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读懂鲁迅的《祝福》了吗?

鲁迅的《祝福》,是我们都不陌生的一篇文章。

小说里,祥林嫂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当整个鲁镇的人都满心期待并准备着「祝福」时,祥林嫂却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
可是,我们又真的读懂《祝福》了吗?
「明白」本期特邀独立学者、文史研究者商昌宝老师解读鲁迅经典作品《祝福》。商老师认为,我们一直误读了《祝福》,也误解了鲁迅。
01.
谁才是主人公?
《祝福》的主人公是谁?
面对这个问题的人,估计十有八九会回答:祥林嫂。
▲中国著名画家古元版画作品《祥林嫂》
的确,在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被全面勾勒出来,对她的描写占了全文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
然而,商昌宝老师却认为,这种看法从根本上就错了。《祝福》的主人公不是祥林嫂,而是作为叙事者存在的「我」。
商老师指出,如果《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那么鲁迅不需给「我」这个无关紧要的配角如此细致的心理描写。
其实,对祥林嫂的刻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尽管着墨很多,最终也都是为凸显「我」这个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当我们将《祝福》的主人公认定为「我」时,商昌宝老师提醒,《祝福》的叙述方式也就发生了变化:由祥林嫂视角下的倒叙,变成了顺叙加插叙。
在这样突破性的解读中,商昌宝老师引导读者从传统教科书式的思维中跳脱出来,回归原文本身。
所以,《祝福》实际是一个「我」过年回到鲁镇,遇见祥林嫂,与她对话,并听说和目睹了她命运的故事。
02.
人死后有魂灵吗?
在商昌宝老师看来,理解《祝福》的关键,就在于理解祥林嫂向「我」抛出的问题: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这个难倒「我」的问题,背后隐藏了鲁迅想通过《祝福》传达的真正主题。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鲁迅全集》中《彷徨》的封面,《祝福》为《彷徨》收录的第一篇。
商昌宝老师提出,如果「我」是一个坚信「科学」思想的无神论者,便应该斩钉截铁地告诉祥林嫂,世上没有魂灵。
同样,如果「我」是有神论者,就会明确给出「有」的回答。
然而,面对祥林嫂的拷问,「我」却感到疑惑、踌躇,并终于陷入了「说不清」的窘境。
商昌宝老师指出,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似是一个习得了西方现代知识和文明的新青年,实则骨子里仍埋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因子。
于是,在纳新与守旧之间,「我」踯躅不前,深感迷失。尤其,是在尚未经受现代文化熏陶的鲁镇。
商昌宝老师归纳道:
「青年人为什么接受了现代知识之后,又无力回答祥林嫂的这个问题,这就是鲁迅写作小说的一个核心,也是我们解读小说最关键的那个眼。
03.
《祝福》写给谁看?
商昌宝老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祝福》中「我」的形象,视为鲁迅本人。
「我」,或者说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国学背景,同时又接受了一些现代西方知识的人。
而「我」的形象,其实是经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一代青年的缩影。
▲五四运动时清华学生在街头演讲情形,闻一多所作。
在商昌宝老师看来,这批青年,也正是《祝福》的潜在读者。他们的身上,交织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因子,但哪一种都没能成为他们思想的真正核心。
所以,当祥林嫂问「我」,人有没有魂灵的时候,「我」无法回答。
当「我」自以为已经了解西方现代文明的时候,却在古旧的鲁镇遭到传统思想力量的冲击。
鲁迅希望通过写作《祝福》,唤醒这一批已开始接受现代文明,但尚未真正被启蒙的新一代人。
鲁迅认为,当这些人真正开悟并付诸实践之时,他的文字应该「速朽」,成为过去。
如商昌宝老师所言:
「如果我们真正地理解了鲁迅,真正地接受了现代文明,他的这些东西不用看,真的不用看,没有特别多的价值......如果中国一直是处在文明的进化之中,我们真的是进化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鲁迅真的可以忘掉了,他那些文字真的可以朽了。」
而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读鲁迅,因为我们还在文明之路上寻求与探索着。商昌宝老师关于《祝福》的独特解读,正表明鲁迅的文字还没有「朽」。■
(0)

相关推荐