆的口感并不是制作饭焦的唯一追求,好不好吃、爽不爽口、能不能被一直挂住,也是锅巴是否制作成功的重要标志。
煲仔饭的锅巴以外酥里嫩的口感,征服了每一个前来品尝它的人。那些附着在锅巴内侧柔软的大米,更是升级了咀嚼的口感。
完美煲仔饭,如何实现
每只外表看起来十分相似的砂锅,其实内部都暗藏玄机。看似被「批量生产」,但想做得好味,从煲、火、柴、米,到配料、酱油,再到时间的掌控,每个细节都值得被好好推敲。
每得到一份煲仔饭之前,都要等待15-20分钟,这是器皿和食材之间的约定,也是时间给予大米的美味赞歌。
提前浸泡大米,是加速米饭被闷熟的秘密。但一碗好吃的煲仔饭,还需要什么?
米饭
制作煲仔饭,要从选米开始。
煲仔饭一般都是使用丝苗米,因为丝苗米油润晶莹、米身修长、柔韧适中,吸水性好,可以很好地吸收油脂和酱汁的香味。
《寻味顺德》里的牛展煲仔饭,老板介绍时就提到,他特别注重大米的选择。
泰国香米最佳,传统丝苗米最经典,而广东曲江本土的油粘米也很适合被用来做煲仔饭,每一家煲仔饭店有自己独特的选米技巧。
锅具
小型「箍煲」现场
同样的米,用砂锅和电饭锅闷出来的口感一定不同。电饭锅闷的米饭难免会口感发粘,而砂锅闷的米饭就粒粒分明,油润饱满。
所以地道的广东人做煲仔饭,通常会选择粗陶瓦煲,这样的煲传热慢,保温强。
鹅第一次吃煲仔饭时,发现有的煲仔居然被铁丝给包裹住了,还以为是什么特有的街头文化,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煲仔架不住猛火的攻势,容易产生裂缝,这才需要「箍煲」来主持一下公道。
「箍煲」也是一门手艺活,用铁丝紧贴煲身固定,久而久之,裂缝消失,到后来,这个词在粤语里也被引申为「谈恋爱分手重归于好」的意思。
饭焦
《寻味顺德》
「没有饭焦就不配被叫做煲仔饭」,饭焦的成色,往往能影响食客对于这一碗煲仔饭的最终评价。
一次完美的饭焦,不仅依附于大米和煲仔的选择,更是对厨师的一次考验。
煲仔饭的制作过程中,要下两次油。第一次下油,是上锅之前,在锅内抹一圈油,不用太多(大概6-8g),猪油、牛油之类的动物油会增强香味的输出,也能造出天然的不粘锅。
第二次,等米饭快收干水时,转小火慢焗,同时不断转动砂煲,让煲底均匀受热,然后开盖沿着锅边浇一圈油,这是出锅巴的关键。
「锅巴是一颗米的厚度,呈现一块镜子的样子」,这是师傅的拿手绝活。
老一辈喜欢用饭焦泡汤或者泡茶食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饭焦的火气,还颇有些茶泡饭的风味。
吃法
地道的广东人,有独特的干(煲仔)饭技巧。
散热气、浇酱汁,一个都不能少。有的人喜欢遵循古早吃法,像《寻味顺德》里介绍的牛展,就讲究让食客一定要先空口吃一勺未沾汁的米饭,去品尝稻米的香气;有的人更加奔放,几下就把菜、米、锅巴都翻作一团,使得饭中有菜,菜中有饭。
一口下去,嘭!煲仔饭香味里的前中后调霎时充盈在口腔里,一下子就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走向街头巷尾的煲仔饭,不再独属于广东人,那些没问碗里到底是不是有「仔」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爱「仔」人。
来源:DT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