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今天这篇文章的内容借鉴一个心理公众号《简单心理》。为什么想发这篇文章呢?是因为我就是讨好型人格。一直以来,我都为了让别人满意而委屈了自己,不敢拒绝别人,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今天希望这篇文章之后,希望自己能改变一些。成长一些。因为,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
1、可以敏感的察觉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动态非常敏感,别人的一个眼神,就立马可以明白对方需要什么。
2、就算牺牲自己的时间或是感到很疲惫,也要去照顾、帮助别人。
3、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
4、不愿或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5、害怕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
6、随波逐流、从众、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些点我都重招了。以至于很多时候自己活的很累。因为我害怕自己的真正需求表达出来对方会不开心,所以我只能一步步的妥协和让步。最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
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个讨好者?
从小到大,都是为了让家人朋友们肯定。小时候,亲戚们总是喜欢问成绩,喜欢比较。所以,我知道只有自己考的好才有信心说出来,考的不好就想钻进地缝里。时间久了,我就失去了成绩对自己的意义,而是因为别人肯定而自己才有觉察。
1.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
讨好者往往是空虚的,他们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的情绪、安全感和自尊都基于别人的认可。讨好者无法认可和欣赏自己,他们只能通过别人的正性评价来形成自认为良好的自我概念。
只有当他们被别人接受、被需要、被赞赏的时候,讨好者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2.没能充分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很多讨好者的童年都只感受到了“有条件的爱”。只有当他们听话时,父母才会表扬他们。如果他们所做的不合父母的心意,父母会不满、生气。当他们明显违背父母的要求时,甚至会受到责备和惩罚。
长此以往,为了得到父母的爱,避免被拒绝或抛弃,很多孩子试图变“乖”,而“乖”意味着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转而去努力实现父母对他们明确提出的、或隐含的期望。
渐渐地,他们就学会了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我是不可爱的,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地关爱。
如何停止讨好?
1.承认并了解自己正在讨好
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讨好模式中,是停止讨好的第一步。尝试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讨好别人?讨好时自己的感受和结果又是怎样的?这可以帮助讨好者在以后碰到相似情境时,给自己一个警示。
2.关注自身,设置边界
试着察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希望你怎样。但如果一开始你就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可能太难回答。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尝试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别人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换个发色,但前提是这件事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
当别人提出不合理请求时,讨好者通常感觉自己不得不答应。但要知道,拒绝是每个人的权利。甚至当你说不的时候,也不用费心思找借口,试着陈述自己“不想或不喜欢”这样做。
你自己的感受比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这并不是自私。讨好别人而放弃自己的边界,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喜欢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摆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3.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自我确认
解决讨好问题的核心是自我确认。自我确认是一个逐渐认识到,并接受自己的内心体验、想法和情感的过程。讨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见真实自我的能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因为他人而失去了自我!真正欣赏你的人是喜欢你骄傲的样子!这篇文章算是共勉吧!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那就开始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