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东港边
曹锦军|东港 我的家
谷坝桥头,祭塘外,风萧萧,雨兮兮,落叶飘零。只穿一件西服的我,在桥上被北风吹得直哆嗦。这一天是2016年的11月22日,农历节气是小雪。
古往今来,孔垄镇区的内港——祭塘,是和东港和西港是相连的,这塘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在这谷坝桥头的东边不到200米的地方,是孔垄镇棉纺织厂,一般人都叫老棉纺,我生活了整整八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熟悉。那时候,桥的两头50米左右都没人家,空荡荡的一大片,一到晚上黑乎乎的,一个人走路腿都是软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生怕从桥下钻出来妖怪什么的。即使是后来上初中,和同伴们一起下晚自习过桥,嘴里说不怕,内心也是紧张的。如今,两边做满了房子,主要是开店铺。30年前,经常在桥头玩耍,桥的南边是祭塘,北边是邢港,都是我游泳,钓鱼的好去处。好几次,发小端着脸盆在桥下洗衣服,我站在桥头用小石子往水里扔“水漂”,结果水花四溅,等待我的不是一阵扔水漂的喝彩声,而是发小怒气冲冲带人对我的群殴。
谷坝头得名是因为这里曾经是黄梅、广济、宿松三县谷物交易的场所,谷坝头桥,连通的是祭塘、邢港的水,这水都会流向东港和西港。邢港于是也叫报德河,是因为明朝时老百姓为感谢御史邢寰奏免业甲,以港酬之,谷坝头桥也因此叫报德桥。2016年夏季,黄梅遭遇98+特大洪灾,与其被动堵水、疲于应战,不如主动疏水,科学调水,破解水困难题,黄梅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将境内上部的太白湖、张湖圩的老县河水,向南调到小池清江口电排站排入长江,确保安全度汛。其中西线调水最主要的线路就是经邢港、祭塘到东港进入清江口泵站。孔垄的祭塘、邢港、东港成为了重要的防汛行洪通道,为黄梅县下半个县安危起到了关键作用,东港因此可以说是黄梅防汛的功臣。
小雪这天,我跟着北京来的水利专家,从梅济港、王大圩开始,看黄梅下半县的主要水系,也顺便第一次把东港全程跑了个遍,东港全长23公里,从孔垄起点,沿途是要经过孔垄东街、德化桥、二中、二医院、梅坝、汤大、洪碾、邓渡、小池王埠、徐港,妙乐寺等地,终点是小池清江口。冬日的东港两岸,没有了绿油油的油菜和金灿灿的稻谷,空旷旷的田野,风也特别大,让人感觉冬日的无比萧瑟。
我是吃东港水长大的,对东港是有深厚感情的。在港边我上过幼儿园、小学,在这里学会了游泳、钓鱼、洗衣服,我在小学写的第一篇作文就是描写东港的景色。美丽的东港,春天这里远浦遥青,夏日柳荫观鱼,秋天东港夕照,冬季白雪皑皑,四季更迭,处处都是景,更是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儿。古时候,东港是湖北、江西两省的重要商埠口岸,白天人来人往,夜晚渔火星布、歌舞升平,有鄂东“秦淮河”之称。
上世纪80年代的东港水是清澈的,人能在岸边可以看见水底的鹅卵石以及游来游去的“苕妥么郞奈”还有随水摆动的水草。附近的居民都在岸边洗衣服,洗菜,夏天还在水里游泳,钓鱼。那时候,水与人类是和谐的,当时家家户户吃的水都是港水,是可以用双手捧起来喝的。如今,都只能是美好回忆。
站在岸边,我想如果有一天,东港两岸全力打造以水文化和古镇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小镇,那时候,生态修复,两岸杨柳依依,粉墙黛瓦,一叶扁舟轻轻地划过,不经意间就给孔垄这个千年古镇,江北水乡荡着了唐诗的和谐典雅,漾着了宋词的飘逸灵动……
作者: 曹锦军,男,湖北黄梅人,生肖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黄梅电视台记者、微信公众号《曹锦军围炉》管理员,主编作品有《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