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记忆】悠悠黄豆场

心里有风景,处处是风景;心里若无风景,走到哪里都是荒芜。

——题记

贯穿小街的青石板路曲里拐弯一直延伸到东港边,每天清晨天蒙蒙亮,黄豆场附近的人儿就陆陆续续到港边担水洗菜。日复一日,小街的青石板路常常被湿漉漉的水渍映过,油光水滑。路两边是紧密相连的青砖黛瓦列架屋,这些房子每家都是前后几重,中间还有天井,临港的房子家家都有个木板或者石板搭成的粜。人们可以在家后院洗衣服、洗菜,小孩子夏天还可以坐在粜上搓澡,或在附近扎猛子。

幽长的小街就像一位多情的诗人,在细雨斜飞的时候,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在夕阳西斜的时候,余辉把树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顿时,小街显得更加朦胧和静谧。

黄豆场街,明洪武年间建,是过去黄梅县下乡黄豆集散之地。这条小街东西走向,东起孔垅镇西街(老地名叫塆上)人民餐厅和粮管所,西抵黄梅县第一机械厂东侧沟边,全长326米。在明洪武年间,孔垅设“孔垅巡检”署,署址就在黄豆场。1949年—1987年,孔垅镇政府办公地点就在这条街道上,现在原址已改建为万年台社区。可想当年这里,虽不能说天天是人山人海,但熙熙攘攘也不为过。

来这儿办事的人多,做生意的也多,几百年来,许多人到这里买卖大米,交易生猪,经营黄豆等农作物的商贩都是用吱呀作响的线车,把货从100多米外的猪坝头码头上拉来或者拉去,有时,是三三两两的线车慢悠悠地晃,而有时候,是几十辆线车,排成长龙行进,阵势颇为壮观。青石板上,那些尖厉高亢的声音交织汇合在一起,似乎是人们用车轮声述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黄豆场以前的生活场景或许是这样的:夜不关门,路不拾遗。每家每户的门随时都是敞开着,到了做饭时间,街道两边总闻到各家饭菜味的飘香。要是谁家做了好吃的,关系好的邻居就会到桌上夹几口菜,说些有油盐的话儿来。下雨天,如遇谁家忘记收回晾晒的衣物,总有邻居帮忙收,然后将叠摞整齐的衣物奉还,主家也只是笑笑算是答谢。夏日里的傍晚,沿街各家都把竹榻奈搬出屋来用清水抹洗,摆在屋门口乘凉。大人挥舞着蒲扇给孩童驱赶着蚊虫,大姑娘小媳妇则坐拢一起小声说说家常……每天放学后,孩童们做完作业,就在青石板路上滚蛋珠子,在街沿边用粉笔画线跳房子,还有的在滚铁环,跳橡皮筋,其乐融融。

第一次到黄豆场,应该是1981年的国庆。那次我是到镇上的粮管所打油,当年买米买油都是凭票供应。孔垅粮管所位于黄豆场北侧,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有加工米厂。年可加工大米2000万斤,油脂10万斤。那天吃过中饭,我就在爸爸的安排下,拎着5斤的塑料油壶去了那。去的时间有点早,粮管所的人没有来,大门紧锁。我就沿着粮管所门口的小街走进了黄豆场。这儿与其说是街,倒不如说是一条弄。越往里走,路越窄,中间还有一处拐弯。或许是中午,街道里很静,家家户户的木门都敞开着,但没什么人走动,偶然躺着一只狗,也决不会对你汪汪地狂叫。在这里,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这个年代的孔垅街道是东街和西街热闹,筷子街、黄豆场街就已经开始慢慢退出市场大潮的舞台,西厢大道那时候叫西厢路,还是土坯路。

在人民餐厅和粮管所门口,一边是繁华的商业区,而一边是幽静的小弄。在人海的汹涌中,小弄,是一道避风塘;在城市的喧嚣里,小弄,是一处小洞天。喜欢热闹的就可以到商业中心西街去,喜欢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可到这深深的小弄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粮管所开发成了孔垅商业街,靠近黄豆场这边全是高楼林立,这里已改变了模样,昔日的繁华和喧闹躲进了历史的风尘。去年十月,我和从武汉回来的发小等人一起行走在黄豆场,几乎很难遇到熟面孔,弯弯曲曲的巷子幽深窄长,人也越来越少,昔日的石板路早被水泥路代替,几间低矮的老房子,斑驳的墙体留有岁月眷顾的痕迹,瓦楞上长出的青翠小草,见证着时代的变化……

作 者 曹锦军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总编、《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黄梅摄协理事。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

  • 张春炎│孔垅,回不去的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 --献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孔垅游子 年轻时,故乡在远方, 总是魂牵梦萦把她思量: 而今,故乡就在身旁, 却找不回那刻骨铭心的模样. 啊,故乡, 船码头.老商场. 汽车站.电影院... 今在 ...

  • 阮耀华 | ​​雨过天睛 泥泞风干 我们很好

    ▲李正阳题 小池封城.本来热闹非凡的街道显得如此冷清,各家关门闭户,只有那大红春联贴在门上给人一点暖色,但被雨淋过之后有的己破,破角在微风中吹飘,路是湿湿的,三十除夕的鞭炮扫过之后,呈现一块块红色,偶 ...

  • 【东台记忆】唐洋小街,一代人的记忆!

    光阴荏苒,岁月如水,走过40年,我离开家乡唐洋也有40年了.可能是离开家乡时间较长的原因,对当年的唐洋小街只剩一些模糊的印象. 当然,由于我小时候的老家在唐洋乡下,一年也去不了几次唐洋小街,这也是对唐 ...

  • 饶阳人的麦收记忆:看场睡觉被人抬进了沟里

    又是麦收时节,我想起少时看场的事来了.     那时候,还没有收割机,麦收之前先矼场,就是找一块平稳地,周边没有高大挡风的物体,然后泼水之后撒上滑秸[就是麦子秸秆反复碾压之后叫滑秸],在套上牲口,拉着 ...

  • 麦收的记忆之一 矼场

    如果说晒粮入仓是麦收的尾歌,那么,矼场则是过麦的序曲. 我家的东面就是一块闲地,虽说有些树荫,但是,离家近也是优势,分队后我家就年年在这个地方使场,还有附近关系不错的,也和我们家共用一块场地. 离麦收 ...

  • 步入苗岭之巅!地球记忆工作室“一场跨越5亿年的博物学之旅”

    写在前面--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让人们在家中度过了"史上最漫长的蜗居生活".目前,国内疫情正在逐步趋于稳定,很多省市也都已长时间"零 ...

  • 【黄梅记忆】第一次下矿井

    投稿邮箱   黄梅的山山水水我到了不少地方,然而下到地下几百米深的磷矿井是平生第一次,那是2010年新闻采访检查安全生产的一件事情.   车由县城出发,经五祖.停前两镇,环古角水库而行,约四十分钟就到 ...

  • 【大美黄梅】悠悠邢港

    在故乡孔垅镇有众多的河流,其中有一条河名邢港,它的水与祭塘相连,经东港入长江,历史上也叫邢家港.报德河. "卓午闲游欲去迟,柳丝千里故垂垂.清心却得养生主,注目能经尔许时.云水情怀白菡萏,晶 ...

  • 【黄梅记忆】吴福茂南货店(五)带头合营 顺应潮流

    本文是唐亚红女士根据其先父唐剑鸣和邢寸心老先生35年前刊发在<黄梅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吴福茂南货店>整理而成. --题记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同样,货物的包装也是不容忽 ...

  • 【黄梅记忆】 吴福茂南货店(四)善待员工 扩大销售

    本文是唐亚红女士根据其先父唐剑鸣和邢存心老先生35年前刊发在<黄梅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吴福茂南货店>整理而成. --题记 随着业务日益的发展,店务人员也日益增加,最多时店员(包 ...

  • 【黄梅记忆】吴福茂南货店(三)薄利多销 保证质量

    本文是唐亚红女士根据其先父唐剑鸣和邢寸心老先生35年前刊发在<黄梅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吴福茂南货店>整理而成. --题记 时至今日,我无法考证那个年代的吴瑞麟是不是知道&quo ...

  • 【黄梅记忆】 吴福茂南货店之(二)掌握信息 吃准市场

    本文是唐亚红女士根据其先父唐剑鸣和邢寸心老先生35年前刊发在<黄梅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吴福茂南货店>整理而成. --题记 不得不承认吴瑞麟是个商业人才,也不得不佩服吴瑞麟的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