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苏木
一、典籍摘要
1、《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2、《本草备要》:“行血去瘀,发散表里风气(宜与防风同用)。治产后血晕(《肘后方》∶煮汁服。”
3、《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
4、《海药本草》:“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腹中绞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
5、《本草便读》:“味甘咸而平性,入心肝以达脾。活血行瘀,消风散肿。”
6、《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褥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
7、《本草从新》:“行血去瘀,宣表里之风。治产后血晕,胀满欲死,血痛血瘀,经闭气壅,痈肿扑伤,排脓止痛。”
8、《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
9、《本草撮要》:“功专行血去瘀,宣表里之风。”
10、《医林篆要》:“补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风热。”
11、《本草求真》:“功用有类红花,少用则能和血,多用则能破血,但红花性微温和,此则性微寒凉也。故凡病因表里风起,而致血滞不行,暨产后血晕胀满以死,及血痛血瘕、经闭气壅痈肿、跌扑损伤等症,皆宜相症合以他药调治。”
12、《本草易读》:“破血消肿,行瘀止痛。开症癖而除恶露,止霍乱而解呕逆。”
13、《本草择要纲目》:“破血,产后血胀,消痈肿扑损瘀血心腹绞痛,及经络不通,乃三阴经血分药也。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
14、《雷公炮制药性解》:“主破产后恶血,疮疡死症,一切跌扑损伤,调月水,去瘀血,和新血,排脓止痛,消痈散肿,及主霍乱呕逆,赤白痢下,酒蒸,阴干用。”
15、《药鉴》:“诸血家之要药也。与川芎同用,则散头目之血热。与红花同用,则治产后之血瘀。与皂荚刺同用,则逐痈肿之血死。与四物汤同用,则滋骨蒸之血枯。要之热去则血凉,瘀除则血新,死逐则血活,枯滋则血润。”
16、《药笼小品》:“入三阴血分,行血去瘀,同防风治血滞生风,产后瘀血上攻,排脓止血。”
17、《玉楸药解》:“调经行血,破瘀止痛。苏木善行瘀血,凡胎产癥瘕、疮疡跌扑、一切瘀血皆效。”
18、《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二∶破疮疡死血,非此无功;除产后败血,用之立验。”
19、《顾松园医镜》:“少用和血,多服行瘀。”
20、《医学入门》:“苏木甘咸平去瘀,风噤血癖气凝聚,通经产后是灵丹,疮损下痢与呕吐。”
21、《药性歌括四百味》:“苏木甘咸,能行积血。产后月经,兼治扑跌。”
22、《冯氏锦囊秘录》:“专行积血,产后败血。跌扑损血,散痈肿排脓止痛,通月水活血消瘀,同防风散表里风气,调乳香治口噤风。”
23、《新修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24、《本草纲目》:“苏方木乃三阴经血分药,少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
25、《中药大辞典》“行血,破瘀,消肿,止痛。治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产后瘀血胀痛喘急,痢疾,破伤风,痈肿,扑损瘀滞作痛。”
26、《中华本草》:“活血祛瘀,消肿定痛。主妇人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心腹痛,产后血晕,痈肿,跌打损伤,破伤风。”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巴西苏木素、苏木酚、槲皮素、挥发油及有机酸、鞣质等成分。
2、作用:本品有增强心收缩力、增加冠脉流量、促进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尚有镇静、催眠、抑菌、消炎、抑制免疫、抗肿瘤等作用。
3、药理:
①对心血管的作用:苏木水能使血管轻度收缩,还能解除水合氯醛、奎宁、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尼可丁等对离体蛙心的毒性。
②中枢抑制作用:适量苏木水有催眠作用。
③抗菌作用:苏木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作用较强,效价均达1:1600(纸碟法及试管法)。浸、煎剂对白喉杆菌、流感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弗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显著,对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杆菌及肺炎杆菌等亦有作用(试管法和平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