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父子两刺史,一门清廉士

清白传芳,高明驰誉,材更兼文武。开篇依然要提醒小伙伴们周末出行注意防护。提及汉末三国时期的清廉之士你会想谁呢?本篇来聊聊其中一位以清正廉洁著称者,胡威,字伯虎。

胡威是扬州楚国寿春人,如果按照汉末时期的区域划分,胡威应该是九江郡寿春人,《三国志·蒋钦传》对于蒋钦的介绍就是“九江寿春人”。魏国曾以九江郡作为楚王曹彪的封国,所以对胡威之父胡质的记载是“楚国寿春人”。

之前的文章中其实已经介绍过胡质了,也有梳理过关于胡质、胡威父子的诗词,对于胡威的记载再稍作补充。胡威又名胡貔pí,其实胡威的表字也有些矛盾,《三国志·胡质传》引注的《晋阳秋》记载的是“伯虎”,而《晋书·胡威传》中则是“伯武”。

胡威年少时就很有志向,他和父亲胡质都以德行著称,在胡质担任魏国荆州刺史时,胡威就准备前往京城省亲。但是因为父亲为官清廉,家里没有车马仆人,胡威是自己骑着驴上路的,每次路过客舍都要自己生火做饭,再开始下一段旅程。

他在胡质那里逗留了十余日,在即将返程时胡质给了他一匹绢作为盘缠,胡威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您向来清廉,不知道这匹绢是哪里来的呢?”胡质给出了解释“这是我从俸禄中节省下来的,用来给你准备路上的口粮。”

胡威确认后才肯接受父亲的赠与,这些形成了“胡威推缣”的典故。胡质帐下还有个都督为了照顾胡威请假离开,就等在胡威回家的路上,装作正好顺路和胡威一起结伴而行,每每都对胡威颇为照顾。同行了数百里胡威终于感觉不对劲了,在问明这是父亲帐下的官吏后,他将那匹绢留给了都督让他离开。

胡威后来还写信给父亲说明了此事,使得胡质杖责完都督后将其除名,胡威此举也是维护了父亲的清名。胡威踏上仕途后,历任侍御史、安丰太守、徐州刺史,并被加封南乡侯。胡威在任上也致力于推行风化,一门父子两刺史也传为一段佳话。

“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晋书·胡威传》

胡威在咸熙年间出任的徐州刺史,后来回到朝中任职。晋武帝司马炎谈及从前的事时,感叹胡质的清廉,就问胡威他和父亲谁更清廉些,胡威回应自己不如父亲,在司马炎追问后,胡威给出了答案“父亲的清廉唯恐他人知晓,而我唯恐他人不知,所以远远不及。”

“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晋书·胡威传》

胡威也获得了司马炎的赏识,让他历任右将军、豫州刺史、尚书、奉车都尉,其中“奉车都尉”是加官,他还曾督豫州诸军事,独镇一方。胡威还曾给司马炎提过建议,他指出政令过于宽松,并且以自身为例希望司马炎能严肃律法。此后他又历任前将军、青州刺史,并且督青州军事,加封平春侯,显然备受信任。太康元年(280年),胡威在任上逝世,被追谥为“烈侯”。

“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晋书·胡威传》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焦先诗词:焦先:虽是陋室,词人们还挺关心

扈累:扈累:本想闭口不言,奈何吃不饱饭

纪陟:纪陟:父子同在朝堂,需以屏风相隔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