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 | 投笔从戎御长风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丨刘跃清   图丨源自网络

作者介绍

刘跃清,中国作协会员,南京市签约作家,曾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现任职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办公室。

邢海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下午4時,天高云淡,天安门广场世界瞩目,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由远而近,受阅飞机“领头雁”邢海帆握紧驾驶杆,一丝不苟地操纵飞机,带领空中编队向天安门飞来,17架飞机分成6个分队,由东向西依次通过天安门上空。紧接着,他按照预定计划率9架P-51战斗机,右转弯,绕北京城墙飞行,衔接在第6分队教练机的后面,再次通过天安门,然后左转弯到南苑机场着陆。这就是空中17架飞机,人们看到的却是26架飞机的缘故。战机掠长空,广场上几十万军民忘情地挥舞着帽子手帕围巾,跳跃欢呼,欢声似海,掌声如雷……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频频向空中机群挥手致意。

典礼结束,朱德总司令在北京饭店设国宴,刘少奇、周恩来、聂荣臻等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出席宴会。陆、海、空军受阅代表也应邀赴宴。邢海帆和战友们连飞行服都没换就匆匆赶去。朱总司令举起酒杯,来到大家面前,高兴地说:“你们飞得很好,我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了!”酒酣耳热,攘袂持杯之际,邢海帆望着身边一同驾机受阅的战友,大多为起义人员,此刻,他脑海里闪过同乡、战友张安汶消瘦倔犟的身影。要是“安汶兄”也在这里该多好啊。

1947年11月的一个晚上,冷雨凄风,路灯昏黄,南京城街头难得见行人。两个行色匆匆的身影穿街而过,闪进中山东路雨花巷13号国民党空军军官宿舍,轻轻叩响张安汶的房门。走在前面那个穿国民党空军军装、身材魁梧的是邢海帆,后面那个看起来很干练坚毅的是中共华东局联络部部长江浩然。邢海帆和江浩然闪进屋内,客厅逼仄,窗幔如墙,灯光昏暗,他们三人窃窃低语,彻夜长谈。张安汶坦言国民党的溃败已是必然,他对共产党亦心怀敬佩,但強烈的保持“政治气节”的忠义思想,他还是"婉谢"了邢海帆和江浩然的"策反"劝说。其实,还有一个隐秘而关键的原因是,张安汶当时备受国民党空军领导高层(王叔铭、胡伟克等)的"器重"。

此前,邢海帆向江浩然(即杨同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党委书记)介绍张安汶的情况时,以他多年来对安汶兄为人处事的了解,和他俩的交情,他是信心满满的。张安汶时任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第五署组织计划室上尉一级计划官,最为重要的是他历任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学生队长,“门生”众多,据传其即将提升,赴驻徐蚌空军部队任职。如将张安汶“策反”成功,那就不是一架飞机起义,而是多架、乃至成建制的空军部队起义,尤其是前线倒戈,意义重大,影响更加深远。

策反未成。张安汶过去曾对邢海帆的种种言行所有怀疑,这下昭然若揭,他和江浩然的身份也暴露无遗。

01

1943年上半年,邢海帆和张安汶相识在抗日烽火岁月——印度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印度分校。

有人说,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都是“公子哥”,非富即贵,但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刻,大义凛然,共赴国难。邢海帆和张安汶的家庭出身也是如此。邢海帆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高中毕业正赶上卢沟桥事变。他目睹国破山河碎,决心投笔从戎。强健的体魄加上扎实的文化功底,这位身高近1.80米的大个子青年顺利考入国民党空军览桥航校12期,先后在成都、柳州陆军军官学校受训,1939年到云南楚雄、昆明接受初、中、高级飞行训练。从1941年底开始,根据中、美租借协议,中国空军军官学校第12期以后的各期学生赴美国进行初、高级飞行和作战训练,部分中国空军人员在印度训练。邢海帆经航校总顾问克莱尔·李·陈纳德考试合格,于1941年底到美国受训并获勋。

张安汶(毕业于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10期)

张安汶1915年出生于四川江安县一个知名、开明士绅家庭。其父张乃赓(1888—1950),江安县和平解放,居功至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南行政公署民政厅副厅长,正厅级待遇。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张安汶在四川大学攻读英语专业。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前往日本东京羽田的日本飞行学校学习航空飞行技术。1935年春,张安汶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不是屠刀惊梦幻,安能提笔慕从戎。为求虎子虎穴闯,壮志凌云试御风” 。

张安汶在日本辗转三所飞行学校学习。1935年5月,他到日本千叶帝国飞行学校。3个月后,前往日本岐阜各务原高等飞行学校,并在那里考取日本递信省二等飞行士。1936年3月,学成回成都。1937年9月,经刘湘、何应钦推荐,张安汶前往南京报到,进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学习。

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空军始建,飞机和飞行员奇缺。共拥有飞机6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305架。这些飞机多数购自国外,机种繁多,维修不易,常常因缺少零部件而使飞机长期搁置。加上国民党一些官员收取回扣,营私舞弊,购回不少价高质次的飞机。日本陆军航空队作战飞机在900架以上,海军航空队飞机在800架以上(含舰载机)。中、日两国军用飞机相比,无论是航速、升限,还是续航力、武备,日本均占绝对优势。

1938年1月,张安汶成为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10期飞行学员。同年9月13日,日机进犯柳州,飞行教官洪炯桓驾机应战,寡不敌众,血洒长空。张安汶在空军官校刻苦攻读的同时,日夜奋战,翻译日本陆军航空队的《单座驱逐机空中相互战斗法》,其满怀悲愤,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译稿,先发表于校刊后出版发行。个人的命运裹持在时代的浪潮中,抗日烽火正炽,张安汶一毕业就留校担任飞行教官。

张安汶在国民党军队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他讳莫如深,几乎从不向人提及。毕业于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23期、后去台湾的湖北黄陂籍的罗化平(1925—1990),曾率领国民党空军雷虎小组创9机编队特技飞行表演,1989年以台湾国民党军中将军衔退役,其在回忆文章中"启蒙老师"一节写道:我第一次上飞机,生平第一次穿飞行衣,一身难受,头上罩一顶皮飞行帽,帽子上方挂着两只又厚又重的眼镜,开机以后,风很大,拉下眼镜密密实实紧紧地框在眼镜上,视界完全不一样了!只知道教官(张安汶)坐在前座,我坐在后座,两人中间隔着一个巨大的仪表板,周围是模模糊糊一些烂七八糟的飞机翅膀、支架等等。四条保险带紧紧地捆住身子,除了手脚,别的部位动也不能动,感觉几乎透不过气来!螺旋桨转动和发动机的声音铺天盖地!教官说什么一个字都听不见!而且原先在地面上叮咛的话,全忘得干干净净……不知怎么弄的,飞机已经离开地面,升空了,我却迷迷糊糊不知道情况,傻傻地坐在后座。正胡思乱想,突然发现在我脚底下、方向盘的踏板旁,前座教官正慢慢地塞过来一张小条子,上面写着一行字:“紧扣保险带!”抬头一望,在反射镜中,教官神情肃穆,正望着我!我赶紧低下头,摸了摸保险带,看是否已经扣紧,然后正襟危坐,表示“我好了!”这时万万想不到偌大的飞机,忽然肚皮朝上,翻过身来!更没料到,屁股悬空离开了座椅,手足无措;更可怕的是脚朝上头朝下,倒挂在天云里!狂风怒吼,听见自己拼命喊“救命”,似乎也失去了理智在骂人!下意识挥舞双手,想要抓住个什么东西才好!还好!抓住了驾驶杆,听见有人——当然是教官,也在叫喊!一向沉默寡言的教官突然发起疯来,大吼大叫,满嘴脏话!要和学生拼死争夺驾驶杆……甭抢啦,飞机已经翻过来啦,恢复平飞啦。降落地面爬出座舱,爬下翅膀,一身发抖。教官脸色发青,今天不讲评,不说话,后来也不谈话……人家说教官是空军中少见的人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许多年后,我偶然读过一本《战斗机编队战斗术》,发现是少尉飞行员张安汶译著,后来又找到他几本译著。

中国空军在抗战初期不畏强敌,逆境苦战,在最艰难的时候苏联雪中送货,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并支援飞机、派遣军事专家和援华航空队参加中国抗战。张安汶在空军军官学校,既要教飞行技能,同时要接收苏联的飞机,并对驻地开展防空警戒。后来,他在一次接收苏联飞机时不慎摔伤腰部,扼腕叹息,很长时间不能升空。

苏联志愿航空队撤离后,中国空军面对日空军嚣张气焰,几乎无力抗争,急需国际援助。早在1937年7月初,应国民党政府邀请,美军上尉退役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抵达中国考察空军,并担任顾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1941年4月,陈纳德以“中央飞机制造公司(CAMCO)”的名义,招募200多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中国政府为美国志愿队提供100架从美国购买的P-40式C型战斗机。该机型优点是坚固、火力强、俯冲性能好、维修方便,缺点是爬升能力差,不够灵活。美国飞行员很喜欢这种飞机,他们在机首上画一龇牙咧嘴的虎鲨,让人过目不忘。中国内陸老百姓未见过鲨鱼,认为是飞虎,给这支队伍取名“飞虎队”。陈纳德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敌我飞机性能的比较,制定一套游击战法:交锋前,我方利用速度优势飞到日机上面,然后开足马力迅猛俯冲,猛烈开火,然后溜走。安全飞离后,掉头,重新升高,再俯冲,开火……这种打法,让美国飞行员在对日作战中获得重大胜利。

1942年7月,美国将在华美国志愿航空队纳入美国陆军正规编制,改编为第10舰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1943年3月,第23战斗大队扩编为第14航空队。同年6月,中国政府接受陈纳德的建议,在印度卡拉其、拉合尔建立作战飞机训练中心。中国空军第1、第3、第5的三个大队人员分两批前往受训。同年10月,以受训的3个大队为基础,在桂林(后迁重庆白市驿)成立中美空军混合团(中美空军混合联队)。

1943年,张安汶在印度拉合尔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印度分校担任飞行教官兼分校主任办公室(机要)秘书。此前,他先后在四川双流空军第4大队、成都空军总指挥部、重庆空军航空委员会担任参谋。“忍看朋辈成新鬼”,张安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学生一个个勇烈贯长虹,他多次激愤而请战,无奈因为腰部受伤等诸多原因,被安排在指挥机关。1942年5月31日,日军攻占缅甸北部交通枢纽腊戌,企图切断中国与英美盟军联系的中缅公路。张安汶空军军官学校的同窗好友阎雷驾轰炸机,突袭云南保山以西日军,战机起飞时,一颗炸弹脱落爆炸,阎雷以身殉职,年仅24岁。1943年7月1日,张安汶的次子出生在老家四川江安县东街一座叫“乃庐”的大宅院里。喜讯传来,张安汶给尚未曾谋面的次子取名:张邦雷。乱世安邦以雷霆之势,以纪念战友阎雷。

1943年上半年,中、美航空部队在中国战场上逐渐由防御转入反攻。就在这时,邢海帆从美国学成归来,被分配到张安汶所在的印度拉合尔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印度分校任教。同是四川人,乡音亲切。两人飞行技术都很精湛,惺惺相惜,常在一起交流切磋飞行心得、战术战法,关系极为亲密。在他乡异国的原野上,夕阳里,他俩漫步,畅谈,欢笑,一起回味四川的麻辣家乡味。

时任印度拉合尔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印度分校主任的胡伟克(1910—1973),江西萍乡人,父亲是清末英国留学生,母亲是英国人。胡伟克先后毕业于黃埔军校第6期、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1期、国民党国防大学第2期、英国皇家空军研究院。抗战期间,胡伟克和战友并肩作战,击落一架日机,击毁击伤日机各一架,被誉为抗战初期首战击落日机之空战三杰之一,其他两人先后牺牲,胡伟克幸存。曾担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武官、空军总指挥部交通处副处长、空军军官学校(驻印度)主任、空军官学校和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胡伟克乃飞行员出身,且多次与敌厮杀,故对有真才实学、一心报国的张安汶和邢海帆极为看重,信赖有加。

邢海帆担任教官不久,就积极要求参战。一年后,调入中美航空混合团第3大队第28中队任分队长。他多次去印度接收新购进的美式新型战斗机P-40N和P-51,并驾驶这些飞机飞越“驼峰”航线回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其参加过几十次战斗,先后驾机击毁日军20多个火车头,炸毁多艘敌舰,击落击伤敌机8架。

由王叔铭(中美空军混合联队参谋长)亲自出面调动张安汶进入中美空军混合团,在司令部情报科学习美国战斗情报业务,拟建立加强中国空军战斗情报系统。抗战期间,中国空军情报机构在搜集日军航空情报方面战绩辉煌。有美国飞行员说:“这种情报价值太大了。陈纳德知道日军飞机朝哪个方向飞,也明了它们的目的所在。因而,能够以他贫弱的兵力和日军周旋个不完。”

02

1948年3月的一天深夜,春寒料峭,万籁俱寂。张安汶突然只身急匆匆地来到邢海帆住处,简单几句闲谈。临走,张安汶有意无意地说:“学校将迁往台湾,迁台前要对所有人员进行政治审查,清理……”说完,意味深长地看了邢海帆一眼。这可是张安汶刚刚收看到的绝密电文呀。

“安汶兄,我们一起……”“别说了!他日相逢枪口抬高三分!”“安汶兄,你这是何苦呢?”张安汶掩门而去,背影消失在黑沉沉的夜色中。

邢海帆立即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中共地下组织。抗战胜利后,邢海帆因不愿意打内战,被调入笕桥航校担任飞行教官。在那里,他秘密与中共地下组织接触,1947年9月在杭州中共一个秘密联络点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空军政治部门已觉察到邢海帆的反常举动,从截获他给未婚妻的多封信件来看,内容多为反对打内战的“牢骚话”。政治部门报告时任笕桥航校教育长的胡伟克,说邢海帆有“赤化”之嫌。胡伟克与张安汶皆为笕桥航校“五人核心小组”成员(組长为胡伟克),负责全校官兵思想动态。政治部门和胡伟克均向张安汶了解邢海帆的情况,张安汶信誓旦旦地说,他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邢海帆绝对没问题!胡伟克遂未再提此事,反而任命邢海帆为教育处的副官,负责学校的训练计划,后又让他兼任教育室主任,负责模拟教学。这均因为邢海帆是胡伟克的老部下,胡伟克对他的技术能力和人品的了解。

张安汶摄于原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

邢海帆原计划仿效刘善本驾机直飞解放区。1946年6月,刘善本机组驾机起义,飞抵延安,当年在国民党空军队伍中如引发一场强烈“地震”。邢海帆负责调度胡伟克的3架专机,弄到飞机很容易。但如此莽撞飞过去,很可能被解放军的防空高射炮打下。经与组织反复商议,1948年6月,邢海帆以孩子生病为由,请假到上海,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周密安排下,邢海帆与妻儿、弟弟一起,从上海坐船到天津,转北平,辗转到达解放区沧州青县。

邢海帆起义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与殷切勉励,很快融入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最初,被安排在东北公主岭机场负责P-51的训练任务;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飞行中队在北平南苑机场正式成立,队长徐兆文因飞机故障,跳伞负伤,邢海帆代理队长,担负开国大典飞行领队重大任务。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战火蔓延到鸭绿江边,时任飞行副团长的邢海帆奉命率部参加保家卫国战争,他驾驶米格15型战机与美军F-80型战斗70余次,击落击伤美军飞机各一架,荣立二等功。上世纪50年代末,邢海帆被调入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任教,为新中国培养更多优秀飞行员,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戎马倥偬,邢海帆时刻打听关注张安汶的消息。那种并肩战斗,在危急关头结下的情意,浓稠如血。邢海帆后来虽然职务不高,但步履从容,一生平顺。相比较张安汶却经历坎坷,命运多舛。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发起淮海战役, 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将黄百韬兵团围困于碾庄圩地区。战前,张安汶被派往国民党空军驻徐州28中队担任上尉副中队长(即将晋升少校)。胡伟克几次想调他到“相对安全”的空军学校,张安汶均婉言谢绝。此时,他仍执迷不悟,把自己捆绑在国民党军的战车上,轰隆向前,命如蝼蚁。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展开对碾庄圩的总攻,蒋介石焦急万分,先后派空军给黄伯韬空投3封亲笔信,为其打气。11日,张安汶率3架飞机给黄百韬兵团送电台,他所驾驶的那一架由于做超低空侦察被解放军击落。时任国民党军7兵团司令部机要秘书李世杰回忆:“上午十时许,有一架飞机被击中起火,乘伞降落者是一位少校,他是来给第七兵团送对空电台的。”张安汶遂在黄百韬兵团司令部担任陆空联络指挥员。20日,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张安汶解放入伍。

张安汶因为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先后在华东军区航空处、华东空军教导总队工作。1951年,华东军区空军教导总队党委在张安汶的个人鉴定及级别意见中写道:一、思想作风正派,能牺牲个人利益,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坚决执行命令,工作一贯积极负责,克服困难精神好,学习努力自我改造好,能团结教育群众,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主见较强,有个人英雄主义偏向,但不明显暴露;二、工作能力強,现职胜任,能熟悉业务、掌握技术完成任务,总结经验。工作中有创造与钻研精神,并能经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能了解情况执行政策,处理问题尚正确。德才均优,资浅可以提为正连。华东空军教导总队经过综合考察,最后将其定为副连级。

1943年6月在印度拉合尔机场

邢海帆(左二),张安汶(左四)

根据张安汶的德才表现,他很快被调入军事学院空军系担任歼击机战术教员。军事学院时任院长刘伯承,话剧《虎踞钟山》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一个个神情木讷、谨小慎微的手下败将给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胜利者上课,那情景意味深长。

张安汶在人民军队的8年里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军事学院政治部在1954年给予其二等奖的材料中写道:一、编写教材——歼击飞机的空中战斗,从1954年4月开始到同年6月脱稿,现巳基本完成,据首席顾问反映,以及教授会的同志反映,此教材编得尚好,同时在编写的态度上也能虚心的接受同志们的意见,对大量的修正要求做得还较彻底。现在正着手编写防空歼击飞机师的想定作业。此外,还参加了团战术的课题讨论与想定作业,以及今年春季的团首长司令部演习文件的编写和实施;二、工作态度---对教学任务是积极的,虽然是国民党旧人员,但没有一般旧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坏习气,对学术问题钻研态度尚好,在各种教材试教或研究过程都能积极发言,并且还都是一些经过钻研的意见,在学术问题上的相互帮助也是很好的。参加一般活动是积极的,对生活要求尚能克己,平时自己和家庭生活各方面还是朴素的,没有向组织上提过其它要求和不满意见;三、尚存在的问题——在政治上应更深刻的认识国民党统治时各方面的反动本质及其对自已的影响,对某些人和事的认识与看法还不能充分发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有时虽欲表示自己的认识,但总还不是那么直接了当,这一缺点在整风学习后有改进,尚须继续努力。尚存在有某种程度上的自满情绪,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已在学问的认识上过分的自信力,因此当自已的意见被否定时,在当时是有情绪波动和有不易被接受现象的表现。这份材料从侧面描绘出一个专业素养高、谨言慎行国民党旧人员的生动形象。

张安汶于1956年从南京军事学院复员,上级拟将其全家遣返原籍。邢海帆和张安汶原来的空军领导闻讯,上下奔走,据理力争。邢海帆更是拍着胸脯担保:张安汶的情况证据确凿,绝对没有隐瞒,没有问题!当时,张安汶情绪十分低落,邢海帆和有关空军领导登门看望,见张安汶手上生满冻瘡,立即递过自己的飞行手套。张安汶后来被安排在南京市第八中学(田家炳中学)担任物理教师,直至离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政治运动中,张安汶作为一位国民党军队人员倍受冲击。直至1979年4月,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审干复查办公室做出报告:“我们认为張安汶的问题,早已向组织交待,参加国民党丙戊联谊会以及在杭州笕桥航空学校任学生队长问题已取得旁证,其它情况经多次审查,未发现新问题,可相信本人交待”,并且还在审查意见中特別表明:邢海帆和江浩然都证明,在与张安汶的"策反"接触过程中,未发现张安汶有出卖、告密情节,地下党組识也未遭受破坏。在他去世多年后,其子张邦雷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他的档案,一份份密密麻麻、极尽详细地“交待”,厚达七八公分,占据档案材料的三分之二还多。

03

南京紫金山北麓,苍山含翠,林木繁茂,环境幽静,古朴肃穆,气魄雄伟的航空烈士墓依山就势,仿佛在深情地注视与向人们无言地述说。

这里长眠着一批在上世纪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中国、美国和前苏联空军飞行员。公墓是国民政府于1932年8月兴建,最初安葬在这里的有“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殉国的黄毓全、吴明辉等飞行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有不少为国捐躯的空军飞行员安葬在这里。1946年至1948年,散落在杭州、广州、昆明、重庆等地的烈士遗骸陆续迁葬此处。公墓建成后曾两次被毁。第一次毁于日机轰炸及南京沦陷期间,公墓许多建筑被拆毁,近乎废墟;第二次毁于“文革”时期,公墓同全国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一样,惨遭浩劫,除了牌坊得以幸存,其他地面建筑连同墓茔均遭捣毁。

一抔残土今非昨,千载英魂死亦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地回春。张安汶和邢海帆看到残垣断瓦、满目荒芜的航空烈士公墓,心里几近泣血,两人信函频繁,商议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公墓修缮起来,让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有一个灵魂栖息地。其他组织和个人关心这件事,也许出于政治教育、统战工作、精神道义、社会责任等诸多原因,但他俩无私无怨、不辞劳苦地奔走呼号绝对是发自心底的情感。他们觉得如果不做好这件事,他俩无面与昔日的战友在九泉相见。

1986年清明邢海帆(左二)、张安汶((左一)与原南京军区司令部领导一起拜谒南京航空烈士纪念馆

1985年12月的一天,滴水成冰,寒风凛冽。邢海帆和张安汶来到原南京军区空军大院,与军区空军相关部门商讨抗日航空烈士公墓修复事宜。那年8月14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代表、部分烈士的遗属以及苏联驻华大使馆高武官、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和受美国空军参谋长的委托前来南京的美国空军少将利斯,汇聚在牌坊前举行了抗日胜利40周年纪念活动。随后,又来到墓地进行凭吊和祭扫,并献了花圈。当时,为迎接和举办这次活动,公墓已开始修复工程。公墓坐落南京,是我国唯一的抗日航空烈士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这里必将为世界瞩目,加上邢海帆曾任原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飞行技术检查主任这层关系。他老哥俩思忖,修建航空先驱公墓,南京军区空军应该有所行动。邢海帆恳切地说:“希望部队能支持地方将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和烈士纪念碑修建起来,让那些为民族、为国家血染长空的烈士有一个安息之所。”邢海帆和张安汶的一片诚心得到原南京军区空军首长的肯定,后来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参与公墓的修复。

1986年清明,南京市各界在航空烈士公墓举行盛大的清明祭扫活动。邢海帆、张安汶作为抗战亲历者参加了这次活动。白天的活动结束后,邢海帆、张安汶倡议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晚上将来自全国各地当年参加过抗战的战友、烈士亲属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个座谈会,听听大家对下一步建立航空烈士纪念碑的意见和建议。在会上,邢海帆说:“抗日航空烈士公墓不仅安葬有中国飞行员的遗骨,而且有前苏联、美国援华飞行员的遗骨。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义无反顾来到中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要永远缅怀这些先烈!”“现在公墓内立碑的只有170多位烈士,这仅仅是抗战期间牺牲的航空烈士的极少部分,现在我们要着手收集这些中外烈士的名单和资料,可以采取巴黎公社墓墙那样,在墓墙上刻上所有烈士的英名,以志永久纪念。”邢海帆和张安汶的倡议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

会后,邢海帆、张安汶迅速行动起来,广泛联系国内外健在的战友、以及战友的遗属,不放过每一个线索,每一条资料,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就探寻而去,用心灵吹响“集结号”,呼唤昔日战友的英灵在此集合。截至1995年8月,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落成,30块高3米的黑色花岗岩附碑,上面用中、俄、英3种文字,镌刻自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3305名中外航空烈士的英名以及他们的生平业绩。这无不凝结着邢海帆、张安汶的殷殷心血与无限哀思。

1990年清明,邢海帆率团来南京与张安汶汇合,一起祭扫航空英烈。从1986年清明开始,邢海帆和张安汶每年都要组织祭扫活动。这次,他们特地向江苏省政协、南京市政协,以及省市统战部部门,进行专题汇报和建议: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内建设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在这期间,邢海帆利用他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联谊会会长这一身份,多次个人或联名向北京市、全国政协呈交相关提案。

还有当时北京、昆明、桂林、广东、四川等地已成立航空联谊会,而南京则没有。此前有关公墓的修葺,烈士纪念碑申报,美国“驼峰”飞行协会、苏联航空协会的老战士代表团来宁参观、扫墓等诸多工作都是由北京航联会牵头,其他航联会和原南京军区空军、南京政协一起协办。邢海帆和张安汶迫切地感到南京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务必尽快成立航空联谊会。

199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内建设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

1992年5月8日,南京航空联谊会终于成立。时任南京市政协主席张晔担任联谊会会长,张安汶担任常务副会长。张安汶以航空联谊的名义向海内外开展宣传活动,发动捐款捐物,以修建抗日航空纪念碑,得到社会各界踊跃支持,仅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15期学员、张安汶的学生方守义就捐款500万元。

张安汶夫妇

1995年9月3日,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落成。由张爱萍上将题写碑名。

今天,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邢海帆、张安汶和他们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已在另一个世界相聚。英雄虽死永不没,凛凛在天为明神。人归里社黄云暮,只有蝉鸣伴英魂。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刘跃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70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