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援朝|金城兰州——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二)
聂援朝|金城兰州——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二)
兰州,西北大漠上的明珠,陇上一座花园般的城市。此行随湖北省作家网陕甘革命根据地采风团的第一站就是这里。我和兰州有很深的渊源,1958年,父亲的部队从朝鲜回国就驻防兰州,我随父母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我的妹妹就出生在这里。在阔别了五十多年之后,再次来到兰州,心里的一种重归故里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兰州古称金城,其意有三:一是兰州地下出产黄金,二是在太极五行中西方为金,三是取地势险要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固若金汤之意。我们第一天飞到兰州,利用闲暇时间看了大铁桥,大铜牛,大水车等著名景点。
黄河之水天上来,看上去有些混浊泛黄,即使这样,对于炎黄子孙来说,它依然有着母亲河的美称。因为,整个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摇篮。兰州人有着很深的黄河情结,兰州的城市雕塑就是一尊名为“母亲”的雕塑作品。黄褐色的砂岩雕成的一位母亲半卧着,带着慈祥而又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匍在身上的孩子,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整幅雕塑作品和谐祥美,其意蕴深厚至极。
黄河大铁桥(中山桥),曾是兰州的地标性建筑,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称。原先在兰州的黄河上只有一座浮桥,1907年德国人喀佑斯与清政府商议,耗资白银16.5万两在黄河上修建了第一座现代桥梁,1924年更名为中山桥。
兰州铜牛雕塑,夜色中徜徉在兰州的繁华街道上,突见一庞然大物雄踞街路一侧,身上还熠熠闪烁着红光。有过路的游客说这和美国华尔街的铜牛很相似,在我看来,倒不如看作是先民们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垦大西北广袤荒原的垦荒牛更为贴切。
兰州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的印记,黄河水车园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叫段续的兰州人从南方学会了转轮水车制作,带到了兰州,最鼎盛的时候,兰州黄河上有254架大型水车,灌溉了陇上广袤的土地。直径最大的看上去总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提灌技术的改善提高,大大提升了西北农业生产效率。
在和甘肃省作协的作家们座谈时我们得知:甘肃的来历是和汉武帝及其大将霍去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霍去病收复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就像丝绸之路上的一根丝线串起的四颗明珠,汉武帝分别为之取名曰:
武威:扬我大汉雄武之威。
张掖:古称甘州,张我之臂,伸我之腋。
酒泉:古称肃州,源于霍去病犒劳三军的传奇故事。
敦煌:敦实而辉煌。
说道甘肃的文化,甘肃的作家们脸上无不露出自豪的神采,他们说: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里有周朝的发祥地,有周祖陵;秦始皇的祖先就居住在甘肃天水;这里有崆峒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还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形容甘肃文化的:“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汉代文化尤其体现在建筑风格上,从黄河大铁桥对面白塔山上的寺庙和道观及书馆的建筑外形看,大都是四方四正、拱顶翘檐,显示出明显的汉代建筑风貌。最有意思的是导游介绍:在这些寺庙道观书院里,释道儒三教子弟们大都是在一起修炼做功,互不干扰,相安无事。这体现了西域很早就有了这种文化大融合的传统了。
在一家名叫“安泊尔”的清真面馆,我们吃到了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先端上来的是一个快餐盘子,上面分别放有卤拌切好的牛肉、羊肉、黄瓜、西红柿、煮鸡蛋、哈密瓜、苹果等,我们不懂,匆匆地吃了起来。不一会,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端来了,我们傻眼了,没有东西拌面了。围着头巾的回族小妹抿嘴一笑,弄得我们更尴尬了。再看看碗里的拉面,汤是清的,萝卜和拉面是白的,配上红红的油泼辣子和绿绿的碎蒜苗,真正地体现出导游介绍兰州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特色,吃一口拉面,爽韧弹牙,喝一口清汤,鲜美至极,这才是正宗的兰州拉面!
兰州,西域重镇,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上下越千年,战事频繁,兵祸连年,最终是先民们带去的农耕文明使这里的人们安定下来,安居乐业。是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这里繁华起来。解放初期,兰州市只有19.2万人,而目前总人口已经突破了四百万人了。且大多数是内陆迁入的。甘肃作家朋友笑称:比起深圳,我们兰州算是共和国第一个开放开发的移民城市了。
作者简介:聂援朝,湖北省作协会员,黄梅县作协《黄梅》杂志编委。从事新闻和文学写作三十余年,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共发表作品约三十万字。小说《下岗职工人物素描》入选《湖北工业题材短篇小说集》,小说《心魔》获江苏省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优秀奖。
本期校对:兰芯
征稿启事
围炉近期广泛征集黄梅人在外地或外地人眼中的黄梅稿件,要求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