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化大事记1911年以前

新石器时代中前期(约公元前6000一前5000年)
  原始雕塑和陶纹饰出现在今蓟县青池村。
  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4000一前3000年)
  彩陶出现在今蓟县弥勒院、下埝头村。
  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400一前2000年)
  新的陶塑造型和纹饰,以及玉玦、玉匕出现在今宝坻县牛道口村。
  夏末至商前期(约公元前16世纪初一前14世纪)
  彩绘陶出现在今蓟县张家园村。在泥质磨光黑陶鬲的表面,用红白两种矿物颜料绘出云雷纹,使器表呈现红、白、黑三色相间的图案。
  商末周初(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
  青铜纹饰和金文出现在今蓟县张家园村 。采用浮雕刻绘技法在3件铜鼎的颈部或腹部分别饰以夔龙纹 、蝉纹 、饕餮纹,其中一件底部有铭文。两件铜簋的腹部分别饰以雷纹地乳丁纹或饕餮纹,其中一件底部有“天”字铭文。
  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期一前9世纪中期)
  饰有凤鸟纹或饕餮纹的青铜礼器出现在今蓟县邦均镇,其中铜鼎有“十乍氏鼎”4字铭文,铜簋底部有“戈父丁”3字铭文。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
  刻绘有鱼、鸟动物纹和山形纹的陶壶出现在今东丽区张贵庄。
  浮雕刻绘有云山纹、双鹿纹(或双兽纹)、饕餮纹的半瓦当出现在今宝坻县辛务屯村、程泗淀村和武清县兰城村。虎纹半瓦当出现在今津南区大任庄和武清县城上村。压印或刻画龙形图案和纪年戳记的陶器出现在今武清县兰城村。
  西汉早期(公元前206一前141)
  饰有彩绘图案的陶鼎、陶盘出现在今静海县西钓台村。
  西汉晚期(公元前48一8)
  漆画(黑漆盘上朱绘卷云纹)出现在今宁河县田庄坨村。
  西汉(公元前206一8)
  彩绘陶壶(器表涂白,上施红彩,下腹及底部拍印绳纹)出现在今北辰区双口镇。
  同期,卷云纹半瓦当出现在今武清县兰城村、东丽区西南 村和北辰区双口镇。其中西南村圆瓦当上有篆书“千秋万岁”4字 ,半瓦当上有隶书“王门大吉”4字。
  东汉·延熹八年(165)
  石刻书法鲜于璜碑出现在今武清县兰城村 。碑首圭形 。框内剔地阳刻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0个字。两侧分别阴线浅刻青龙、白虎。额阴穿上阴刻一只朱雀。碑身两面刻有隶书827个字,是汉隶中方笔流派代表作。
  东汉晚期(147一220)
  画像石墓(石门楣上浮雕有白虎图)出现在今蓟县别山镇。同时出现陶塑鸡、鸭、猪等家禽牲畜。
  同期,壁画墓(砌有菱形花纹砖,部分墓壁和券门顶部用红、白、黑色彩绘几何形图案,墓室、墓道内留有多处墨书题记)出现在今静海县东滩头村。
  同期,饰有“大乐昌富”4字的瓦当出现在今武清县兰城村。
  东汉(25-220)
  石刻造像出现在今蓟县邦均镇石人庄村。
  北魏·延兴五年(475)
  正月,刻有“王徐兄弟为亡父造”8个字的一尊释迦铜像出现在今大港区窦庄子(当时属章武县所辖)。
  唐(618一907)
  画像石墓(棺两侧石板上浮雕有青龙白虎图)出现在今东丽区军粮城刘家台子村。墓内随葬有女乐、武士、胡人、人面鱼身、人首兽身等陶俑,以及猪、羊、马、驼、鸡等陶塑禽畜。
  辽·统和二年(984)
  十月,渔阳县(今蓟县)独乐寺重建后,观音阁内11面观音像、胁侍菩萨像和山门内力士像均重新彩塑。
  辽·统和年间(983一1012)
  渔阳县(蓟县)重建白塔 。八角形基座上砖雕一周壸门 ,内镶乐舞伎图案砖雕。乐舞伎或手挥彩带翩然起舞,或弹奏琵琶、筝,或吹笙、笛、筚篥,或击拍板、方响、毛员鼓、昙鼓。壸门上有砖雕斗拱和双重栏杆,栏板上雕宝相花和几何形图案。
  辽·开泰元年至五年(1012一1016)
  石刻经幢出现在今宝坻县。幢座底部方形台基四面雕佛经故事。台上置须弥座,束腰处刻壸门,内雕有佛像。
  辽(907一1125)
  岩画出现在今蓟县官庄乡联合村盘山北坡千像寺遗址周围崖壁和涧石上。佛像用铁线描阴刻技法刻绘。
  元·大德、至大年间(1297一1311)
  渔阳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下层重绘大型彩色壁画。由于采用红、白、绿、紫、蓝、黄、黑、粉等多种色调的矿物质颜料,画面色泽至今艳丽。
  元·泰定三年(1326)
  八月 元王朝为祈求海神保佑漕运安全敕建的天妃宫,在三岔河口西岸小直沽(今南开区宫北大街)建成。宫前建有戏楼和广场,除酬神演出外,也是漕运船工、民夫聚集娱乐之地,常有民间乐舞、杂技表演。
  明·永乐六年(1408)
  北仓“狮子会”(民间花会)成立。是由身披锁甲、肩负大鼓的“武士”载歌载舞的“大鼓会”发展而来。
  明·永乐十四年(1416)
  葛沽“宝辇会”(民间花会)成立。
  明·正统元年(1436)
  卫学(文庙)始建。自此中华传统的礼乐文化在天津传播。
  明·弘治十七年(1504)
  秋 天津文庙祭孔大典设乐。因大典又称“丁祭”,故乐亦称“丁祭乐”。是为天津始有“金石乐”的最早文字记载。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独乐寺观音阁壁画在明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11)重新描绘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
  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
  津西杨柳青镇出现民间艺人用手绘制的年画。
  明·崇祯八年(1635)
  四月十五日 明戏曲理论家祁彪佳所著《祁忠敏公日记·归南快录》载 ,当日他由北京南归途经天津时 ,“吴期生相邀,乘别舟往彼,命酌,观《白梅记》,内有《东坡梦》剧”。(注:《白梅记》系明“传奇”,《东坡梦》为“元杂剧”。)
  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
  出现了印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作坊。崇祯十二年(1639)出现了套色印刷。
  清·康熙初年(1663前后)
  天后宫道士王聪(字玉笈,号野鹤)好风雅,喜结纳。他在主持道观香林院时,广交津门内外文人学者,吟诗作画,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清·康熙十年前后(1671前后)
  大盐商、兵部郎中张霖在锦衣卫桥北(今河北区金钟河南岸)营建“问津园”(该园与一亩园统称“遂闲堂”),是天津最早的文化园林。园内树石葱蒨,亭榭疏旷,法书名画之属,充牣栋宇。张霖在园内延纳四方名俊。一时大江南北知名人士聚集于此。著名诗人张 的《春晴初过问津园》诗,有“高楼客戏弄弦管”之句。
  清·康熙十八至二十年(1679一1681)
  时任常州知府的天津人孟宗舜(字亦偌,号碣石)念及天津文庙仪章缺略,特捐廉创办乐舞,并购置乐器,从而使废弃已久的“丁祭乐”得以恢复。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天妃晋封为天后。天妃宫亦改名“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娘娘庙”)。每年在天后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庆典时都要举办民间花会(俗称“娘娘会”)。届时,有多种民间歌舞、杂技巡街表演,形成民间文艺的演出盛会。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诗、书、画俱精的高僧成衡(俗姓钱,字湘南)于南门外创建普陀寺。是为清中期津门游览胜区,亦是文化艺术名流雅集交流之地。(清康熙五十八年圣祖赐额“海光寺”及御书匾对后,更名“海光寺”。)
  清·康熙末年(1721前后)
  民间花会南头窑西池“八仙高跷会”和大胡同“双伞阵图秧歌会”成立。
  清·雍正元年(1723)
  天津盐商查日乾(1667-1741)开始营造私家园林“水西庄”(今红桥区界内芥园水厂及周边地区)。庄内引河水为溪,堆土为山 ,构筑藕香榭、数帆台、澹宜书屋等建筑,并收藏金石书画,时人誉为“津门园亭之冠”。查氏雅好文学,广结名流,使水西庄成为当时名震南北的文化交流之地。
  清·雍正九年(1731)
  挂甲寺村(今河西区内)以明末御赐半副銮驾成立“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初为文法鼓,嘉庆六年(1801)传入武法鼓,是津门民间花会形式之一)。
  清·乾隆二年(1737)
  正月初五 水西庄演出昆曲《长生殿》(洪升编剧)。
  秋 朱岷绘《秋庄夜雨读书图》,描绘了夜阑秋雨中水西庄全景。
  清·乾隆二年(1739)
  著名学者汪沆(1684-1764)撰写的《津门杂事诗》刊行。书中记述大量天津风物人情、轶闻遗事 。其中第69首为“生子何须拜塾师,居奇只唱耍孩儿……”(“耍孩儿”为天津曲艺的一种曲调),表明此时天津已出现曲艺活动。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
  英国首次使华团队来津。正使马戛尔尼(1737—1806)在日记中记载:“8月11日,星期日 。今天早晨我们抵达天津。……对面的码头上靠河边建有一座宽敞雄伟的戏台,装饰着绚丽华美的中国饰品和布景,台上一班演员正连续不断地表演着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戏剧和哑剧。”
  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
  为杨柳青年画的兴盛时期。著名的作坊画店有:戴廉增画店、齐健隆画店。此外还有“美丽”、“廉增丽”、“盛兴”、“爱竹斋”、“宪章”、“高庆云”等画店相继开业。当时,杨柳青镇周围有30多个村庄均从事年画创作和生产。
  清·乾隆六十年(1795)
天津人颜自德收集整理并编辑的《霓裳续谱》于北京刊行。这是一部俗曲总集 ,收俗曲622支,曲调30种。这些曲调多为康熙至乾隆年间京津一带产生、流传的曲艺小调。
  清·道光四年(1824)
  著名诗人崔旭(1767-1845)所撰《 津门百咏 》诗第54首写道:“ 饥民零落不成双 ,乞食声哀夜到窗 。只有儿童偏快乐,满街学唱二簧腔。”表明京剧二簧腔调已传入天津 。第78首写道:“ 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 。若问儿家何处住,家家门外有堂名 。”第79首写道:“琵琶清脆响流珠,宛转歌喉学凤雏。小曲近来兴北调,当筵赢得一狂呼。”记述了当时天津戏曲演出的盛况。
  清·道光二十年(1840)
  天津最早的京剧“票房”(戏曲爱好者聚集活动的场所)——“群雅集”出现。名丑刘赶三(天津籍演员)曾在此活动。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京剧早期代表人物、“春台班”(“四大徽班”之一)台柱余三胜来津演出,轰动一时。天津泥塑艺人张明山(“泥人张”彩塑创始人,时年18岁)为余三胜塑制泥像,神形毕肖,受到天津名士和普通民众的赞赏。
  清·同治九年(1870)
  8月17日 反映1870年6月21日天津民众火烧法国教堂的杨柳青年画《火烧望海楼》印制上市。
  清·同治十三年(1874)
  天津县传令杨柳青诸年画作坊,禁止印售《火烧望海楼》年画。
  清·光绪初年(约1877年或稍前)
  天津兴起茶园。被称为“四大名园”的金声茶园、庆芳茶园、协盛茶园、袭胜轩相继开业,演出戏剧、曲艺。
  清·光绪六年(1880)
  10月6日 “ 怯大鼓 ”演员胡十 、宋五及霍明亮等来津演出 。(后经著名艺人刘宝全加以革新 ,形成“京韵大鼓”这一曲种,在天津盛行。)
   是年 天津出现相声表演。最早的演员王二福(满族)擅演单口相声,名段有《 八大贵 》、《谢学士》等 。初期多在露天撂地演出,后随“杂耍”进茶园表演。
  是年 安徽籍鼓师胡秋宝自光绪元年由北京来天津演出期间,发起成立梨园界行会组织——“精忠庙”,得到安徽会馆的支持,并借给活动场地(馆址在河北大经路,今中山路)。此为天津戏曲艺人的第一个行会组织。
  清·光绪十一年(1885)
  是年 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从英国购进一批铜管乐器和乐谱,召募14名16—19岁的天津青年,开班培训后建立铜管乐队。
  是年 反映中法战争的杨柳青年画《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图》印刷上市。
  清·光绪十三年(1887)
  是年 由河北梆子艺人田际云与侯俊山(十三旦)领衔,阵容强大的瑞胜和梆子班在金声茶园演出,轰动津城。京剧艺人黄月山搭此班演出皮簧,为天津出现“梆簧两下锅”之始。
  是年 天津租界出现一支由中国人组成、外国人训练的名为“公共乐队”的管弦乐队。该乐队每周末在英租界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举行露天音乐会。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八月 京剧名丑刘赶三去世,享年78岁。刘赶三初学老生,后改演丑,长期在北京演出,以演彩旦戏著名,常在戏中借题发挥,嘲讽权贵。据传他因讽刺李鸿章丧权辱国而受杖责,郁愤而死。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12月 开设在天津的法国百代公司 ,在“天丰舞台”(今滨江乐园址)放映外洋灯影(即电影),中间穿插演出游艺、杂耍节目。这是天津最早出现的电影放映活动。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五月 单弦艺人全月如、桂兰友等自北京来天津演出。从此单弦这一曲种开始在天津扎根并得到发展。
  是年 以演戏为主兼办科班的“小四喜班”成立。承办人为京剧名家程长庚的鼓师胡秋宝,班址在“下天仙茶园”。学员学习河北梆子,兼学皮黄戏,主要有李吉瑞、李长奎、尚和玉、薛凤池等。
  是年 津西杨柳青戏法艺人朱连奎在津组建戏法班子。此为天津魔术杂技艺人最早组建的表演团体。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天津早期的京剧票房之一——“ 雅韵国风社 ”成立,地点在北门里。参加活动的票友多为盐商、当商、富户子弟。其中有不少人成为京、津“名票”,如王君直、王颂臣、王庾生、刘永奎、孙菊仙等,胡琴演奏名手陈筱鹤、李佩卿等。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余叔岩等来津时,必到该社参加活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是年 直隶总督杨子祥颁布“有伤风化,永于力禁”的禁令,将时在天津演出的“赵家班”及“庆顺”、“义顺”、“二合”、“义合”等9个莲花落班驱逐出津。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 下天仙戏园 ”建成( 园址在今和平路552号 ) ,为转木结构 ,建筑面积3205平方米 ,舞台为镜框式 。( 该园曾先后改名“天仙舞台”、“大新舞台”、“新明大戏园”、“天津剧场”、“美琪戏院”。解放后改名“人民剧场”。)
  清·光绪三十年(1904)
  是年建成开业的天津劝业场,设有出售中国画家宋鉴庭油画作品的专柜。这是天津最早出现的油画作品在商店销售的事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4月16日 天津出版的《大公报》开始使用“电影”一词(此前曾先后称其为“灯影”、“电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秋 著名教育家严修(严范孙,天津南开学校创始人)在家宅院中搭凉棚,由张伯苓、韩询华等参加演出《箴膏起废》一剧(内容为奉劝民众戒食鸦片)。这是在天津最早演出的话剧(时称“新剧”)。
  12月8日 天津人周紫云创建的电影院——“权仙茶园”开始放映电影(影片内容为外国风景名胜和滑稽短片) ,地点在今滨江道与吉林路交口附近的权仙电车站旁。这是天津人建造的第一个电影放映场所。
  是年 天津人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日本东京创立“春柳社”。这是中国人最早成立的话剧表演团体。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1月8日 经过改建的权仙茶园,改名“权仙电戏院”。
  2月26日 由广东籍商人建造的广东会馆落成。该馆坐落在天津市鼓楼东原长芦盐业运使署旧址(今为天津戏剧博物馆)。馆内建有戏楼。
  3月23日 天津最早的画报——《 醒俗画报 》创刊 。该报以写实新闻报道为主,图文并茂,兼有讽喻时弊的素描和漫画。是一份宣传新思想、反对旧风俗的画报;创办人为吴芷洲,主编陆辛农。
  4月30日—5月4日 天津广善会邀请京剧名家谭鑫培、王瑶卿、金秀山、水仙花(郭际湘)、王长林、谢宝云、谭小培到天津 ,为江皖水灾义演筹赈。在李公祠演出5天6场,剧目有《汾河湾》、《捉放曹》、《探母回令》、《托兆碰碑》、《御碑亭》、《辕门斩子》。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6月9日 由著名天津籍教育家、时任直隶提学使的卢靖(木斋)首倡,张秀儒、储航轩筹备的直隶图书馆建成开馆,藏书总量达20余万卷。馆址在直隶学务公所内(今河北区中山路)。
  9月 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自编自导并在校内主演话剧《用非所学》。此为南开学校演出的第一个自编话剧。
  是年 曾在上海创办“春阳社”(新剧团)的上海著名戏剧家王钟声来天津,与“移风乐会”创始人刘子良合办“大观楼舞台文明戏园”,演出文明戏。
  是年 天津地方政府开办“音乐体操传习所”,聘请在津的外国人教授钢琴、风琴和小提琴的演奏。
  清·宣统元年(1909)
  4月16日—5月10日 留学日本的天津学者李叔同的油画《停琴》参加日本白马会在赤坂溜池三会堂举办的第12回展,编号56。
  8月12日 英籍印度人巴厘所建“平安电影院”开幕 ,地址在法租界铁桥(今解放桥)迤南巷内路西。这是外国人在天津建造的第一座电影院。
  9月 王钟声在大观楼舞台组织演出《孽海花》、《林文忠公焚烟强国》、《爱国血》等7出话剧,长达一月,获好评。
  是年 京韵大鼓女演员更姑娘来天津演出,一举成名。天津书场茶社自此始有女艺人登台演出曲艺。
  是年 天津作者剑影客著《天津名伶小传》出版。
  清·宣统二年(1910)
  6月12日 由私立第一中学主办的天津学界首次联合音乐会在李公祠(今南开区人民文化宫址)公演 。严修主持,张伯苓演讲。节目有七弦扬琴、风琴、笛、笙、箫等乐器演奏和独唱,到场观众2000余人。
  清·宣统三年(1911)
  4—5月 戏剧家王钟声在同乐茶园组织演出《热血》、《鸣不平》、《秋瑾》、《徐锡麟》等话剧,宣传革命思想,声名鹊起。
  12月2日 在天津有重大影响的上海戏剧家王钟声( 时任沪军都督府参谋 )奉命来津策划北方武装起义 ,由于事机不密,被天津探访局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1岁。
  是年 杨柳青石印年画出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